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窮 的根本原因不在國家的賦稅過重,而端在法律的腐敗和政府的低能。國家的稅率低,受惠者並非農民,只是鼓勵了大小地主加重剝削以及官僚鄉里額外加徵。"
- 萬曆十五年/ 黃仁宇 著
萬曆十五年這本著作是黃仁宇先生的博士論文,陸續被歐美國家翻譯成教科書。為什麼會是萬曆十五年,明朝萬曆皇帝普遍被認為是昏庸,即使國力走下坡是長遠累積,非一朝一夕造成,然而萬曆在位期間,明顯由盛轉衰卻是不爭的事實。書中對其原因有諸多探討,然而在閱讀此書時,對於近來政治上的現象不免有諸多巧合。
1) 貪官:
開朝皇帝朱元璋出身貧苦,受元朝官僚荼毒很深,因此上位後嚴格要求下屬,薪俸甚至低到無法生活。這樣的立意是好的,但在後代卻間接造成更嚴重的後遺症 - 貪官。
當官的無法靠薪俸養活家人,只好挺而走險的收受賄賂,因此明代的賄賂是很普遍的現象,貪官無所不在。即使赫赫有名的功臣如,張居正,戚繼光,俞大猷 等,也都是有記載的賄賂名單。只有海瑞 是史上唯一有記載的清官,但死後家徒四壁,連喪事的費用都要靠友人接濟。
2) 民粹:
官主要分兩類:文官和武將。
概括說來,武將領兵作戰,本質上和文官集團的施政原則是不相容的。文官一貫以保持各方面的平衡做為施政前提,如果事情弄到動用武力,對他們來說就是失敗的象徵;武將則不同,他們需要具備準確的選擇能力和決心,孤注一擲全力取勝,或斷然放棄,這和文官講究的中庸之道是背道而馳的。
然而,有鑒於唐代番鎮的跋扈,明代賦予文官的權力大於武將,亦或是武將必須依附在文官下才能生存。造就一個特殊現象,明代的文官就像言官,按照利益而分派系,不停地互相參劾,簡單來說就是鬥來鬥去,輕則免職,重則誅九族。也因此,明代的官員,尤其是武官,晚年沒有一個有好下場。這種重文輕武的影響,也間接導致明代外患不斷,卻沒有名將保家衛國。
3) 道德治國:
因為法律的腐敗及政府的低能。明代社會上普遍沒有一套做事的依據,也就是沒有最低標準,漸漸地發展成"道德"為唯一尺規,儒家, 朱熹, 王陽明 等陸續深植於民心。
但從東西方歷史來看,依靠個人的道德來治國是非常不可靠的,這並非說人性本惡,而是這標準是脆弱且沒有約束力的,這也是東西方對於情理法或法理情,不同優先考量的差異。
在這個時間點看了這本書,雖然不想把這些現象套用在現今社會上的諸多巧合。現今回頭看是 萬曆十五年,殷切地盼望,往後不會有 民國一百零七年。最後,文章落落長,謝謝您花時間看完它。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