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轉發] 醒醒吧,台灣不需要這麼多人才

小弟最近在準備海外求職,基於綜多因素考量...以日本為首選。

經朋友推薦才發現這個網站 (東京工程師圖鑑) ,每一篇文章看了都好有感,之前也轉貼一篇過來過,真的很感慨...

中間原作者講到他認識一個私校畢業生跑去日本,最後應徵上了BCG。如果屬實我真的下巴要掉下來我,當年我台大的朋友跟我說台灣的BCG一年只收一個人...

哀 好想趕快順利在日本就職喔,但打開人力網站日文的要求都超高,語言又沒辦法速成真的無解QQ

 -----------------------------以下原文-------------------------


「醒醒吧,台灣不需要這麼多人才」


很抱歉,容許我用用殺人標題 :p
嚴格來說:「台灣現在的勞動市場規模,不需要這麼多人才。」
什麼意思?讓我用剩下的文章來解釋吧!

如果你跟我一樣是七年級生。

在我們還是學生的時候,你或許也記得我們曾接受到這樣的污名化攻擊:
「七年級生,草莓族新鮮人沒有抗壓力,近八成企業表示:不敢用」


或是在職場上被情緒勒索:
「你們現在很幸福,想當年我們….」

我是七年級尾端,在學期間由於常被這些「前輩」們「提醒」,讓我不斷地思考著:「如何讓自己成為更有產值的工作者」

物換星移,已經接近 30 的我,在思考「人生下一個五年該如何規劃」時,和許多產業的朋友聊,卻發現一個共同的結論:

「台灣人才,其實供過於求」

從畢業新鮮人到和我一樣工作三五年的工作者, 常常會發現自己雖然很努力,但卻感受不到自己在職場的選擇有隨著勤奮而變得更多。

其實你並不孤單。

供過於求的情況, 我舉「快銷品產業」為例子,因為 這個產業是最標準的:供需不平衡。

什麼意思?

二十年前,由於科技還不如現在發達,且整體產值還很高、毛利夠高的情況下, 一間公司可能可以開出 100 個甚至 200 個職缺出來,且在台灣有非常完整的事業體(數個部門)。

但時至今日,由於科技的發達、資訊獲取更容易且完整, 雪上加霜的是,這個產業整體產業的產值與毛利都下滑的情況下, 過去能夠開出 100 個職缺的公司,現在可能只剩下 30 個甚至更少,有些在台灣甚至連「人資」都沒有,招募是由整個大中華區的運營總部(現在多設在中國)執行。

但,二十年前、十年前早早就投入這個領域的菁英們,都還在這個領域啊,也都是這個行業的佼佼者阿!

但在職缺變少、人才維持一樣數量的情況下, 就會產生兩個嚴重的問題:

1.整體產業薪資下滑:
由於人才供過於求,競爭激烈下的結果就是,企業可以用更低的薪資請到更好的人。

2.新人不會碰到有挑戰性的工作,沒有經驗的新鮮人入行十分不易
公司可以用低價的價格請到有經驗的人,那公司何必把機會給風險較高的新鮮人呢?


「強烈感受到成長的停滯」
出了社會(尤其是面試台灣以外的工作), 發現扣除掉超少部分需要「硬技能」之外的工作, 「經驗」永遠比「聰明」重要,但話說回來,經驗到底得去哪找去哪累積? 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變成許多新鮮人的職場困境。很殘酷的一件事情,台灣求職市場規模小到限制我們的想像。

舉兩個故事來說明這件事情:

  1. 管理顧問業
    顧問業是台灣許多頂尖商科生的第一首選,也是人人稱羨含金量極高的產業。
    在台灣, 能進到三間頂尖管顧公司 MBB(麥肯錫、BCG、Bain)都是鳳毛麟角,
    以文組畢業生來說,如果能拿到MBB 的 offer ,幾乎沒有人會放棄,
    而這樣的職缺,平均來說一年不超過 5 個。
    而我們的鄰居日本為例, 顧問業雖然是「很棒的產業」,但相較之下,
    對日本求職者來說,傳統大商社的粽合職更吸引人。
    加上日本的經濟體夠大、公司願意花錢買服務,
    所以日本的顧問業職缺每年都會是台灣的數十倍之多。
    我甚至有認識台灣私立大學的畢業生, 在台灣理應是連面試機會都拿不到的狀況,最後在日本進入了 BCG。
  1. 企業併購 M&A
    前年到日本拜訪大學認識的日本友人─洋介,
    洋介念的大學在日本排名約在第十名左右,主修是國際關係,
    畢業後順利進入傳統大商社做綜合職。那時聊到工作內容,
    才知道他被公司安排去做M&A,也就是企業併購, 工作內容是評估企業的財務狀況是否健全,
    通常M&A 這樣的職缺要是換到台灣,
    會是個需要學歷血統超純正、超高GPA、同時擁有超廣人脈的菁英才有機會碰得到,
    但他唸的僅是日本排名第十名左右的大學,
    主修的國際關係也無法在他的工作上有很大的幫助,
    但他從入職之後便從初級會計學開始學起,也從開始接觸會計的那天開始,
    就跟著前輩一起到俄羅斯開會,評估當地潛在的併購標的。
    而今年我再找他吃飯的時候,
    發現他已經從 M&A > 金屬 M&A > 稀有金屬的 M&A,
    他很驕傲的跟我說,他是整個集團最懂某個稀有金屬市場的人
    (據說該金屬可以做國防武器)


「所以,這樣的環境,最後會發生什麼事情?」

人才被迫要跨足更多領域才有辦法在供過於求的求職市場勝出,才符合許多台灣老闆心中的「人才」的定義,最後變成能夠完全跨足兩個專業的「跨領域人才」。但此同時也可能犧牲掉將自己的
專業領域做到世界級深度的機會,這樣的「人才」要跨到國際市場馬上就會遇到一個問題 —-沒有處理過足夠困難的問題。

「所以,我該怎麼辦?」

目前看到兩個解法:
  1. 加入新興產業,跟著產業快速擴張
    如果你本身在某個領域已經累積 3~5 年的經歷,
    代表你未來要再回到這個產業並非難事,那或許可以趁年輕的時候,
    靠著現在的技能優勢到另一個產業去發展,「並從中累積到另一個新的技能」。
    舉例來說, 三年多前我有朋友離開零售業,加入網路新創產業(新型態的零售),
    而三年後的今天,他的前同事們還沒下一步的升遷時,
    他已經擁有悠遊移動在亞洲各個國家做 manager 的能力。
  2. 離開台灣,挑戰更大的市場、面對更困難的問題
    如前所述,一個工作者能力的養成速度、天花板,決定於市場給予的挑戰,
    如果你目前處理的問題對你來說挑戰性普通、或是讓你看不到薪資成長、未來。
    那麼,讓自己到一個更寬廣的舞台,
    才會是一個讓你更願意努力同時也能獲得相對應報酬與成長的選項。
    實在是看到太多十分努力但卻同時十分迷惘與不得志的朋友了,才忍不住打了這篇。
    希望我們都不要成為那種知道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的人。
-----------------------------------------------------------------------------------------------------------


最後文章有附上連結,似乎是在協助工程師去日本工作...未免業配就不貼上來了。有興趣的可以去網站看,但我想應該是工程師最好在日本找到工作吧,這個年頭好像真的要會寫code才有人權阿QQ
2018-12-28 2:23 發佈
文章關鍵字 台灣 人才
台灣不需要這麼多人才
台灣不需要這麼多人才
台灣不需要這麼多人才

非常正確!以現在破舊不堪的台灣,「台灣不需要這麼多人才」:

●有頭髮誰想當禿子;年輕或許可以出國賺高薪、賺經驗,年紀大了呢,年紀大了回到台灣,

有能力脫離台灣的慘狀環境,至身事外嗎,難!台灣適合生活,不適合討生活。

●原把持台灣資源的這些老屁股,誰有能力趕走他們?

●一堆政客,如何讓人在台灣生存?

台灣其實需要很多的人才,但是台灣更需要的是走向正確的經濟、產業發展道路,這條正確

的道路,是需要很多專業人才的!


台灣制造業早早就已經完成階段性目標與任務(25年前就該交到下一棒了。特別補充說明,一堆

看不懂的人在昏頭:"交到下一棒是指:要將資源全力的扶持、交棒到下一個殺手級的產業與

項目上,而非這種「簡單」籌資、開公司的傳統製造業方法,一直霸佔所有資源有新的,因為這些

大老早已不思索如何開創,只思索如何在現有的基礎下,獲利、costdown",而政府也一直縱容

製造業的無限上崗.............無為無能的政府,是最可悲的。),但卻呈現老而不死

,打死不退的現象,主因還是政府政客,以及一堆上個世紀佔著資源不放,且一直以這種偷懶

模式寄生的「業界大老」,不思進步與轉型,只想著把手上的資源把持住,用力的吸血。

連帶的是,在這種工作生態環境下,你能見識到的、學習到的,都是脫節的東西,環境影響人的

高度與視野,所以台灣人才走出去的限制也就在那邊了!製造業可以有,但是要精不要多,留下

有競爭優勢的,其他就不該放任,因為實在將台灣稀少的資源都掠奪光了,但卻提供、回饋不了

養份。


多數的官商勾結是往負向的方向走,而不是正向;整個台灣各行各業的環境都貧乏到不行,要獲

得提升與改善,最強大有力的還得依靠商業的力量,而商業的資源都落在一群坐吃山空、寄生、

奴伇勞動者的這群既得利益者(而且還是世襲)。


窮人沒有翻身的機會,全部搞的齊頭式平等,一切的不公不義來自於保護一小撮人的權益;舉個

例子,我真的不懂為何atm一天只能轉3萬,只因為詐騙案多,所以因咽廢食,諸如此類的限制

一大堆,又臭又長。各式因咽廢食的法規實施,也因此限制了無限的可能,創新創業,都死在

這群根本不希望你有成功機會的當權者、資源掌握者。你們只要乖乖當個被奴伇者的角色就好!

一直洗腦:惡法亦是法、繳稅是人民的義務與責任.......一群正義魔人還在一旁搖旗說,對呀!

我們要守法不犯法,犯法就是不對,天才!沒有思考過源頭嗎?只是個應聲蟲?

############我是分隔線############################################

一部2011年的電影「超脫」,其中一段代課老師在課堂上,對問題學生說的話,並且達到啟發。

雙重思想:即同時擁有兩種相反的看法,而且相信兩者都對。也就是說,明知道是假的,也故意

去相信謊言:doublethink。

現在的年輕人,被告訴說:女人,生來就是娼婦,婊子,生來就是被人玩弄,被人歐打,給人踐踏,

給人羞辱的,這是一場傳銷式的精神屠戮,在我們餘下的生命裡,一天24小時,都會驅使我們,

努力工作,讓我們在沈默中 滅亡。

所以,為了保護我們的頭腦,防止這種愚蠢的想法滲入我們的思想中,我們必須通過閱讀,來激活

我們的想象力,來提高,我們的自我意識,我們的信仰體系,(Believe system),我們都需要這樣

的技巧,用以抵御、守護,我們純粹的精神世界。

#############我是分隔線#############################################

聽完上面那段話,我深深的感到害怕~~~~~~

在台灣,被指導乖乖的成為被奴伇身份和角色!而環境也被塑造的完全、非常適合給奴隸生存,也

就是奴隸養生環境。也就只有少數人能突破,將掌控權拿回到自已手上,但也無力翻轉劣局。


真不知下一個世紀或是下一代的人,要如何苟活生存~~~








台灣的老闆與企業
需要的是奴才
並不是人才
有機會的確要到先進國家去見識
人有夢想而偉大 換車嘍~~~
日本有這麼好找工作?
懷疑中⋯
小弟覺得有專業肯努力

應該在那個國家都會有工作

而且現在就算找到工作
還有很多要克服 除了惡劣的人事
還有工作流程等等等各層面
例如個人是做倉儲類
待過很有制度跟良好建構系統的環境
也待過規模已經相當大小
還在用傳統方式做倉儲
做起來好累 想離職
看了大家的留言,原來大家所見略同Q

新年新希望就是能離開台灣了,好難過的願望==

無聲的呢喃 wrote:
主修的國際關係也無法在他的工作上有很大的幫助,
但他從入職之後便從初級會計學開始學起,也從開始接觸會計的那天開始,
就跟著前輩一起到俄羅斯開會,評估當地潛在的併購標的。
而今年我再找他吃飯的時候,
發現他已經從 M&A > 金屬 M&A > 稀有金屬的 M&A,
他很驕傲的跟我說,他是整個集團最懂某個稀有金屬市場的人
(據說該金屬可以做國防武器)


1.連會計都沒學過,要評估併購標的?
就像一個連EPS是什麼都不懂的人自稱為投資大師一樣

2.資料多看了一點就自認為最懂

此人哪來的自信

很多年輕人口口聲聲自稱人才
結果進到職場什麼都不懂
樣樣要別人教

不給他高薪都是社會國家對不起他




mascotqoo wrote:
台灣制造業早早就已經完成階段性目標與任務(25年前就該交到下一棒了),但卻呈現老而不死
,打死不退的現象,



mascotqoo wrote:
窮人沒有翻身的機會,全部搞的齊頭式平等,一切的不公不義來自於保護一小撮人的權益;舉個
例子,我真的不懂為何atm一天只能轉3萬,只因為詐騙案多,所以因咽廢食,諸如此類的限制
一大堆,又臭又長。各式因咽廢食的法規實施,也因此限制了無限的可能,創新創業,都死在
這群根本不希望你有成功機會的當權者、資源掌握者。你們只要乖乖當個被奴伇者的角色就好!


既然你自認為是人才
怎麼會連ATM匯款三萬就困擾你呢

我每天在網銀匯款幾十萬上百萬怎都沒限制?而且不用手續費!

只會抱怨卻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真的算人才嗎?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