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疫情趨緩、防疫規定放寬,愈來愈多任願意外出吃飯,而為了消化快速回溫的生意量,國內的各個餐廳都積極招募員工以處理隨生意量上升而遽增的工作。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找不到人啊!缺工的問題有很多,以下會先整理出餐飲從業人員的辛酸,再來會列出我認為缺工的原因。
.一。餐飲從業人員的辛酸
1.內場人員:很多人會把這個職位稱做「廚師」,而在廚房內部,大家會習慣將廚房裡的廚師稱做「師傅」。相對於其他行業,廚師是一個不太需要學經歷、入行門檻很低的職業,資深的師傅常說:只要肯努力、肯吃苦,總有一天就能當上「師父」,所以有很多老一輩的廚師都是因為小時候不愛念書,國小或國中畢業之後就直接進廚房學習廚藝,經過多年打磨,成為一名受人尊敬的師傅,阿基師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以前的餐廳不像現在滿街都是,聽以前廚房裡的主廚說,以前的廚師的待遇比現在好很多,所以即便辛苦,以前想當廚師的人還是很多。但到了現在,內場人員卻是很多人都不願意接觸的工作,以下是我觀察到的幾個原因:
a 做廚師的cp值真的很低。 在廚房工作不但需要耗費大量體力和精力,常常還需要承受跟薪資不對等的壓力。除了各種累活髒活之外,在這個需要極高效率的地方,做任何事都要「快」、「狠」、「準」,還要時時刻刻保持腦袋清晰,在最短的時間內安排自己做事的邏輯和先後順序、在出餐期間清楚的掌握出餐的進度,只要有一個閃失,就會遭到劈頭蓋臉責罵。總之,做餐飲真的會身心俱疲,而在看完薪資明細後,會再次覺得人生沒了希望。
b 老闆們根本不在乎〈勞基法〉是什麼東西,他們只在乎自己的錢,和如何壓榨員工。
現在還有很多餐廳、小吃店的薪資待遇長這樣:
起薪28000。月休六天。有勞健保。有些招募資訊甚至把勞健保歸類在「公司福利」。看到這種廣告,我心裡只有看好戲的心態:沒關係啊!你可以繼續該這種爛條件啊,很快你就準備倒店收攤吧!還有很多餐廳是奉行「責任制」的上下班模式,準時上班,不知道哪時候下班,然後沒有加班費;稍微有一點點良心的公司可以把加班時數用休假時數發還給員工,但就是不能兌現。當然,台灣還是有福利和薪資待遇不錯的公司,只不過大部分台灣餐廳的主管還是只在乎他們自己的錢和怎麼賺更多錢,其他像是法律之類的東西,他們才管不了這麼多。
c 好難安排自己的時間。
多數餐廳還是奉行「兩頭班」,例如早上十點進公司,下午兩點半下班,然後下午五點半又開始上班,到晚上九點半才正式下班。而下午兩點半到五點半這段「下班時間」就稱為「空班」,每個餐廳的空班時段跟時長都不太相同,不過至少都兩個小時以上,那請問這二或三個小時能幹嗎?回家休息?回路程要花上四十分鐘,吃個飯要十分鐘,好像還可以睡一下,好主意。約朋友吃飯聊天?別鬧了!飯可能都還沒吃完就又要回去上班了。所以大部分的廚師都會選擇留在餐廳裡玩手遊、睡覺,若真的想學習第二專長,或著想培養其他興趣,只能說,別鬧了。
在我寫這篇文章的當下,已經有一些餐廳做出蠻大的薪資調整和福利制度,但是更多的業者只願意做出些微的薪資和福利更動,甚至有些餐廳連動都不想動。所以現在大多數的廚房工作還是被認為是吃力不討好的苦差事。
2.外場人員:相較於內場人員,外場人員的工作內容就輕鬆很多,薪資和工作內容就相符很多但外場人員會遇到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未來性」,請問會端盤子、會擦拭餐具、會收拾桌面對自己的將來有什麼屁用,當一個稱職的家庭主夫/婦?在街上當街頭藝人,表演一次端六個盤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