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

5000km換機油狀況

西佾 wrote:
到底是短途通勤機油冷熱交替衰退快,
還是長途的正常工作溫度衰退比較快?
理論上是後者,可是為什麼網路上一堆人說前者衰退快?...(恕刪)

不管是理論上還是實際上都是常跑短程機油劣化快

機油有所謂的最佳工作溫度區間
何謂最佳工作溫度區間?
就是在此範圍內機油才會處於最佳狀態 , 引擎磨耗最小
油溫在此範圍之外都會有多餘磨耗

而所謂磨耗 , 不要認為只局限於引擎
引擎也是會對機油產生磨耗的
機油在理想工作溫範圍外 , 不光是機件 , 機油也是會有多餘磨耗

引用以往先進的圖

黏度再低的機油 , 最佳工作溫度也要達到攝氏80度左右
跑短程 , 機油根本沒機會達到理想工作溫度就熄火了
如果是些婆婆媽媽的買菜車
可能機油從倒進去到換下來從來沒有達到工作溫度過
永遠都是處於過度磨耗的狀態
所以常跑短程機油劣化比較快

更不用說台灣大部分人還有的過時概念"高黏度高保護"
最喜歡XW50或60的機油
這類高黏度機油的工作溫度更高 , 都是破百度
別說跑短程到不了工作溫度 , 跑長程可能都到不了 , 除非一直全油門猛呸
其實引擎和機油一直都處於過度磨耗狀態還以為保護力好棒
michaelbay wrote:
以往在別棟樓討論到有...(恕刪)



michaelbay wrote:
不管是理論上還是實際...(恕刪)


請參考 機油泥
第37樓的文章, 我認為有相當水準.
溫度越高, 機油劣化越快. 長程的狂操 必定比短程馬上熄火 更耗損機油

CST = 運動黏度 或 動力黏度的單位
動力黏度 = 流體剪應力 / 剪應變率
看不出CST 和 機油劣化or磨耗 有什麼關係.

如果同一輛車在台灣只能撐1000km, 到日本能撐3000km,
那代表國內的機油品質很差, 換成國際大廠的就可以有國際的水準.
目前已經驗證suzuki半合成機油(350元)跑2000就有機油泥.
mobil 的有待驗證.
我目前是看到「機油泥」就心驚膽顫. 或許有先進可以糾正我的觀念?
每次看就想笑,每台引擎狀況都不同,要幾千換油有利有弊,每款機油特性也不同,看顏色判斷機油好壞,想笑

原廠規範是要那些不懂得人去參考用的,你知道這些利弊去說人家的不好,是代表什?你大可都不要換機油,騎到壞掉也沒人管你

每次看了好想笑
其他周邊國家一樣的速克達可以2K 3K換一次機油(原廠手冊)
難道他們的引擎比較好?機油比較好?
有些還是台灣外銷過去的
以日本來說
他們不會塞車?溫度不會到37度?有分北海道和沖繩用的機油?
越南.印尼呢?

如果會吃機油趕快去修車吧
找出問題點比較重要
alanchentw wrote:
請參考 機油泥
第37樓的文章, 我認為有相當水準.
溫度越高, 機油劣化越快. 長程的狂操 必定比短程馬上熄火 更耗損機油
CST = 運動黏度 或 動力黏度的單位
動力黏度 = 流體剪應力 / 剪應變率
看不出CST 和 機油劣化or磨耗 有什麼關係.
如果同一輛車在台灣只能撐1000km, 到日本能撐3000km,
那代表國內的機油品質很差, 換成國際大廠的就可以有國際的水準.
目前已經驗證suzuki半合成機油(350元)跑2000就有機油泥.
mobil 的有待驗證.
我目前是看到「機油泥」就心驚膽顫. 或許有先進可以糾正我的觀念?(恕刪)

狗弟下午一點多時看到了大大的疑慮~本來還在想有那位網友會先回答~
但還是忍不主當第一位討論者了~

首先呢~michaelbay網友在241樓寫的完全沒錯!
而那張CST表正是狗弟不材在下我~以前帳號叫(YUZA)的時候找大廠資料製作而成的

當然摟!!論文報告等級的JOY1632大~更是專業的無話可說
老早在2009年28樓的這篇~我早就是JOY1632的頭號粉絲了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14&t=906813&p=3

那以上2位網友寫的都沒錯!都正確!!
那...問題是出在哪呢??
在我看來是alanchentw大您的邏輯出了問題啊...
先進不敢當~講到糾正更是沉重了~我也是門外漢見解~就大家好玩一起討論討論摟~
以下~進入主題!!現醜啦!!
-------------------------------------------------------------------------------------------------分隔線

先有241樓的~理論上應該要先討論241樓才對~
但是因為michaelbay網友文章已經寫的相當清楚明瞭了~我認為我無需在特別解釋了~

然而JOY1632的博士級的論點相信讓您跟眾多網友產生疑慮了~
所以我就單純以JOY1632的博士級的論點討論就好了~
因為JOY1632寫的太專業~在外加狗弟我除了討論之外~還想分享給所有的網友一起參考~
所以我將會寫的非常非常白話~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講的不好不對就砲我不用客氣
其實JOY1632的論點~重點有2:
第一:機油因不耐引擎的高溫就會氧化產生漆膜及油泥
第二:基礎油與添加劑的好壞也會對生漆膜及油泥有很大的影響~

好啦~問題來啦!!何為高溫??那一種高溫才稱為高溫??
就目前大廠規範的資料來說!
150度的情況下!!HTHS在2.6以上..可以說是最低的安全標準~
基本上HTHS在2.6以上保護力就沒有問題~不會造成立即性的磨損
現今節能減碳為主打的0W20~5W20~大廠規範150度HTHS至少都要在2.7以上~
就以上的情況來說...請問~除了水箱等等降溫系統固障外..油溫有可能超過150度嗎???
就已氣冷速克達來說好了~夏天35度從汐止騎到樹林~一路上常常熱熱血~拉拉尾速~
停在紅燈在無撞風的情況下~頂多也才100~110度而已~

更別說有MB229.51 VW504/507等等高認證的機油了......
能過MB229.5/229.51~VW504/507的油品~都是5W30裡面比較黏的
這些規範要求150度HTHS至少要有3.5~保護力會不夠??
而且這些認證都有一項(抗油泥)的測驗~要求非常非常嚴苛

這代表什麼呢??代表機油的品質也是很重要!!
就像JOY1632有講到:全合成機油的機油抗氧化性比礦物油高,較不容易產生漆膜及油泥,也可拉長換油里程

當然!!也不是代表高認證機油金鋼不壞~不當的開車騎車習慣~也可能造成引擎嚴重損壞~甚至於火燒車!
來~大家來看一下影片摟~
而suzuki半合成機油(350元)跑2000就有機油泥~跟本沒有好奇怪的
它有通過那些認證??它在150度下HTHS規範是多少???
機油等級不夠~在常操或常走走停停的情況下~產生油泥剛好而已

而講到最佳油溫~我懶的在打~一樣老招~我複製貼上我以前打的文章
看(油溫度)做為挑選機油黏度的參考
就以我個人的看法是適用的!
譬如說:
當工作溫度100度時
5W30的cSt約為10.6~剛好在最佳cSt區間
5W-50的cSt約為偏高的17.2
所以100度時~5W30的潤滑保護力較佳

換個角度
當工作溫度為120度時
5W30的cSt偏低為6.9
5W50的cSt為11~剛好在最佳cSt區間
所以120度時~5W50的潤滑保護力較佳

看油溫挑機油
機油工作溫度~控制在cst 10左右~就是最合適的機油黏度

譬如說:
平均油溫110度..選用40級數
平均油溫100度..選用30級數
平均油溫90度..選用20級數

最佳cSt範圍內~可得到幾乎0磨損的最佳潤滑效果
超過最佳cSt範圍~磨損機率會因超出程度而相對提高

目前可以肯定的訊息是:
一:90%磨損來至於(冷啟動至安全油溫)時的冷磨損
也就是說..油溫不足75度時(舉例)~皆有機率產生引擎冷磨損(高流動性與高合成等級機油~能相對減少冷磨損產生機率)

二.油溫高於安全cst範圍時~有機率產生引擎熱磨損~也就是所謂的油膜強度不足(高穩定性合成機油~能減少熱磨損發生機率)
而HTHS Viscosity低於2.6時~將確定產生引擎熱磨損

一般日系車~平均油溫約落在85~95度~這就是原廠手冊幾乎都推薦使用0W-20的原因
而歐系車款~平均油溫約落在95~105度~也這就是原廠幾乎推薦使用5W-30的原因
至於性能車款~油溫稍高平均落在105~120度~所以原廠推薦使用0W-40(如GTR~RS2~S2000等)

而速克達平均油溫也大概在90~105度之間~手冊雖然大多規範在XW-40~但我認為XW-30才是最適當的使用黏度~只不過原廠的XW30基本上沒有啥好的選擇就是了

至於機油越黏等於廣域機油~等於保護力越好等等的說法~是錯誤到極點的荒謬觀念~
此觀念至今在臺灣還是根深柢固~連不少名改裝技師~名車手也是如此認定而不知改變~更新想法

但其實也不用想的那麼複雜~在加上速克達其實也沒啥車友會去裝油溫錶的
5W30也好~10W40也好~5W50也好~適合的溫度也好~
這只是一種通則的規範
通常各廠所規範不可能一開始每個地方面面都能兼顧~一般講得都是通例~供應大眾參考
有機會或時間才會再深入討論~解釋
所以我才會一直說~~
1:強調(選用大廠)~
2:講求(認證高低)~
3:參考(手冊規範)~(第3點如有臺灣特別版就例外)
因為以上3點是最簡易讓人選到良好機油的方式
至於看基礎油~那重要性就是排在第4點啦~除非是要去比賽

選機油符合以上2點~我保證大家都不會有漆膜及油泥!!!
還有!!
冷啟動流動性不好~而且常跑短程也傷引擎~
一直不讓車的零件休息~一直狂飆當然也就更傷車啦!機油沒事~但您的引擎或周遭零件可受不了呀!
長途順順騎~偶爾熱熱血無妨~這樣並不會傷車~更不會造成機油劣化產生漆膜及油泥~

但正常情況下~誰會在馬路上心臟那麼大一直油門一拜~~而且一拜50公里??
引擎挫賽事小~小心真的一路向西
不小心真的歸西也就算了~還不小心被行車記錄器錄到~PO上網又在一次被大家鞭屍
安全第一呀!!

最後一定要在加上我改編teabox的名言啦:
機車本是消耗品~騎車習慣才是重點!良好的使用習慣~按規定保養可以騎好幾年~零件的壽命~都是可預計的。不必有勤保養勤換油的觀念~物極必反!凡事過與不及都不好。
大家共勉之~~~
350zcar wrote:
看顏色判斷機油好壞,想笑
(恕刪)

沒有好笑啊?那裡好笑呢????
這是所有車廠或機油大廠都認定的簡易辨識法啊..這是常識耶..您不知道嗎?



還是您都是靠拿去檢驗的???也是沒錯啦~拿去檢驗會更準


不然..您該不會是利害到拆卸引擎來看吧!!因為解剖比體檢更能釐清真相啊!!!


如果您不看顏色~也沒拿去檢驗~又沒拆過引擎..請問~您是以何種標準來判斷機油好壞?是否劣化呢??
該..該不會是用屁眼來(感覺)吧!!???
唉唷~討厭啦!!!啊~啊~~啊~~~~車好震好震好震唷~~機油不行了啦...
啊啊~~高潮~~~~~

太神了啦!!給您100的


alanchentw wrote:
看不出CST 和 機油劣化or磨耗 有什麼關係....(恕刪)

敝人上面已經提過
機油有最佳工作溫度及黏度
在未到達最佳工作溫度及黏度前 , 機油過於濃稠
自然磨耗增加

而且在引擎未達到理想工作溫度時
較容易有燃燒不完全的情形發生
燃燒不完全所產生的煙灰和雜質才是讓機油劣化的兇手

這裡提供一些連結參考
經常短程行駛的車輛為什麼要縮短換油期
機車騎慢一點機油可以用久一點嗎?
為什麼一台常跑高速公路十萬公里的車子車況會比一台經常跑市區五萬公里的車況好?

另外不管是汽機車使用手冊應該都會提到所謂的"嚴苛使用狀況"
在嚴苛使用狀況下要縮短保養週期
而"經常性短距離行駛"正是嚴苛狀況之一
上面第三個連結裡面也有提到

而閣下連結所述
機油溫度每提高 10℃,氧化速率增加 1 倍
個人認為應該是"超過機油耐受溫度"後每提高 10℃,氧化速率增加 1 倍
不然以一般使用狀況
冷車油溫25度 , 騎到正常油溫90度左右
機油劣化速度會變成6~7倍?
其實個人也是認為不需要這麼快換油~~

尤其這隻 long life 4 認證的ESP

真的是很高的認證~~~~


但勸板友,文章是這支機油測試的~~

若是想仿效,也是以這支機油為準比較妥當~~~

或者至少選有 long life認證 但不用到4這麼高檔~~~


對於板大用心的測試,給予口頭嘉勉1萬次,以資鼓勵XD~~

小弟的問題是,機油成分裡有一些抗酸成份~~~

這些抗酸性成份,會隨著使用時間逐漸減少~~~

希望板大若有餘力,是否可以測試不同里程機油換下來後的酸性程度。


若是機油呈酸性,這也會是一種麻煩,會有鏽蝕的問題~~~

但如果不是,則代表這油,其實還可以撐!!!

至於長里程失油,常觀察機油尺可以彌補。

但酸性程度的話,這沒法用肉眼看出來~~~~

至於這支油可以5千換,個人不是很意外~~~

畢竟有long life的認證,代表抗酸性能力很強~~~~

說實在的在下也想嘗試看看,若是機車的油溫也在工作範圍內~~~

沒理由不晚一點換!!!只要在工作溫度內,保護力都還是有的~~
好文章,樓主有實事求是的精神.. 我10幾年前也發現,同樣款式的喜美汽車,國外手冊是寫7500mile(~12500km)換機油,台灣手冊卻是寫 5000km.
  • 5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5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