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這場歷時兩年的惡鬥以HONDA大獲全勝而結束,但在這一“經典之戰”中,雙方均展示了高超的戰略技巧,對這場經典的HY戦争雙方所採用的戰略、戰術進行回顧與分析,將對我國企業更好地參與國內和國際競爭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背景分析
20世紀50年代以後,當時的日本摩托車市場以每年40%的勢頭增長,行業的首席寶座數易其主。最初是東發公司(TOHATSU),其佔有率為22%,HONDA居次席,為20%。但在此後,面對迅速增長的市場,東發公司一直對擴大生產下不了決心,固守舊志。而HONDA則力求與每年42%的需求增長率相適應,快速提升市場佔有率,使年銷售額增長了66%,並爲此果斷籌措了大量的銀行貸款。而東發則自恃第一,安於現狀,沒有把HONDA放在眼中。這樣HONDA才能充分靈活地運用“先發制人”戰略迅速降低成本,從而在摩托車市場爭奪中,佔據優勢。5年時間內HONDA取得了摩托車行業穩固的霸主地位,奪得了44%的市場份額。這時摩托車市場的年增長率已下降到9%,面對HONDA的咄咄之勢,東發再也無力回天。在讓出首席寶座後,東發一敗塗地,終致破產。HONDA自此則不斷發展,實力益發雄厚。到20世紀70年代,日本的摩托車市場基本上是四分天下,依次為HONDA、YAMAHA、鈴木和川崎。其中,HONDA在日本本土上的佔有率高達85%,穩居寶座。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世界摩托車市場需求的增長明顯減緩。為此HONDA決定開拓新的生產線—進軍汽車市場,實行多元化經營。而當時的日本汽車行業還很不景氣,為了防止新事業的失敗,HONDA不得不將公司裏最好的設備、技術力量和優秀人才投入其中,從而使得摩托車部門出現空虛和停滯的狀態。但HONDA萬萬沒有想到,此舉竟導致了近代工業領域的一場“經典之戰”。
雙雄鏖戰
就在HONDA致力於汽車生產,無暇顧及摩托車業務時,原來居於摩托車行業老二的YAMAHA公司,認為這是一個競爭世界第一的好機會,為此它不惜一切代價積極拓展摩托車市場。在YAMAHA的猛烈攻勢下,HONDA公司節節敗退。1970年HONDA的銷售額以3:1領先于YAMAHA,到1979年HONDA的摩托車銷售額一直沒有增加,YAMAHA公司則將HONDA公司領先的程度從3 :1降到了1.4:1。在1970年初,YAMAHA只有18種車型,HONDA有35種。到1981年YAMAHA是60種,HONDA是63種,YAMAHA的市場佔有率與HONDA已不相上下。1981年,HONDA的國內市場佔有率下降到了40%,而YAMAHA則由原來的10%左右增加到35%左右,即把HONDA失去的全部份額據為己有了。後來,二者的差距又進一步縮小為1個百分點,HONDA為38%,YAMAHA為37%。再往前走一步,YAMAHA就將超過HONDA,奪得頭把交椅。
YAMAHA PASSOL S50(1977)

在勝利面前,YAMAHA的決策者們認爲自己的羽翼已豐,向HONDA發出了挑戰。1981年,YAMAHA的經理公開露出拿下HONDA的意圖,並說:“HONDA正在拼命推銷汽車,有經驗的摩托車推銷員幾乎都集中在汽車部門,我們可以在摩托車上與它一決雌雄。只要有生産能力,我就可以擊敗HONDA。”基於這樣的思路,同年8月,YAMAHA公司總經理日朝智子宣稱:很快將建一座年產量100萬台機車的新工廠,這個工廠建成後,將可以使YAMAHA總產量提高到每年400萬台,超過HONDA 20萬台,那時HONDA公司將讓出第一把交椅的位置。假如其新廠的摩托車在日本可以全部銷出,YAMAHA的國內市場佔有率就將接近60%。因此,1982年1月的一次會議上,YAMAHA公司董事長小池久雄表示:“HONDA與敝公司之間決定性的差距,在於我們強大的供給能力。我們將以新的產量超過HONDA。身為一家專業的摩托車廠商,我們不能永遠屈居第二。一年內,我們將要成為國內最大的廠家。兩年內,我們要稱雄世界。”
面對YAMAHA的挑戰和攻勢,HONDA怎能善罷甘休?HONDA的董事長河島喜好早在1978年就在《日經新聞》上暗示:“只要我當社長一天,HONDA就永遠是第一。”1982年元月,當YAMAHA公司挑戰性的言論傳到HONDA決策者的耳朵裏時,他們迅速作出決策:在YAMAHA新廠未建成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給予反擊,打掉他們的囂張氣焰。一場被譽爲日本工業領域最殘酷的戰役打響了。
從商戰一開始,HONDA就採用了大幅度降價策略,增加促銷費用和銷售點。在競爭最激烈時,一般車型摩托車的零售價,降價幅度都超過1/3,以致一部50CC的HONDA摩托車價格比一輛10變速的自行車還便宜,但由於HONDA公司除摩托車生產外,還有汽車生產,特別是80年代初汽車銷售穩定上升,因此,“東邊不亮西邊亮”,它完全可以通過汽車的盈利來彌補摩托車價格戰的損失,最終達到打擊YAMAHA、擴大市場份額的目的。YAMAHA公司則是一個專業的摩托車生產廠商,它的生存完全依賴摩托車。因為投資建廠造成企業的成本投入較大,如果採用與HONDA公司相同的降價策略,公司本身是無法負擔的,但如果不降價或降價幅度較小,那就只有在價格大戰中失敗。顯然,在價格戰上YAMAHA公司已處於劣勢。
HONDA TACT(1983)

HONDA採取的另一策略是加快產品的更新換代,迅速使產品多樣化。在18個月內,HONDA憑藉它的技術優勢,也憑著它有2/3的營業收入來自汽車、資金充裕等條件,推出81種新車型,淘汰了32種舊車型,共變更了產品目錄中的品種113個。產品更新換代的加快,使企業在消費者心目中樹立起新的形象。這樣,HONDA摩托車的銷售量直線上升。而YAMAHA公司相比之下則有些相形見絀了。爲了超過HONDA,YAMAHA公司在投資建新廠上下了很大賭注,內部運營資金入不敷出,只好向外大量貸款,而新廠尚未建成,無法產生效益,因此YAMAHA幾乎無力開發新產品。在HONDA推出81種新車型時,YAMAHA公司只推出34種新車型,淘汰了3種車型。產品更新換代速度的減慢,使YAMAHA在市場上的形象日益衰老,產品日益積壓。
Honda Goldwing1100

在價格戰之中,YAMAHA難以承受巨大的損失,節節敗退;在市場形象方面,由於推出新產品品種單調而漸受顧客冷落,造成大量庫存積壓。一年中的較量,YAMAHA市場佔有率從原來的37%下降為23%,產量迅速下降,1982年營業額比上一年銳減了50%以上。在這種情況下,YAMAHA只有舉債為生。1982年底,YAMAHA公司的債務總額已達2200億日元。銀行家們看到YAMAHA前景不妙,紛紛停止貸款。YAMAHA公司缺乏資金,產品無法降價出售,庫存越積越多。1983年初,YAMAHA的庫存量達到了摩托車行業總庫存量的一半左右,相當於其整整一年的銷售量。處理庫存的唯一辦法是向零售商提供推銷費,並大幅降價,但YAMAHA連這點力量也沒有了,被逼得走投無路,最後竟一本正經地研究如何化庫存爲廢鐵的計劃。YAMAHA及其子公司的財政馬上陷入困境,1981年的負債和自有資金的比例是3:1,但到1983年則惡化為7:1。而此時,HONDA依靠汽車的連續成功,使財務體制變得非常健全。
YAMAHA不得不制定應急措施,摩托車的產量削減到150萬輛,此後又降爲138萬輛,裁員規模也繼續擴大,約占全部員工的20%。原制定的事業計劃在兩年內不得不全部凍結。然而,HONDA卻絲毫也不停止追擊,他們進一步增加車種,對YAMAHA施加壓力。從1984年初到9月份,HONDA又更新了39種舊型號,推出39個新車種。這樣,HONDA在日本市場發售的摩托車品種共達110個。而YAMAHA只有23個新車種,尤其在主導產品50CC級上,HONDA已有18個車種更新換代,而YAMAHA卻只搞了6種。為了避免破產,YAMAHA開始拍賣資產。從1983年4月到1984年4月的一年時間裏,YAMAHA出賣了相當於160億日元的土地、建築物和設備。走投無路的YAMAHA公司終於於1983年6月向HONDA舉出白旗。它不僅沒有實現爭奪摩托車霸主的夢想,反而丟掉了第二把交椅的位置。這場競爭使YAMAHA公司傷痕累累,很久都無法恢復元氣。
啟示
HONDA與YAMAHA之間的這一場爭鬥影響是深遠的。它不僅對這兩家企業今後的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也對日本乃至世界的摩托車行業的佈局與發展産生難以估量的影響,更爲企業參與和應對市場競爭提供了一個值得多方借鑒的教材。在這場“經典之戰”中,HONDA雖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但正是他們最初的失策導致了這場惡戰,反之,YAMAHA雖然被徹底打敗,但他們在這場爭戰中所表現的膽識和決斷卻也頗值得玩味和借鑒。這場“經典之戰”的啟示主要有以下幾點。
1、善於抓住時機是競爭的第一要訣
在HONDA與東發之戰和YAMAHA與HONDA之戰中,有一點非常相似的地方就是,後來者都善於抓住時機發動猛烈的攻擊,給予對手以猝不及防的打擊。HONDA抓住市場需求每年以42%的速度增長而霸主東發卻畏首畏尾、不思進取的時機,快速提升市場佔有率,使年銷售額增長了66%,從而一舉奪得了摩托車行業穩固的霸主地位,待東發醒悟過來準備奮起直追的時候,摩托車市場的年增長率已下降到9%,東發終於無力回天。YAMAHA同樣抓住了HONDA分心於汽車事業而無暇顧及摩托車業務的時機,發動大舉進攻,在開始確實給予HONDA以沈重的打擊,使HONDA一時窮于應付。
2、天時地利是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
YAMAHA的戰略與HONDA早期的戰略並無實質差別,二者都選擇了“先發制人”戰略,但卻得到了截然不同的兩種結局,其很大原因在於天時地利的不同。“先發制人”戰略是自由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但只有在市場成長期的高增長條件下,它才能更有效地發揮威力。而這種戰略在成熟期的低增長市場中則難有作爲。YAMAHA在摩托車市場接近飽和時,使用這一“HONDA發家術”冒然進攻HONDA,其結局可想而知。
3、實力與規模是市場競爭的堅強後盾
在這場HY戰爭中,YAMAHA與HONDA懸殊的實力差距是前者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這除了HONDA在與東發公司競爭中日益強大之外,還與其成功的多元化戰略有關。在摩托車市場將接近飽和之際,HONDA迅速轉向汽車生產,實行多元化經營,到1975年,HONDA汽車部門的收益已超過摩托車。整個七十年代,收益扶搖直上,財務狀況明顯改善,這為後來與YAMAHA的“對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YAMAHA確信能在摩托車市場上佔據首位,它們除了摩托車外,沒有其他擅長的領域,所以一心一意在摩托車上努力。由於YAMAHA靠自有資金無法實現龐大的投資計劃,結果欠下了大量的銀行貸款,導致其負債比率是HONDA的3倍。所以,儘管在交戰初期YAMAHA取得了不俗戰果,但最後終因實力不濟而敗北。
4、知己知彼是競爭的取勝法寶
在制定競爭戰略過程中,企業必須認真研究競爭對手,在知己知彼的認識上不應出現大的偏差。在整個競爭過程中也要始終保持對自己與對手的清醒認識。YAMAHA初戰告捷,除自身成功的經營策略外,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抓住了HONDA把主要精力放在汽車上而無法兼顧摩托車業務的機會,所以它能夠在初期一路凱歌。但它卻沒有認識到HONDA這樣的巨人的真正實力,而且汽車與摩托車是緊密相關的,二者發展是互補而非互斥。因此一旦HONDA全力反撲時,YAMAHA便由於錯誤的估計自身與HONDA之間的實力懸殊而置自己於不利境地。更大的敗筆則是在競爭的關鍵時刻投鉅資建新工廠,導致內部資金入不敷出,幾乎無力開發新產品。這無異于向對手拱手奉送反擊戰機。
5、“追窮寇”是鞏固戰果的必要保證
在競爭中,HONDA採取大幅降價和加速產品更新換代的策略給予YAMAHA以致命的打擊,使得YAMAHA摩托車產量一減再減,裁員規模也不斷擴大,達到全部員工的20%,原制定的事業計劃在兩年內不得不全部凍結。所有跡象表明,YAMAHA已元氣大傷,中短期內幾乎不可能再對HONDA構成威脅。但HONDA卻絲毫也不放鬆追擊,繼續執行“追窮寇”的戰略,他們進一步增加品種,對YAMAHA施加壓力。致使YAMAHA在破產的邊緣徘徊,不得不靠出賣資產來挽救頹勢。HONDA的策略無疑是非常明智的。如果HONDA不繼續“追窮寇”,則經過數年的休養生息後,YAMAHA仍有可能捲土重來。但HONDA窮追猛打,使YAMAHA瀕於破產的邊緣,YAMAHA將再也無力與HONDA競爭了。我國家電業的競爭也與此類似,如今經過這麽多年的競爭仍然群雄割據,在很大程度上與龍頭企業未能“追窮寇”有關,當然,這與企業規模、領導者的魄力以及政府的干預也都有很大的干系
HY戦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