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結束」

「已結束」
2022-04-08 9:31 發佈
我自己實際經驗,35歲才離開職場創業,十年失敗三次負債打工還債都是在累計創業經驗。 43歲第四次再借錢創業再拼一次,有之前多次失敗經驗,加上天時地利人和,現在公司營運站穩

想翻身,要有敢拼敢衝的心,還要有打不死的韌性。 只有跳出原本的舒適圈拼一把,但留點元氣不要Allin,輸了失敗負債還能東山再起

哪裡有機會? 當你不斷嘗試開拓的時候才有機會,一次二次沒把握到,試個五次六次,十次總會有一次剛好碰上,抓到就能翻身
窩現職..除權後分散買股 建立分散的股息
錢不是萬能 但貧賤夫妻百事哀
沒錢...萬事不能..
等穩定後再說吧,在這之前可以先想著要怎麼增加財產
小草設計 wrote:
如果對未來職涯還有憧(恕刪)

我跟你差不多年紀時也想過這件事
當時沒衝很後悔(現在跟公司簽了約想跑也跑不了)
目前40好幾,沒啥成就不好不壞(但總感覺少了點什麼)
月薪10沒有太高也不至於太低

雖然大你沒多少
但奉勸你有理想有夢想就衝看看
努力不一定會成功
但成功都一定很努力
做過了至少不會後悔
沒做的永遠只是空想...加油吧
憧憬是用來實現的,不是用來空想的
只想著「跳脫舒適圈」很蠢,你真正該做的是「擴大舒適圈」


跳脫舒適圈,是我近期聽到疫情下最多人講的詞彙,彷彿改變了現實生活的結構,就可以有新的化學反應,使得「跳脫舒適圈」變成一個打破框架、活出新人生的代名詞。

但真的是如此嗎?

「舒適圈」是人創造出來形容生存於世界上最自在的環境,但要注意,舒適圈往往不是刻意製造,而是自然形成,從陌生的嘗試到經驗的累積,形成判斷的自信後再重複循環,最終形成出「自在」的舒適圈。

這樣美好的舒適圈,為什麼要跳脫?

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但很多心靈雞湯卻用挑戰帶來茁壯、成長等正向的名詞,把「跳脫」包裝成爬向人生頂點的必要過程,但冷靜想想,為什麼要把已經創造出來這麼自在的圈子給捨棄,重新來過呢?

而且,跳脫舒適圈的人常常沒講清楚,什麼是舒適圈?為什麼?因為今天的舒適,就是昨日的陌生,這是一個無限循環,根本不存在什麼跳脫的可能性,時間軸的方向不變,一但從陌生變成舒適,進入自在,就再也不可逆了。

所以「跳脫」其實是一個假議題,更健康的思考應該是「擴大」,找尋原有累積舒適圈的連結,利用連結,減少從陌生嘗試到判斷自信的循環過程。

這樣的說法聽起來很繞口,舉個簡單的例子吧,你被公司指派,對一間公司的主管進行業務開發,聰明的你,第一時間開啟社群網站,找尋有哪個朋友認識,或是剛好也在哪間公司任職,哪怕介紹不一定會成功,但至少縮短了與這間公司這位主管接觸上的距離。

這樣的舒適圈,我實在想不到為什麼要跳脫,總不能期待每天到公司一樓等著電梯巧遇吧

其實,跳脫舒適圈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努力「擴大舒適圈」,無論是增加自己的學識、人脈、資產,還是學習獨立面對問題,甚至解決他人的問題,這些都在講述用「積極」的心態,面對「擴大舒適圈」的目標。

以後別再用跳脫舒適圈來勸說你身邊的朋友們,更多嘗試用「擴大舒適圈」來分享,這樣可以更安全,更友善。

人類的天性就是在一個陌生危險的環境下,會自動激發拼命生存下去的潛能,但同時亦會產生焦慮、不安、恐懼等副作用,所以在陌生事物挑戰及已知舒適環境的平衡上一定要拿捏。常勝將軍經常打勝仗,並不是因為他最會打仗,而是他懂得選擇戰場。

藍波講過一句話,進了森林我就是王,敵人就是陌生事物挑戰,然而森林就是藍波的舒適圈,別離開你的舒適圈做挑戰,那只會讓你的失敗機率變高,然而高失敗率,並不會讓你更開心。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