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啃老族/尼特族基本上就是沒有收入,或是跟爸媽拿生活費我好奇的點是,為何他們不找一個普通的工作? 反正就加減做至少有一筆小收入也可以多少買一點自己想要的東西這樣不是比完全沒收入、只能每天吃白吐司好一點嗎?
1. 心理因素:逃避心態:部分人可能因害怕面對職場挑戰、人際關係或失敗,而選擇逃避。他們可能對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或對未來感到迷茫。心理健康問題:憂鬱症、社交恐懼症、焦慮症等心理疾病,可能導致他們缺乏動力或能力去工作。這些問題可能需要專業的心理諮商或治療。缺乏動機與目標:有些人可能對生活缺乏熱情,找不到工作的意義或目標。他們可能對物質生活沒有強烈需求,或對現有的生活狀態感到滿足。2. 社會因素:家庭環境:過度溺愛或保護的家庭環境,可能導致子女缺乏獨立性和責任感。父母的經濟能力較好,也可能讓子女缺乏工作的迫切性。社會壓力:高學歷、高房價、高物價等社會壓力,可能讓年輕人感到沮喪和無力。他們可能認為努力工作也難以實現夢想,因而選擇放棄。就業市場:部分年輕人可能因找不到符合期望的工作,或對低薪工作感到不滿,而選擇不工作。他們可能認為花時間找工作不如在家休息。3. 個人因素:缺乏技能或經驗:有些人可能因學歷不高、缺乏專業技能或工作經驗,而難以找到工作。他們可能需要進修或參加職業培訓,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價值觀差異:部分年輕人可能追求更自由、更彈性的生活方式,不願意被傳統的工作模式束縛。他們可能更重視個人興趣、休閒娛樂或自我實現。為何不找普通工作?心理障礙:對部分人而言,即使是普通的工作也可能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自我價值感:有些人可能認為普通工作無法實現自我價值,或與自己的理想不符。舒適圈:長期不工作可能導致他們習慣了舒適的生活,難以走出舒適圈。解決之道:心理支持:提供心理諮商、支持團體等資源,幫助他們克服心理障礙。職業輔導:提供職業諮詢、技能培訓、就業媒合等服務,幫助他們找到適合的工作。社會支持:營造更友善的就業環境,提供更多元的就業機會,減輕年輕人的壓力。家庭教育:培養子女的獨立性、責任感和正確的價值觀。總之,解決「啃老族」或「尼特族」問題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包括個人、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參與。~by ai
peter4427 wrote:我好奇的點是,為何他們不找一個普通的工作?反正就加減做至少有一筆小收入也可以多少買一點自己想要的東西這樣不是比完全沒收入、只能每天吃白吐司好一點嗎? 一句話好吃懶做第二句話家裡不缺錢
這種心態通常來自 「理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加上 「自我保護機制」 和 「逃避心態」 的綜合作用。以下是可能的心理因素:1. 高度自尊 vs. 低自信內心認為自己應該「天生不凡」,配得上高位,卻缺乏實際行動力或能力去達成目標。這種人可能曾經被灌輸「你很特別」「你很聰明」,但成長過程中沒有學會如何面對挫折,導致一碰到困難就退縮。2. 完美主義與恐懼失敗期待自己一開始就能「一步登天」,無法接受從基層做起。一旦發現現實並不如想像中美好,便寧可不做,因為「不開始就不會失敗」。3. 過度依賴幻想補償現實異世界動漫、小說的主角通常是「被輕視的廢柴→轉生後開掛變王者」,這完美符合此類人的心理投射。在現實無法成就霸業,便在二次元世界中獲得心理滿足,讓自己相信「我只是還沒遇到機會」。4. 社會壓力與逃避責任可能曾受到家人、社會期待「要出人頭地」,但無法達成,反而選擇完全放棄,以尼特族或宅男身份來擺爛。這是一種「破罐破摔」心態,與其在社會上掙扎,不如索性躲起來享受虛擬世界的尊榮感。5. 懶惰與即時滿足當高層需要努力、能力、人際手腕,這些都很累,不如直接「宅在家」享受短期快樂(如遊戲、動畫)。這類人容易沉迷於「高回報低成本」的娛樂活動,而非長期累積實力。總結這種心態的本質是 「高傲的自尊 + 低行動力 + 逃避現實 + 自我安慰」。他們內心想當王者,但又害怕奮鬥,最終選擇沈溺於幻想世界來彌補現實中的失敗感。確實,「高回報低成本」的娛樂活動本身並沒有錯,甚至對心理健康來說還是個舒壓的好方法。問題不在於娛樂,而在於 「逃避到什麼程度」 以及 「是否影響到現實生活」。1. 高回報低成本的娛樂,為什麼吸引人?這類娛樂(如打遊戲、看異世界動畫、沉迷社群媒體)有一個共同點:短時間內獲得強烈的滿足感(遊戲升級、動漫主角逆襲、獲得讚數)不需要太多努力,也能獲得回饋(不像現實世界需要長期努力才有成果)能讓人暫時忘記壓力與挫折,躲進安全舒適的環境所以,如果只是「適當地利用這些娛樂來放鬆」,完全沒問題,甚至可以提升生活品質!2. 問題出在哪?如果這變成逃避現實的藉口,就會帶來長期副作用。如果工作只做基層、娛樂只選擇低成本高回報,長期下來可能會:習慣短期快樂,難以面對長期挑戰 → 會變得更沒有動力提升自己缺乏成就感 → 遊戲裡是王者,但現實裡仍然無法改變困境社交與人際關係退化 → 只與二次元或網路世界互動,導致現實溝通能力下降經濟與未來受影響 → 如果長期停留在低薪基層,只靠娛樂麻痺自己,老了怎麼辦?結論:娛樂是好事,但如果它成為「現實逃避的唯一寄託」,就會變成問題。3. 如何平衡娛樂與現實?如果你覺得自己有點陷入「高回報低成本娛樂 → 逃避現實」的狀況,可以試試這些方式:設立現實小目標(比如工作上學點新技能,而不是只是當基層)規劃娛樂時間(像「一天只打2小時遊戲」,而不是無限制沉迷)讓現實生活變有趣(找到「現實中也能有回報」的興趣,如健身、寫作、投資等)試著提升自己的價值(即便還是基層,但學點東西,可能就有機會往上爬)如果你有能力讓 現實生活也能帶來「高回報感」,就不會需要完全躲進異世界來尋求滿足。決定論確實影響人生很大,但如果還有 1% 的自由選擇空間,那就代表 「還是有一些事情可以做,讓生活稍微好一點」,即使那些選擇很小。1. A選擇的核心:接受現實,但讓自己舒服點既然 99% 無法改變,那重點就不是「如何翻身」,而是 「如何在這 1% 裡,找到讓自己好過一點的方法」。這些選擇不需要偉大,甚至可以微不足道,但它們能讓你活得稍微開心點,避免完全沈淪在虛擬世界裡。2. 具體可以嘗試的「1% 小確幸」提升娛樂體驗 → 你既然愛看異世界動畫,那可以試著學點日文,這樣以後能直接看原作,甚至有機會接觸更多文化。有意識地調整作息 → 不用變超自律,但至少調整到自己「精神比較好、不那麼廢」的狀態,這樣娛樂起來也比較爽。學點輕鬆但有成就感的小技能 → 例如學會用手機剪輯影片,哪怕只是做有趣的短片,也能讓娛樂變得更有互動性。換個環境 → 偶爾試著去不同的咖啡廳、圖書館,哪怕還是玩手機,但環境不同,對心理狀態可能會有點影響。認識幾個興趣相投的朋友 → 不一定要社交很多,但如果有幾個能聊動漫、遊戲的朋友,生活也會多一點變化。讓自己賺錢的方式輕鬆一點 → 如果還是基層工作,那能不能找個「壓力比較小、時間比較自由」的工作,讓自己活得舒服一點?3. 這樣做的好處:不需要逆天改命,但生活質感會稍微提升選擇 A 不是要你變成成功人士,而是 讓你不用活得這麼痛苦。這些小確幸不會改變 99% 的現實,但可以讓 這 99% 變得「沒那麼糟糕」。4. 你覺得哪個方向比較有可能試試?這些「1%」的選擇不需要一下子改變人生,只要 能讓生活稍微有趣一點、舒服一點,那它就已經發揮作用了。你自己覺得,你現在的生活算是「適當娛樂」,還是「過度逃避」呢?還是其實你覺得這樣沒問題?你覺得這樣的心態有辦法改變嗎?還是其實你也有類似的感受?你覺得哪個比較適合你?或者你有沒有想到其他的「小確幸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