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流動的群體智慧 —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自然流動的群體智慧 —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讓群體智慧如水般自然流動

群體智慧並非什麼新鮮概念,但在多變又充滿不確定性的 VUCA 與 AI 崛起的時代,使得它再度受到各界的關注。

然而,許多人誤解了群體智慧的本質——將它和「集體決策」或「去中心化」混為一談。事實上,它真正的力量,在於捕捉最貼近現實的脈動,把第一線的觀察與基層那些微弱卻真實的聲音匯聚起來,幫助組織做出更貼近真實情境的決策。

在實務上,許多企業以為,只要發個問卷、辦幾場交流會,就算導入了群體智慧。但當最終的決策與基層聲音脫節時,群體智慧就淪為了一種形式,更失去了原本應有的價值。有些企業雖然採納了基層意見,卻在執行時採用傳統強制干預的方式進行,把原本應該自然浮現的智慧硬生生地給扭曲。無論是哪一種情況,都如同是在水流中築起一道道高牆,讓群體智慧難以真正發揮作用。

若要讓群體智慧真正地發揮效力,需要的是一個可以讓智慧自然湧現、自由流動的完整過程。這不只是單純的故事蒐集或意義建構,而是要根據群體智慧所反映的結果,逐步找到可行的方向、進行小規模試驗、並持續觀察、隨時調整。而決策者的責任,不是要加以強行控制,而是要營造一個安全的試驗環境,必要時才給予些許輕推,讓群體自然運作,逐漸成熟。這樣的自然流動過程,正是道家「無為而治、順勢而為」在現代管理中的最佳體現。
為了讓這樣的觀念更容易被理解,也更符合現代商業情境,我將「道家(Daoism)」這個字拆解成六個步驟。DAOISM 代表了:D – Diversify(發散)、A – Accord(順勢)、O – Originate(起始)、I – Interpret(詮釋)、S – Support(支持)、M – Mature(成熟)。
在這篇文章中,我將深入探討這六個步驟背後的道家思想與實踐要點,並結合我在臺灣銀行擔任架構顧問的經驗,分享如何協助他們在十年間不斷修訂調整的「開放系統應用程式開發規範彙編」,藉以展示 DAOISM 如何把道家的智慧轉化為可行的管理框架,為組織創造持久價值。




D – Diversify(發散:集體智慧的起點)

在不確定的環境裡,個體的視野總是有限。而最危險的錯誤,是一開始就被領導者的「標準答案」所填滿,使得群體失去了思考與發掘的空間。Diversify 的核心,正是屏除己見,將場域「虛空」出來,讓眾多的聲音得以匯聚,讓智慧得以自然湧現。

老子說:「大盈若沖,其用不窮。」(第45章)容器因為中空,才能容納萬物;空間因為虛無,才能發揮無窮的作用。同理,群體討論若缺乏「留白」,新的觀點就進不來。領導者必須創造一個允許差異、鼓勵發聲的「虛空」場域,讓不同的想法自由碰撞,而不急於評判。
老子又說:「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第66章)江海之所以能成為百川的最終歸宿,是因為它處於最低窪處,願意居下。這句話象徵著領導者必須放下身段與權威,願意處於「低位」,才能承接來自不同層級、不同角度的意見與矛盾。這個過程並非單純的腦力激盪,它要求領導者像園丁一樣,鬆動土壤,而非親自播種。

最終,這些看似衝突的差異並不會互相抵消,反而會在張力之間孕育出新的智慧,形成更宏觀、更全面的洞察。正如老子所言:「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第49章)真正的領導者,不是以自己的成見為心,而是能以群體之心為心。這意味著領導者不預設立場,不強加意志,而是讓群體的真實心聲成為決策的基礎。

集體智慧的生成,其實並不神秘。當領導者願意暫時退下舞台,把空間留給群體;當不同的觀點能在同一個場域自由並存時,新的知識與深刻的理解就會在無為的狀態中自然長出來。這,正是 Diversify 的力量,也是 DAOISM 活水的第一步。




A – Accord(順勢:讓計畫與環境同流)

當多元的觀點匯聚以後,接下來的挑戰並不是爭論「誰對誰錯」,而是如何在眾聲之中,辨認出那股正在形成的「」,並讓計畫與之自然同流。群體智慧不是要我們投票選出最熱門的意見,而是在眾多流動的聲音中,找到與環境同流的方向。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25章)萬物之所以能運行,是因為它們遵循著比自身更大的秩序。決策亦是如此,若要持久,就必須契合於正在發生的變化,而不是逆流而行。這提醒我們,管理並非強制定義,而是要像觀察天氣變化一樣,去「感受」智慧的流向。

這樣的態度,正如「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第8章)水能滋養萬物,卻從不與之爭奪位置。它不設計路徑,而是順著地勢而行。真正的計畫,也應當如此:不僵化、不逞強,而是尋找與環境最和諧的切入點。這一步的目標並不是擬定龐大的藍圖,而是找到最小、卻能與環境同流的舉措。

老子更進一步提醒:「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第43章)柔弱之所以能勝剛強,正是因為它懂得順勢而為。真正的行動不必驟烈,而是像水遇到缺口自然流淌,一旦起步,就會引導後續的走向。在 VUCA 的環境裡,這樣的計畫方式尤其重要。因為任何宏大的規劃都可能在瞬息之間失效,唯有最小、最順應環境的行動,才能不斷修正、持續向前。Accord 就是要讓群體的理解化為一個可以實踐的起點——不是終點,而是試探性的第一步。




O – Originate(起始:將智慧化為行動)

計畫若停留在紙上作業,就仍然只是空談。Accord 幫助我們找到順勢的方向,但唯有實際的起步,智慧才會真正落實。Originate,就是把群體共識化為具體行動的第一步。

老子提醒我們:「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第64章)偉大的成就從來不在於一開始就雄偉完整,而是從最細微之處啟動。起點或許渺小,卻是唯一能打開道路的鑰匙。

在這裡,道家的精神是小而自然的。我們不應選擇最費力、最複雜的行動,而是選擇最不費力、最貼合「」的行動,讓它輕輕地啟動。這樣的執行,不會帶來過度的風險,卻能讓計畫進入現實,產生可觀察的效果。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第63章)在複雜的環境裡,宏大的願景往往讓人不知如何著手,而最小的起步才是正確的切入點。Originate 的價值,不是完成,而是啟動;不是解決全部問題,而是找到一個可以被驗證的突破口。

VUCA 的場景中,這種「從小開始」的態度尤其關鍵。因為任何假設都可能隨著環境變化而失效,只有最小的實驗性行動,才能讓我們以最低代價換取最多的學習。因此,Originate 不是衝鋒陷陣,而是點燃第一顆火種。當群體看見智慧化為行動的第一步,就會激發信心,推動下一步循環。




I – Interpret(靜觀:詮釋行動的迴響)

行動開始之後,最常見的衝動就是急於判斷:「成了嗎?」「對了嗎?」但在複雜的環境裡,因果往往不會即時顯現。真正的智慧,不是立刻修正,而是先靜觀,讓變化自己說話。這就是 Interpret 的精神——用靜定去讀懂行動的回響。

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第16章)萬物紛起之時,他選擇的不是干預,而是「觀復」——在靜定中看見事物如何自我循環、歸於本源。這種觀,不是冷漠的旁觀,而是一種深刻的詮釋:在暫時的雜亂裡,尋找背後的規律與趨勢。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第24章)躁進反而會失衡。Interpret 的價值,在於克制急於修正的手,轉而用心去理解哪些變化是偶然的噪音,哪些才是趨勢的訊號。這需要領導者與團隊共同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將行動所帶來的回饋,化為有意義的學習。

VUCA 的場景中,這樣的靜觀尤其關鍵。因為任何一次小小的行動,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也可能被環境掩蓋。Interpret 的任務,就是耐心地讀懂這些回饋,把暫時的混沌轉化為可被詮釋的訊息。

所以,Interpret 不是放任,也不是怠惰,而是一種積極的等待——讓行動與環境互動的紋理浮現,為下一步鋪路。




S – Support(支持:無為而治,讓智慧自我運轉)

Interpret 幫助我們理解了行動的迴響,但理解並不代表要馬上大幅修正。道家的智慧在於「少即是多」。這意味著真正的支持,不是越多介入越好,而是恰到好處。 在群體智慧的過程中,「Support」的角色不是取代群體,而是營造條件,讓它能自我轉動

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第60章)治理如同烹小魚,翻動太多只會把魚弄碎。支持的關鍵,不在於更多的干預,而在於剛剛好的調整——有需要時輕推一下,無需要時保持克制。這是一種極致的藝術,領導者必須懂得何時放手、何時介入,讓群體智慧自然流動。
同樣地,老子又提醒:「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第64章)真正的關鍵不在於開始時的轟轟烈烈,而是能否在整個過程中,始終保持如初的專注與謹慎。Support 就是這樣的角色:不是單一的英雄式舉動,而是持續的守護,確保群體不因時間與慣性而偏離初衷。

這種支持不是被動的旁觀,而是一種積極的營造。老子說:「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第49章)領導者若能以群體之心為心,就能設計出一個最小、卻足以維持協作的場域。最好的支持,往往讓人幾乎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因為群體會覺得「這是我們自己做到的」。

在 VUCA 的環境裡,Support意味著把複雜系統維持在能量流動的狀態:不阻斷、不壓制,而是輕輕托住。這樣的方式,既能避免破壞,又能讓集體智慧持續發揮作用。




M – Mature(成熟:讓智慧水到渠成)

當一個決策或行動,走過發散、順勢、起步、靜觀與支持,它終將迎來成熟。所謂成熟,不是靠外力催促的結果,而是水到渠成。真正圓滿的時刻,往往不需要誰站出來宣告,因為群體自己就能感受到:事情已經完成,成果已然具備內在的生命力

老子說:「功成事遂,而百姓皆謂我自然。」(第17章)最好的領導,是讓成果看起來像是大家自己做到的。這正是 Mature 的精髓:當成果不再需要外部干預,而是被群體內化為新的行為模式,這才代表它真正達到了圓滿。

然而,成熟並不是靜止的終點。當果實熟透,它同時也把種子播散,孕育新的循環。一個真正契合環境的決策,不只解決眼前的問題,還會留下後續可以延展的方向。這正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第42章),成熟本身就是一種再生

同時,真正的成熟也意味著持久。倘若成果只是一時的勝利,而無法長久惠及群體,就不算真正的圓滿。只有當它與環境合拍,不需要外力維持,也能長期運作,才符合「道法自然」的境界(第25章)。

所以 Mature 的價值,在於讓成果落實而穩定,並在無形中延展與再生。它不是句號,而是逗號;不是靜止,而是生生不息。當群體走到這一步,DAOISM 的循環並沒有結束,而是準備開啟新一輪的發散,讓智慧之水持續流動。




案例分享:無為而治的架構顧問

在臺灣銀行當顧問時,我負責協助他們執行一系列「開放系統應用程式開發規範」的制定與維護工作。這原本只是針對不同需求展開的幾個專案,但因為環境和需求持續變化,不斷衍生新的工作,結果斷斷續續加起來,前後延續了將近十年。從 2014 年起,我們陸續完成了多份子規範,包括:
  • 《開放系統應用程式設計規範指引》
  • 《.NET 應用系統開發規範》
  • 《Java 應用系統開發規範》
  • 《.NET 程式語言開發標準》
  • 《Java 程式語言開發標準》
這是一系列時間跨度長、內容複雜、意見分歧的專案。我選擇以群體智慧為核心,而不是傳統顧問「單向宣教」的方式。專案成員來自不同部門,他們既是規範的制定者,也是未來的推廣者。專案採用 Scrum Framework 進行:成員們在會議中共同討論並設計規範條文;在會議之外,則以 Pairing 的方式互相檢視,輪流擔任 developer 和 code reviewer,確保跨部門的知識能穩定流動。

每份規範的制定往往歷時數月,我全程陪同規範小組逐條討論。有爭議就舉實例,有疑問就寫範例程式;遇到資安條文,甚至進行攻防演練與模擬測試,只為了驗證某些規範的必要性。COVID-19 期間,我們透過視訊會議持續推進;遇到複雜問題時,我還會錄製課程與教學影片,讓成員能自行學習,確保熱度不中斷。

如果從 DAOISM 六個步驟的角度來看:

D – Diversify(發散): 傳統專案往往由少數專家起草,而我們選擇創造一個「虛空」的場域,讓不同部門的觀點能夠自由交織。我經常透過 Liberating Structures 等方式,確保每個微小的聲音都能被聽見,讓那些可能被忽略的一線經驗與痛點,成為規範起草的關鍵依據。

A – Accord(順勢): 匯聚了多元聲音之後,我們並未急於投票或直接定案,而是透過由下而上的反覆討論,逐步找到可行的規範與實施方式。我們順應團隊逐漸形成的趨勢與共識,讓計畫自然流動,確保後續執行具備內在的驅動力。

O – Originate(起始): 我們不把規範當作最終的紙本文件,而是視為可被驗證的行動。每位成員同時扮演制定者、開發者與推廣者的角色。一旦部分規範完成,他們就會帶回部門小規模試行,或與外部廠商討論。這種最小化行動的做法,讓規範在初始階段就能獲得真實世界的回饋。

I – Interpret(靜觀): 當規範被執行或測試後,我鼓勵團隊不要急於判斷成敗,而是進入靜觀與詮釋的階段。透過 Pairing 的互相檢視,我們避免了單一部門的思維盲點。我也會引導團隊詮釋回饋,區分哪些只是偶然的噪音,哪些才是真正的趨勢訊號,並從中發現新的需求與優化方向。

S – Support(支持): 作為顧問,我不會過度介入,而是提供最低限度的必要協助。當團隊遇到爭議時,我會舉實例、寫範例程式;遇到資安條文,我們甚至實作攻防演練,只為驗證規範的必要性。在疫情期間,我錄製教學影片,確保熱度不中斷。我的支持方式,是提供適度的輕推,而不是取代他們的決策。

M – Mature(成熟): 這套規範的完成,並非由我直接給出答案,而是小組成員不斷補充與迭代,逐步完善。我只在團隊遇到爭議或流程卡關時介入,引導他們找到共識,讓成果真正歸屬於團隊。這種模式因此也被複製到其他專案開發,成為一種可持續的運作方式。
因此,成員或主持的長官常會有一種矛盾的感覺——我好像做了很多事,又好像什麼都沒做。甚至有人質疑:「如果內容都是我們編的,為什麼還要付這麼高的顧問費?」然而,這正是群體智慧的真實體現。

這筆顧問費,並不是買一份文件,而是買下一個能讓龐大而複雜的群體,在不確定中自主協作、持續優化的完整流程。顧問的角色,不是提供最終答案,而是營造一個讓群體智慧能水到渠成的環境。雖然規範的最終落實與推廣,仍取決於決策者的決定,但 DAOISM 已經提供了最堅實的基礎,使決策更貼近現實,並具備更強韌的生命力。




結論:道法自然,群體智慧的真正力量

群體智慧從來不是一場熱鬧的腦力激盪,也不是把意見湊合起來的妥協,而是一種順應自然、逐步成形的過程。DAOISM 這六個步驟提醒我們:發散(Diversify)不是混亂,而是為智慧留下生長的空間;順勢(Accord)不是迎合,而是找到與環境同流的切口;起始(Originate)不是求快,而是踏出最小卻真實的一步;詮釋(Interpret)不是急於裁決,而是靜觀回響、洞察趨勢;支持(Support)不是干預,而是在必要時輕推一下;成熟(Mature)也不是收尾,而是水到渠成、生生不息的循環。

回顧我在臺灣銀行的顧問經驗,十年來的規範制定與演進,正是 DAOISM 的具體寫照。顧問不是站在舞台中央的指揮者,而是退到背後,像園丁一樣鬆動土壤、澆灌水分,讓團隊自己長出屬於他們的果實。當成果不再依賴外部推動,而是內化為群體的日常習慣,這才是真正的「功成事遂,而百姓皆謂我自然」。

VUCA 的時代,沒有哪一種單一的專家智慧可以長久應對不確定性。唯有讓群體智慧像水一樣自然流動,才能在瞬息萬變的局勢裡,持續找到新的出路。DAOISM 並不是一套僵硬的流程,而是一種管理的態度、一種領導的修煉。它提醒我們:領導的最高境界,不在於「做了多少」,而在於能否讓智慧自我運轉,讓成果看似自然而然。
2025-08-30 16:54 發佈
我欣賞你的觀點,不過我常遇到的場景都是最後關頭長官跳下來刷存在感,說白就是馬後炮,然後前面都白做工,搞到大家前置都虛應故事揣摩上意,等最後長官神來一筆,成員高呼聖明然後才是真正進入專案。

如果公司內部專案PM沒有被充分授權,其實大家都在觀風向。

我是那種專案架構、計畫底定後會硬剛長官聖旨的 PM,所以很不討喜,但是

本人上班不缺錢純興趣。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