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一篇由 Dell 公司針對 18 至 26 歲成年人進行的調查,超過三分之一的 Z 世代認為他們在學校接受的教育並沒有為他們預備好目標職場所需的科技技巧。56% 的受試者只學會了非常基本的知識,不就是根本沒有受到任何相關訓練。
雖然不少人可能認為新世代的年輕人可能從小就常常接觸到一些數位科技,並對這些方面的技術駕輕就熟,但這其實僅僅只是一種不準確的刻板印象。即使這個世代從小就開始接觸智慧型手機會是筆記型電腦,這並不代表他們會自動學會該如何操作掃描機、列印機或是職場用的桌上型電腦,甚至連電腦螢幕的開關都要特地貼貼紙標記才能找到。
在接受《衛報》的訪談時,一位 29 歲的內容創作者 Max Simon 表示:「當我看到一台印表機時。我的天啊,某方面來說這就像看到了某種古代文物一樣。」
身為一位千禧世代,Max Simon 在科技方面的知識自然比一些 Z 世代的年輕人更加豐富。
「我會邀請他們進行 Google Meet 會議,但他們常問『連結在那裡?』但連結明明就已經放到了行事曆的邀請中,就好像,在 2023 年,這就是我們所處的世界。一些看起來相當直白簡單的事常常讓 Z 世代措手不及。」Max Simon 表示「你只需要五秒鐘就能學會怎麼玩抖音,完全會像印表機那樣需要操作手冊的指引。現在的人要取得網路內容實在是太容易了,這就像當有人丟了一顆直球,他們下意識會去揮棒,即使有時候會沒有命中,這就是為什麼 Z 世代不會安排會議。」
在之前一篇來自《The Verge》網站的報導中,一名教授表示現在的學生連電腦中的檔案和資料夾都搞不懂,這當然要歸功於智慧型手機和 Apple 裝置太過直白的文件分類系統,以及現代搜尋引擎的便利性。此外,《PC Gamer》也在另一篇報導中提到一些簡單的鍵盤按鍵組合指令也常常把 Z 世代的年輕員工搞得暈頭轉向。
這是真的嗎?
pc8801 wrote:
為什麼需要通?年輕新...(恕刪)
認同,年輕人不懂沒關係,
身為前輩要教導啊,
千禧年後出生的年輕人,
大多不太會用PC,但是很會用智慧手機,
微軟Office包含Outlook與行事曆,
並不難,我遇到的年輕人都是一點就通。
多關懷一下,多指導一些,很難嗎?
可能真的很難,
我剛出社會時也是遇到一狗票依老賣老的老油條,
雖然我在學生時代PC與Office已經練好了
我剛出社會,在工廠主動詢問前輩,
對方常常愛理不理,
只好自己努力看設備商提供的英文版操作手冊與公司SOP,沒事去產線盯著看老油條的作業方式,勉強學起來,從副工程師升到正工程師。
我當工程師都是儘量帶新人。
我前一份工作,第二年來二位大學剛畢業新人,就是不熟稔Office,
我手把手指導,把他們教到有基本辦公能力,
同時教他們操作分析化學與儀器分析,
直到後來我離職,二位新人也在兩個月內都離職了,

因為其他老油條都不肯帶人。
這是那家公司的損失

30公分 wrote:
超過三分之一的 Z 世代認為他們在學校接受的教育並沒有為他們預備好目標職場所需的科技技巧。56% 的受試者只學會了非常基本的知識,不就是根本沒有受到任何相關訓練。
這些年輕人說的是實話,因為教育真正目的是培養奴才,並非訓練他們所需的知識。比如沒教營養學,也沒教記帳理財,這樣他們才會亂吃垃圾食品,並被各種金融產品詐騙當韭菜。
最近讀了法國名著烏合之眾,終於明白為何教改最後結果總是繼續背多分,不管日本明治維新還是台灣教改都一樣,鈍化他們思考判斷能力,才是教育重點,摘錄書中對教育的看法:
從小學到大學,一個年輕人只能死記硬背書本,他的判斷力和個人主動性從來派不上用場。受教育對於他來說就是背書和服從。
學習課程,把一種語法或一篇綱要牢記在心,重複得好,模仿也出色——這實在是一種十分可笑的教育方式,它的每一項工作都是一種信仰行為,即默認老師不可能犯錯誤。這種教育的唯一結果,就是貶低自我,讓我們變得無能。
法國年輕人恰恰在最容易出成果的年紀,被剝奪了所有這些寶貴的接觸、所有這些不可缺少的學習因素,因為有七八年的時間他一直被關在學校裡,切斷了一切親身體驗的機會,因此對於世間的人和事,對於控制這些人和事的各種辦法,不可能得到鮮明而準確的理解。
….十人之中,至少就個人在這幾年裡把他們的時間和努力浪費掉了,而且可以說,這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幾年。他們中間有一半甚至是三分之二的人,是為了考試而活著——我這裡指的是那些被淘汰者。還有一半或三分之二成功地得到了某種學歷、證書或一紙文憑——我指的是那些超負荷工作的人。在規定的某一天,坐在一把椅子上,面對一個答辯團,在連續兩小時的時間裡,懷著對科學家團體,即一切人類知識的活清單的敬畏,他們要做到正確——對這種事所抱的期望實在太過分了。在那一天的那兩個小時裡,他們也許正確或接近正確,但用不了一個月,他們便不再是這樣。他們不可能再通過考試。他們腦子裡那些過多的、過於沉重的所學不斷流失,且沒有新東西補充進去。他們的精神活力衰退了,他們繼續成長的能力枯竭了,一個得到充分發展的人出現了,然而他也是個精疲力竭的人。他成家立業,落入生活的俗套,而只要落入這種俗套,他就會把自己封閉在狹隘的職業中,工作也許還算本分,但僅此而已。這就是平庸的生活,收益和風險不成比例的生活。
生活中取得成功的條件是判斷力、是經驗,是開拓精神和個性——這些素質都不是書本能夠帶來的。教科書和字典可以是有用的參考工具,但長久把它們放在腦子裡卻沒有任何用處。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