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誰說大象不會跳舞: IBM重整成功的歷史,總裁自述

誰說大象不會跳舞: IBM重整成功的歷史,總裁自述
這本書講IBM在大型主機衰敗時,原本看來毫無希望,葛斯納卻依然跳入當董事長兼執行長,挽救復活的故事。

這種快倒閉的老公司沒人愛接,大裁員組織重整,必然得罪很多人,營救失敗自己背臭名黑鍋下台。所以當初找很多人都不願意接,葛斯納願意挑戰看看,才接了這項棘手任務。

IBM福利高薪水好,還終生僱用制,吸引大量優秀人才,因此葛斯納認為問題不在員工而在高層。但公司衰退養不起那麼多員工,勢必要裁員,他寫了公開信感謝被裁員工過去貢獻。或許你們認為假惺惺,但我最近才因川普風暴,從前公司離職,前公司老闆就寫信說被資遣的都是該被淘汰的,而我同事明明幫公司做了很多事,只不過老闆經營不善被波及,寫這種信不免讓人覺得落井下石感到心酸,葛斯納相較之下高明多了。

當時都覺得大公司僵硬,應該分解成很多小公司,但葛斯納覺得大而統一才是IBM的優勢,他把地方分權改成中央集權,開除一些反抗高層,花了三年才逐漸改成新制度與新作業流程。

葛斯納剛到IBM時,以為自己會看到世界最好的電腦系統,結果因為地方分權的關係,裡面是一大堆小而凌亂的系統,他想要財報都撈不出來。他大加改革採用統一系統,省下很多錢效率大為提高。

他能做成功也真厲害,IT界大家都知道南山被SAP詐騙百億卻沒做成,IBM本身畢竟是系統整合專家,不是吃素的。去查南山的事,原來南山原本也是找IBM,後來覺得IBM都是外包給SAP,不如自己來可省錢,結果把IBM團隊挖過來之後,南山高層沒管控能力,系統團隊被SAP全包後就開始詐騙。套句李光耀的話,找有能力的人容易,找人品高尚的人難。IBM的金招牌,就在於企業文化不詐騙,收費雖貴但真的有做事。

葛斯納認為找人要從內部,畢竟IBM是菁英匯集之地。過去IBM高薪,只有少數高層可拿股票。當表現與收入無關時,高層難免會變成剝削公司而非保護公司。所以他把高層的薪水降低,多加股票,也擴大股票認領範圍,讓較低層員工也可拿到股票,最後有七萬員工可認股。薪水增加改用績效而非年資,鼓勵員工多做事而非養老。

這些基礎事情忙完就是改策略。大型主機業績衰退,很多人說是小型PC才是趨勢。但葛斯納去問客戶,很多人都說大型系統當然非常重要,他們都很生氣IBM自我放棄。系統變了,但公司行號需要有人幫忙維護各種複雜或不相容的系統整合,這就是IBM的生路!

IBM實驗室發明了關聯式資料庫、網路軟硬體、Unix處理器等,卻都在別人手裡發揚光大,主因是新產品會影響IBM老產品大型主機的生路,所以才被冷凍處理。但IBM研發能力依然驚人,改變IBM企業文化,從養尊處優變成與其他企業競爭,是葛斯納覺得最困難的部分,他換了管理團隊,呼喊"求勝、執行與團隊合作"口號,表現好的可進入管理團隊,大幅調整考評與薪酬制度,用了多年才逐漸改過來。

葛斯納建議大型公司求勝的方法:

1.善用組織規模,集中整合管理各種資訊、人力,比如集中採購量大即可殺價。

2.整合市場、顧客關係比較密切的流程,如顧客資料庫、業務行政流程、零件編號系統、顧客關係管理系統等,讓公司得到整合化資訊,了解每一項細節。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因為每個部門都有自己的利益會排斥整合,有些人把持某些資訊就會拒絕配合,需要有強勢高層人員積極涉入,強制執行,這需要勇氣、時間與優異的執行力。

葛斯納最不推薦的,就是買別家公司整合,他說金融公司、管理顧問、法律人員常從公司買賣整併得到高額報酬,所以就會常常推崇這種玩法。整理一家公司就需高層強力介入,消耗大量資源管你不熟悉的公司,更是吃力不討好失敗率極高。除非對方的技術確實是你非常需要的,否則千萬別奢想兩家公司合併會有好下場。

書裡有一章講股票上市制度很精采,他覺得股東在最高層卻可短期殺進殺出,非常不合理,應該規定股票買入就必須長期持有,這樣管理階層才能做長期規劃,不用理會股市短期指標,進而能健康地經營公司,這我100%贊成。

股市最糟糕的就是營業額要不停創新高,這促使某些公司走上併購的路,如前面所言這是非常難走的路,最後損失慘重鍛羽而歸。另外就是有些公司只管營業總額而不管現金流(指扣除利息、稅負、折舊、攤銷後的淨利潤),這點與我前面介紹的:決戰庫存呼應。

葛斯納說好的高層要能深入涉及細節很深,不是動動嘴皮子罵罵人而已,領導要成功,為人正直與公平無私極其重要。犯同樣的過錯,有些人獲得原諒,有些人卻遭受嚴懲,徇私濫權的行為,只會傷害士氣,失去同事敬重。
2025-08-30 1:06 發佈
這家故事是我當年的論文主題,多少年過去了,一樣的巨塔倒塌原因都在在重演,GE,波音?,Inte?,,,,,etc
畢業後就業了,後來看看覺得這種商業mba教材的東西都沒什麼意思,寫論文衝字數好用,但離一般人太遙遠,高層宮鬥也要活下來才有話語權,因為每個時代管理理論都在變革,當下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沒有誰是對的,一樣的政策換了不同領導人,執行團隊,董事會是否完全授權不綁小腳,甚至政府是否伸黑手(如現在美國),那都是another story。基本上如艾科卡這種大師也要天時地利人和都卡的恰如其分才有舞台,如果再給季辛格幾年會不會他也變大師?
都快規劃退休了,看看職場這種鬼故事阿就不過是際遇和機緣,就像我現在創業找我老媽要一千萬我也很難變鍋老闆。

只要你成功事後就有人寫專書蹭你流量幫你吹捧,你當時多英明多有遠見,其實幹過的驢事也不比別人少,造神運動對一般人並無幫助,反倒是這些驢事可以聽聽少走冤枉路。就像細讀歷史多少明君其實是暴君,蠢蛋,就只是威嚇聽話的史學家幫其補妝。

對我們這種螺絲釘級的打工族,我的啟示是,選工作慎選產業趨勢和細品企業內部文化,公司要倒了還是部門要關了前要先跑,我的前東家和前部門就有5個已經消失了,幸運的我在看到跡象前就不留戀的先走了。
另一個是,投資選擇標的不是買大公司還是明星光環產業不會倒,放著不管等賺錢就好,如過去Led產業, xxx等就不贅述。
jerryL wrote:
後來看看覺得這種商業mba教材的東西都沒什麼意思,寫論文衝字數好用,但離一般人太遙遠

我職場滾幾十年,早脫離看天下遠見吹噓無良老闆年紀。

會寫這本書讀後感,是認同葛斯納還是有料的,他沒有盲從時下財金專家或媒體主流,自己思索公司該怎麼管理,怎麼走。

他著墨資訊整合部分很多,而我是從事IT行業的,所以對他說的會遇到那些困難,要如何處理,都有滿深的感受。

他批評股市制度的部分,我也很喜歡,太多上市公司老闆,忙著衝股市報表好看,在股市撈錢,忘了公司本質健康,覺得非常感概。

台灣很多公司都還停留在業務最大的階段,但國外大公司很多CEO都是擅長營運管理非業務出身,寧可業績低一點,重點利潤要高現金流要健康,所以這本書還是值得一看。

jerryL wrote:只要你成功事後就有人寫專書蹭你流量幫你吹捧,你當時多英明多有遠見,其實幹過的驢事也不比別人少,造神運動對一般人並無幫助,反倒是這些驢事可以聽聽少走冤枉路

亞洲比較流行,美國寫造神應該沒人看,至少我看過美國版偉人傳記,記者都會報導負面,看一個屁孩如何成長為偉人的過程,還挺有意思地。
Lisa_Hsu wrote:我職場滾幾十年,早脫離看天下遠見吹噓無良老闆年紀。

成功的故事,多半是後來才補上的劇本。

在資訊界幾十年,也參與過一些大型企業的經營改革計畫,成功了,就會有人幫你編故事,失敗了,就會有人來說嘴。

以前我們常常拿一個問題來問這些所謂的企管顧問,如果人事成本一定要減少 10%,你會怎麼做?即使台積電也曾發生過 5% 的事件,後來還是張忠謀出來滅火。

大家一起共體時艱,減薪 10% 度過難關,如果成功了,就會成為一個動人的故事,電影通常都是這樣演的,但是失敗了呢?失敗了還說什麼,這件事連提都不會有人提。

如果裁員 10%(概算) 呢?與其讓所有的人都不高興,不如讓那 10% 的人不爽,卻可以讓 90% 的人警惕。如果成功了,美麗的故事就是 CEO 上台後,大刀闊斧,裁掉不適任的人,成功度過難關。
jerryL wrote:只要你成功事後就有人寫專書蹭你流量幫你吹捧
不用等成功,也會有人幫你寫故事。
我前陣子看到一篇報導,有人八歲開始學會買股票,還有女實習生5年升總監年薪百萬美元。
Ricado wrote:
我前陣子看到一篇報導,有人八歲開始學會買股票,還有女實習生5年升總監年薪百萬美元。

這種報導不知是否真的。

以前我在大陸當台幹,當時大陸工廠需要有本地人當人頭,老闆就找了她很欣賞的陸籍員工,問要不要當個XX長,結果被拒絕。因為那位陸幹怕自己有了虛銜,但實際沒參予公司運籌帷幄,哪天公司突然倒閉,責任都掛在自己身上是要坐牢的。

金凱瑞電影我愛上流就有演過類似情節
Lisa_Hsu wrote:這種報導不知是否真的。
喔,我忘了說,她爸叫做黃仁勳
Ricado wrote:
如果裁員 10%(概算) 呢?與其讓所有的人都不高興,不如讓那 10% 的人不爽,卻可以讓 90% 的人警惕。如果成功了,美麗的故事就是 CEO 上台後,大刀闊斧,裁掉不適任的人,成功度過難關。

公司狀況不佳裁員是沒問題的,問題是很難砍到吸血鬼,吸血鬼都是擅長講話散布謠言,擅長搞派系,硬砍大多都砍真正做事的,有的因為實力強工作好找就自己跑,主管不用傷腦筋列誰做名單,但這樣對公司其實不利。

就拿你說的台積電,梁孟松的遭遇就令人心寒,人都走了還被不停喊叛徒,後來網友看不下去,就說張宗謀自己還不是從德儀跳出來的,不算叛徒?

這本書作者葛斯納也說,如果一家公司派系比做事更重要,注定走向衰退之路。

正常的公司,遇到爛員工,主管自己就會砍,不需要等高層下令。葛斯納也說,公司變這樣是高層的責任,底層員工被砍只是無辜受害,不得已為之。
Lisa_Hsu wrote:有的因為實力強工作好找就自己跑
所以當初國營事業民營化的時候,搞出一個優退方案,真的是有能力的早跑了。如果 20 考進去,符合資格的不過 40 幾歲。

我剛好有機會看了幾家公司的案子,當時還曾和經濟部長江丙坤和國營會執行長鄭溫清一起在來來飯店談過這件事。其中印象最深,也是最慘的應該就是台機,我記得台機被賣掉之前,就已經不少人考進中船或海軍造船廠了。
Lisa_Hsu wrote:
就拿你說的台積電,梁孟松的遭遇就令人心寒,人都走了還被不停喊叛徒,後來網友看不去,就說張宗謀自己還不是從德儀跳出來的,不算叛徒?


德儀本身是集IC設計和製造於一身的公司; 但台積電只是代工製造, 早期製作技術來源也不是德儀, 同時兩家公司完全沒有競爭關係, 怎麼會人把張當做叛徒

但梁為什麼不一樣?
這可能是梁會挨罵的原因吧! https://www.tiplo.com.tw/tw/tn/1221/45713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