• 6

7月底新買GP125引擎疑似漏油(附照片)

3618 wrote:
寫了落落長用5w30...(恕刪)

killer00 wrote:
1. 油膜 1000...(恕刪)

我說的是自家機車,因為,我自家有yamaha的車,車主手冊我自己有看過一次,就是這樣才會提出疑問去找我朋友問,機車我自己會修,yamaha的零件貴得要命,我才不要冒險拿自家車去實驗,目前我用這款機油,換作其他人都能用到2000在換,而我堅持1000換,是自己的龜毛和為了引擎的壽命著想,我自己那台車照這樣提早1000換,請問,我這樣換,有傷到引擎嗎?會傷到就不可能撐到16萬了好嗎!yamaha車主手冊,從頭到尾我只照上面說的去做一項而已,我只照上面說的用10w30 110cc的齒輪油。
huang112 wrote:
車主手冊標明2000...(恕刪)



原來外銷的機車手冊都是繁體中文的 所以乾脆統一了
azazea wrote:
原來外銷的機車手冊都...(恕刪)

思考一下這問題也知道,外銷用的內容語言難到不會更改嗎?我去求證的答案就是這樣,其他我沒多問。
huang112 wrote:
我說的是自家機車,因...(恕刪)


對,台灣氣候溫差最大,比東南亞還熱,比日本還泠,機車最脆弱,外銷到那些地方的機車可以2000-3000公里換機油,但台灣絕對不行,是這樣,對吧!!
utzping531 wrote:
對,台灣氣候溫差最大...(恕刪)

唉唉,我自己的理論是這樣沒錯,以前在學校學修護機車課程時,科主任外聘來的師傅也是這樣教的,他人的車怎樣,我不曉得,但是,我自己和家裡的車這樣換,一直以來都沒事,有人說cuxi 115就要照原廠手冊上說的2000換,我覺得,我寧可多花機油錢,也不要跟手冊拼。
huang112 wrote:唉唉,我自己的理論是...(恕刪)


國內機車市場競爭環境還算滿舒適的,就那幾家再玩
所以國內大廠怎麼說大家也就只能一起這樣玩,而消費者只能遵從
不按照指示的話車有問題你就只能自費處理

但東南亞、日本這些地區車廠競爭強度比較高,市場也比較大
即使東南亞的用車環境可能比起台灣更不友善,但他們換機油的里程數卻沒比較少
這其中的原因我想也不用多說...
只能說台灣這些數字也是有些考量的,或許是技術不到位也或許有商業考量

台灣的速克達市場連全球市占最高的廠商都退出了,要買他們的速克達還要找水貨商
少了這麼強大的競爭對手,難免進步就會比較慢...何況其實世界上還有很多優秀廠商
Kurumi_Rina wrote:


國內機車市場競爭...(恕刪)


或是換個角度想,
國產車可能沒說謊,
因為它可能撐不到那麼高里程數,
但也有品質比較好賣到海外的,
當地的手冊里程至少2000以上。

或許關鍵不在海外用車環境,
而是海內外的車先天體質不同。

尤其那些才跑一千就明顯吃機油的,
若延長更換里程,中途又忘了檢查油量,
是很有可能騎到乾掉的。

油車趨勢已經走到尾聲,
趁這幾十年,有機會的真的推薦進口,
至少在禁油車之前,了解一下海外油車的差異。

不然一輩子可能都只有國產的既定印象,
這樣有點可惜不是嗎?

或是生活中有機會接觸東南亞人的,
也可以問問看他們對這方面的看法。
夢與理想的實現者 wrote:
或是換個角度想,國產...(恕刪)


所以我有說可能是「技術不到位」+「商業考量」

近幾年國產也有某廠在致力研發新配備
但也難擺脫過去形象,加上一牌設計頂尖廣受年輕人喜愛,另一牌國民車便宜大賣
其實也成長也受限,但這也並沒有錯,買東西不論價格還是順眼都很重要
CP值稱霸打入民間深處、設計的歷久不衰也是種成功,也實在不簡單的

不過我們的車廠體系大多來自於日系,在怎麼差其實就算論最會吃機油的牌子,也不是每一個車款都爽爽吃油的
只怪我們選擇太少,市場機制最終還是回歸少數人操控,即使進步緩慢我們也只能接受
這才是國產的大問題QQ
Kurumi_Rina wrote:


所以我有說可能是...(恕刪)

其實我最大的意見是,
除了關稅,
還有就是一直築高牆的驗車制度,
這都讓進口成本與引進難度都升高。

國內車市大概到了禁油那天都這模樣,
擁有領先全球的潔淨排放黑科技,
也是國產厲害的地方。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