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一個以「業務性質變更」為由資遣員工與事實不符的論證

20181225-[與金屬中心勞資糾紛之近況]

謝謝大家的關心,這場勞資糾紛能否像『高雄翻轉』一樣獲得公正判決,維持社會正義並矯正預防?

我自已是『不期待』,畢竟這裡仍然是高雄,地方上仍然是這些人,政治關係與格局仍然很難打破。

幾位長輩的評估也是『八成會輸給權勢』,剩下『兩成是法律的模糊空間』。

過程中,對方願意提高至『一年薪資和解』,有沒有心虛我不猜測,反正我拒絕。

另外,近期辯證的重點放在『業務性質是否變更?』與『工作是否存在?』上。

以下,從我的角度為出發來看這件事。

第一點,我被資遣的當月,就有『學界分包單位找我討論技術細節與指導』相關事宜。
因此我們邀約分包計畫的老師來做證,說明『這份工作是繁重地,用了兩位碩博士人力,需要配合金屬中心的工程師才能執行....』。
從老師提出的期中、期末報告與我提供的工作資料比對,工作內容是相同的,並且,分包單位用的『主原料』與我交接出去的『主原料』是相同的。

說明,我的工作仍存在,並且我在被資遣前已準備好當年度工作要用的原料,應充分說明業務性質及工作皆未變更。

第二點,對方一再提出『我的工作對是我自已要做的』、『並非主管指派、交辦』、『並非我的業務範圍』。
我自已是感到非常可笑,『工作成果KPI被拿去向經濟部報告、結案、申請計畫,確不屬於我的工作與績效嗎?』,難道我只會吃飯?
講出這些話的人,我認為他『沒有工程師執業倫理』,也是在『剽竊我的績效』,這個人的倫理有問題。
因為,我以『採購程序』做反駁,在金屬中心『採購材料、設備、勞務』皆有採購程序,必需由該計畫之『計畫管理人、組長、處長等人』之簽核準允,才能核銷。

意即,我若不是參與該計畫的工作,是不可能動用計畫經費買材料、原料,所做的事情都是一層一層主管同意的,也有定期工作會議,不應該站在對立面就各說各話。

然後,#二審判決的時間在明天(12/26 三)下午,高雄高等法院。

不要太期待,這裡是高雄。

我不會因此對『人』失去信任,仍然會開發生物材料,做對社會有貢獻的事,幫助需要被幫助的人。

感激願意幫助我的前輩、師長、政府機關。

但我會有『立場』,厭惡這些不公義的事。

--------------------

20180914-補充

繼上次開庭,我從公開資訊及雙方提證資料佐證,被資遣時由下而上地「工作仍存在」、「研究計畫存在」且無「業務性質變更」,對方當然答辯否認。

大概描述如下:
1、云云。
2、是我自已要做的。
3、只是其中一個工作項目,不是主軸。
4、主管表示若有意願,可自行嘗試。
5、非主管指派進行該工作。
6、所以不是本人的工作。
7、非本人的研究成果。
8、非本人執行的計畫。
9、非主管交辦的工作。

雖然說,答辯是雙方的權利,但是,拿了別人工作的成果滿足KPI,向經濟部結案交差,又說出這種「都不是我的工作」語意的狡辯,真的很有羞恥心。

另外,「業務性質」是「業務性質」,「工作」是「工作」,兩者不可混為一談。
同樣地,「業務性質變更」不等於「業務縮減」。
當下,我就是在「業務性質未變更」、「工作存在」的情況下被以「業務性質變更為由資遣」,否則,為何我的工作被分包出去?分包單位還來向我咨詢。

如果都不是我的工作,那難道我只有在研究計畫中「吃便當」?
我又不是即得利益者,還可以這樣吃三年?
就算是吃便當,業務性質也沒有變更,不是?
沒有研究成果,怎麼可能去申請下一年度計畫?以及「內部育成」?
是不是有人看了眼紅,想要換人頭?

-----------------------------



重點懶到不能再懶人包如下:
財團法人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執行經濟部科專計畫,可能使用政府款卻「違反利益迴避」?
可能員工「不願簽署採購驗收」就惡劣違法資遣?
可能「業務性質變更」資遣與事實不符?
-
-
-
本人自101年10月1日起至105年3月31日止,長達3年6個月,服務於財團法人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之醫療器材研發組,職務為副工程師,依據勞基法第九條所示,有繼續性工作且前後勞動契約之工作期間超過九十日未間斷,視為不定期契約,於105年3月被以勞基法第11條第4款「業務性質變更,有減少勞工之必要,又無適當工作可供安置時」之規定終止兩造之勞動契約,將本人資遺。

以下,本人將以公開資訊佐證金屬中心「無業務性質變更」,資遣理由不符事實,雖然已進行民事訴訟,但未必會得到公正的判決,因為是人在判斷,演算法邏輯受基因多型性影響而不相同,正在進行上訴。

首先,查閱「經濟事務財團法人資料查詢」網頁(https://goo.gl/ra5GDa),金屬中心104年度至107年度預、決算書所記載之「業務範圍」(圖1)以及「組織結構」(圖2)並無變更,「醫療器材研發組」並無裁撤,104年至105年度中心員工人數由811人增加至848人,顯示未發生業務性質變更之事實。

其次,除了相對上位意識的「業務性質」未變更之外,相對下位的「研究計畫」也仍然存在,在IT IS智網(https://goo.gl/RfxRdu)搜尋「重要產業技術-醫療器材」,即有佐證資料。
2014年開始,即103年度,本人在職期間執行「微波醫學影像系統研發」之工作,內容包含「系統測試」、「介電常數量測」與「假體(含材料)」之開發,並申請發明專利「假體」(TW I533896B),由台經院出版之公開資訊得知,該計畫仍持續至2017年度,可參閱2014年重要產業技術-醫療器材(https://goo.gl/b5sL5F;圖3、4),2015年重要產業技術-醫療器材(https://goo.gl/cXT9ER;圖5、6)、2016年重要產業技術-醫療器材(https://goo.gl/Q3UHfP;圖7)、2017年重要產業技術-醫療器材(https://goo.gl/MvfFYg;圖8、9),2018年還未出版,佐證研究計畫在本人遭資遣時存在,並無業務性質變更之事實。

甚至,金屬中心將工作委託給第三人執行,致使無適當工作之惡劣行為,在本人遭資遣離職的當月竟然被工作分包的「學界單位」約出來談工作細節(圖10-14),討論是否可以指導工作或再轉分包給本人執行,本人拒絕,此佐證工作在本人遭資遣時存在,並無業務性質變更之事實。

更甚,離職之後竟然還有金屬中心的工作經我的手,同事約拜訪廠商,輔導申請研發補助及計畫書撰寫,以及研討會發表(圖15)等。

以上,由「業務範圍」、「研究計書」至「工作」在遭資遣時都未變更並存在,何來業務性質變更之說?

本人猜測,遭受不符合事實之資遣,真實的理由可能是不願意簽署「違反利益迴避之採購驗收單」(圖16-18),而發生的職場霸凌與報復。

本人認為,若金屬中心未依據勞動契約與工作規則實施行政程序,依勞動契約所約定「應遵守之紀律有關事項」與「獎懲有關事項」等工作規則,但資遣過程未依據「人員考核考績規定3420B」等人事規章辦理,此不平等及不符比例原則之待遇,若員工權利義務無法依勞動契約履行而不受保障,失去契約精神,那麼法治國家依法行政的精神何在?還需要勞基法嗎?還需要契約嗎?

上述事情,是財團法人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所委任的管理階層所做所為,其責任是金屬中心全體的,不應該推諉至醫療器材研發組,若硬要說是誰的過失,那就看公文或簽呈上面蓋了誰的章?簽了誰的名?

做為「非營利性財團法人研究機構」,金屬中心的董事長、董事、監察人全部是政府單位派兼(圖19),非一般民營機構或私人公司,每年向國家提報預算、爭取預算、使用預算,應該為民表率善盡社會責任、端正風氣、矯正預防。

感念前輩提醒,事情發生在臺灣高雄,臺灣之法治是否公正?是否能依法行政?維護正義的理想,要付出多少代價?誰的「資力」大?官派的單位,出事是否需要負責?

過去,確實是強權壓著弱勢打,但現代是法治社會,難道「資力小」就一定要向「資力大」低頭?要求我讓步,因為他們都有家庭要照顧,那難道我錯過的婚喪喜慶就是垃圾嗎?

本人只會做研發,對這種社會的事,唯一能做的就是「堅持做對的事」,因為我知道「做錯事的人只能愈做愈錯」,要阻止並矯正才能預防出現下一個受害者。
最後,法庭的判決並非唯一的勝負,社會的公義才是,盡我所能。

一個以「業務性質變更」為由資遣員工與事實不符的論證

一個以「業務性質變更」為由資遣員工與事實不符的論證

一個以「業務性質變更」為由資遣員工與事實不符的論證

一個以「業務性質變更」為由資遣員工與事實不符的論證

一個以「業務性質變更」為由資遣員工與事實不符的論證

一個以「業務性質變更」為由資遣員工與事實不符的論證

一個以「業務性質變更」為由資遣員工與事實不符的論證

一個以「業務性質變更」為由資遣員工與事實不符的論證

一個以「業務性質變更」為由資遣員工與事實不符的論證

一個以「業務性質變更」為由資遣員工與事實不符的論證

一個以「業務性質變更」為由資遣員工與事實不符的論證

一個以「業務性質變更」為由資遣員工與事實不符的論證

一個以「業務性質變更」為由資遣員工與事實不符的論證

一個以「業務性質變更」為由資遣員工與事實不符的論證

一個以「業務性質變更」為由資遣員工與事實不符的論證

一個以「業務性質變更」為由資遣員工與事實不符的論證

一個以「業務性質變更」為由資遣員工與事實不符的論證

一個以「業務性質變更」為由資遣員工與事實不符的論證

一個以「業務性質變更」為由資遣員工與事實不符的論證
2018-07-31 17:12 發佈
再怎麼說,本人也是上過金工簡訊的優秀工程師~
而且是在遭資遣之前XD
所以,怎麼看都像是有人為操作之「關聯性」。
只是他選錯了「因果關係」,竟然在研發單位用「業務性質變更」事由資遣員工,難到法人研究發展中不心做研究開發了嗎?


bubudx wrote:
再怎麼說,本人也是上...(恕刪)

你弄成這樣,以後誰敢用你。雖然工金可能不對,但畢竟他們有任用決策權,這就是服從,履歷表離職要寫原因恐怕很難看了。
Joan3939889 wrote:
你弄成這樣,以後誰敢...(恕刪)


他自己開公司當老闆了,不用在乎其他老闆對他的看法.....
桂仲萱生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比你誇張的我都聽過

比起我遇過聽過的,你算好了
cykuo919 wrote:
他自己開公司當老闆了...(恕刪)

自己開比較好,但人脈重要
事情有先後順序,一步一步處理。

今天事情是發生在「政府出資成立」的「非營利性財團法人研究機構」使用「政府款」研究計畫的瑕疵與不公,不似私人企業,錢都是老闆與股東出資的情況不同。

沒事沒事,我當然知道這裡是「我們土生土長的環境」,傾向攀附即得利益者,職場報復呀、霸凌什麼的很常見。

是否依法行政?司法公正?合約精神?什麼的,都是因為「法」有不完美的地方造成。

其實就是這樣,相對於「平權式文化」,亞洲地區普遍屬於「階級式文化」,掌握職權之外,可能還需要做些「霸道」的事給下屬看看自已有多威,往往也是「資力低」的向「資力高」的低頭。

前陣子聽到的一句話是,「對方都是有家庭要照顧的,你應該讓步」,完全體現資力低的人多沒有價值,什麼被害人的婚喪喜慶大概都是垃圾?

華人文化與思維很奇特,總是有一個「溫水煮青蛙」與追求眼前「虛假的美好」,而忽略現實與危機,那就是一種騙自已。

社論常見「我們土生土長的環境」在退步的論述,做假、黑心、酬庸、抱怨文無處不在,但願意發聲、改正、端正社會風氣的人很少。

很正常,生活都顧不上了,那裡還搞這些?

所以選擇乖乖的,多活一天算一天,就這樣,這就叫現實。

可是,不能不警惕,「經濟、生活與環境」是一個群體,一但崩潰就大家一起遭殃。

華人文化傾向不正面衝突,但我今天強勢地站出來,只為了不要再有下一個受害者,期許矯正預防,因為做錯事的人只會愈做愈錯

回到正題,我就是把「無業務性質變更」的論證,多幾個地方異地備份。
沒事,別怕,人要有自主思維,不能一味求全,期許善盡職責,選擇做對的事。

我猜測,他們敢這樣搞,代表這可能不是第一次了。

有時就是這樣,「人」是群體,不能只為自已,放任只會積惡成習,下一個受害者會更慘。

我猜測,他們怕我開先例,其他被欺的人若看到成功案例,反撲才是正常舉動。
cykuo919 wrote:他自己開公司當老闆...(恕刪)


謝謝,我們是生物科技學長、學弟出來創業,我只是公司創辦人,無給職。

我們創業關心健康、友善環境、避免化工原料。

感謝很多人的指導與支持,雖然良心不賺錢,但,只要有人需要,我們就努力。

感謝臺南巿政府輔導。

kindkill wrote:
比你誇張的我都聽過...(恕刪)


悲情XD

其實也沒有好到那裡去,只是我當機立斷地處理,不同流河污,才沒有被坑殺。

我也不是一開始就這麼硬,一直都有讓步,是讓到要掉去海裡了才反彈地。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