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年前一個朋友問的,最近又有幾個朋友問,我想就 PO 在這,讓大家參考。
去年一位朋友因為疫情關係回到台灣,也想轉型當講師,雖然學經歷看起來比我優秀多了,但是不論是配合訓練機構開課、或是被介紹到企業做內訓,結果都不是很好。他就很好奇,我是怎麼做的,我就簡單給他三點建議,也在這裡分享給有心想走這條路的朋友做為參考。
1. 『企業內訓最大的成本是聽課的人,不是講師。』
這點務必搞清楚。以前幫微軟執行『修練』研討會時,我們常提醒自己說『我們三個人在會議室喝個咖啡聊聊天,每個月全台灣就要有好幾千人放下工作跟著我們一起學習新技術,如果我們不好好的教些有用的東西,這要浪費多少的生產力』。
企業內訓何嘗不是呢?先問自己能給企業什麼?不是您會什麼?年輕時我也曾犯過同樣的錯,您會什麼、通過什麼認證,Who care?重點是您能為企業帶來什麼。
2. 『把聽眾當成自己的團隊』
如果是您自己的團隊,您會希望怎麼教他們?重點不是您有多強,而是要如何讓他們變強,想通了,就明確地告訴他們!
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當客戶知道您是盡心的在教他們,他們就不會再把你當作協力廠商,而是把你當作老師。
3. 『學習當醫生,而不是藥師』
不要只告訴客戶該怎麼吃藥,甚至帶著成藥過去強迫客戶服用。而是要協助客戶找出病因,再對症下藥。
有一次去台積電介紹 click-once 的安全機制,一開始他們就問了一些簽章、驗證等技術。但是問到最後,我反問他們,為什麼要用這樣技術?這是最適合你們的選擇嗎?(其實我知道是業務推給他們的) 如果只是介紹 click-once 這帖藥的功效,那個就是一個藥師要做的事。但是如果把自己定位成醫師,可能就得多花點心思了解客戶的需求,再對症下藥。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