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他們HR主管,真的具有專業判斷。能夠判斷、聽懂你的專業,甚至組織功能都能跟你講很清楚。
台灣:HR主管,我只能說找名單部門。還是我誤解了?
幾次的經歷、也跟HR部門交換過意見互動後。
我發現:
1. HR用的思維是:部門老闆要的人,他只是幫忙給名單。受聘者的功能,他並不清楚。
2. HR看應聘者:就只是一個名字編號代號,專業只是搜尋字。
3. 永遠不懂什麼叫做缺人、缺功能專業。連應聘者,他們要扮演什麼角色,他們一點都不想知道。
4. 主管永遠會用X理論的態度:質問、再質問!!
感覺台灣的HR幾乎是小妹一樣,卻不知道他們擁有決定你薪資的權限。
在公司用人單位,他是因為工作業績缺口,需要人力才會跟HR照面。
用人單位決定你的責任與工作,HR決定你的薪資。
兩個是完全不一樣也沒有彼此聯繫,導致工作責任份量與薪資脫節。
在現實裡,那些HR的組織重要性,商業雜誌都談過,書本或是多數理論都有提到。
我還是覺得他們這些專業人士,去上班就是放棄專業,被公司當作人頭搜尋器嗎?
公司上層與下層關係切割,HR不需要瞭解公司要怎樣向未來走?
你覺得你公司HR夠專業嗎? 何謂HR專業?
重新定義「慣老闆」,這是公司文化組織問題。
滿多類似的故事在身邊:
放棄人力資源的合理性,HR專業自我割捨,屢見不鮮。
HR的一句話,也許財務面上會對你有所反擊。
用人主管無權開薪資條件,主要還是由HR的薪資建議。
HR給了建議,卻只是按表操課,完全不理會這些人的工作內容與責任為何。
用一句「大家都是這樣,不要犯規就好」,HR到底是行政還是人力資源管理?
主管也是如此,不想跟什麼都不知道的HR講太多,用人是他的事。
光一句話「有本事來負責業績阿」,HR也自己摸鼻子閃了。
然後,以後就不要問,也不想再瞭解。
有天,要替員工爭取薪資,HR可能又會因此反擊,你知道公司規定嘛?
薪資、責任,被分開運作。
難怪,薪資不管如何都與你工作表現無關。
現實慣老闆很多,是因為他是老闆嗎?
不如說,HR跟組織態度僵硬,沒人敢得罪老闆,全推到上層去。
其實慣老闆應該是並定義在「用人單位主管」,不是公司高層主管。
除非,公司高層主管就是用人主管,那慣老闆就變成真的老闆。
員工做這些工作,是支領多少薪資?
不能說HR才知道,用人主管一定知道,他不想說默默在腦海中而已。
知道薪資、又能決定你的工作責任,那...
試問:張忠謀知道他底下新報到人的薪資嗎? 你的薪資跟他有關嗎?
大公司看的是:「員工產值,市場貢獻度」
小公司看的是:「員工薪資」
所以,大公司決定同業競爭的公司待遇薪資。
薪資規模還是跟市場競爭者有關:薪資比價原則。
你的競爭者也是未來救業者,所以薪資大家都給的差不多,那就可以消除薪資待遇的差距。
這觀念就像「聯合議價」。
最後,像是賽局理論一樣,大家都不動。
持平薪資,誰都不要舉手就對了。
誰也不想在這題目上,製造無謂的競爭。
當薪資固定成本就變成一致不變,財務面就會一直一樣。
常年累積,財務面的反應是一樣的。
大老闆都會習慣不問,用去年數字去權衡營運計畫書。
HR沒事,不會去讓大老闆發現用人費用增加,固定成本趨勢會持平居多。
產值效率增加是用人單位的事。
效率化的公司,要開刀也是找用人單位。
台灣的薪資,被HR定死了!(標籤化很久了,這是台灣HR主要功能)
HR不想改變既定的價目表
人說他們想替公司省錢,我卻深覺他們是不想讓公司多花錢。
多少位置、多少人力,其實換算下來就是多少固定成本。
當他願意多給你一元,別人就會來要這一元,公司就增加固定費用。
HR知道財務掛勾的理由,自然就不會冒險去跟大老闆抗爭,守規矩就好。
HR人力的薪資,為何一定都是「同業標準」?
不管哪個產業都一樣,HR會互相打聽彼此的薪資,然後定下一個表格,同產業同標準。
你在哪個位置,你就屬於多少薪資,這就是HR定價,採用同業標準。
高於同業標準,HR會到處問,他值得嗎?為何不能用同業一樣薪資給他,憑什麼要多給他。
「同業標準」是合理薪資嗎? 不是,也是!
是按表操課的答案,少惹事為妙。
長期財務固定成本都是如此,合理薪資就是固定成本比重,在財務上是一種相對的合理性。
該用財務經營觀點?
還是組織發展觀點?
在HR領域的資深者,一定知道答案!就只有一個,另一個是虛假的幻覺。
人事成本就是那樣在公司文化中蔓延:
1. HR早已經認定多給,對方也不會感謝你,也不會更加主動,讓事情往更好的方向走。
2. 人都一個樣,懂得感激的少。
3. 那個位置以前用多少,就請的到人,別家也用這樣的薪資,不能比別人多花錢。
4. 用更貴的薪資成本,不管你在怎樣好,你的用途產值都一樣。
5. 其他人看到薪資不同也會有異議的。
明顯的:
人肉市場,是具有互相調查薪資,然後合意行為。的確是妨礙競爭市場自由、公平競爭原則。
但我們沒有一個人是有本事去溢價薪資。
人是他請的,他開價,你要不要接受,你只能被動接受,主動就BYEBYE。
你永遠是代宰的羊。
優於同業絕對不存在,優於同業是一種HR話術。
不管選哪個,你都是在既定、萬年不變的框架:
所謂薪資的依照公司規定,就是HR互相採用的同業薪資。
所謂薪資的可議,就是HR互相採用的同業薪資+/-某個比例。
其實都一樣,沒差太多。
台灣:篤信X理論。
永遠只挑現成的人力,連訓練課程都幾乎是零,新人訓練就是認識環境而已。
相信我,面試會越來越畸形!
當你沒做過一樣的工作,你真的你就不會通過。
你要經過用人主管認為你是有用、好用、好管理的,你才有機會(主客觀)。
主因是:人是他拿來用的。HR或是其他人都不能干涉他。
為何證照、多益、人際關係介紹、畢業學校、跳槽會越來越重要?
那是打破用人主管不信任感。
你能用,你都不能打動他。
要打動他:你必須驅使他有種:可以便宜找到好用的現成人力。
我遇到都是ON JOB TRAINING,把做好事也是被主管TRAINING出來的嗎?
面試就說我會,被K了!
最後,一定要掛上這個ON JOB TRAINING,感謝公司主管的栽培嗎?
歐美:我遇到的都是Y理論,甚至會問「你喜歡你的專業嗎?喜歡你的工作嗎?為何喜歡。」。
日本、大陸,我沒遇過。
新加坡,比較像是現實評論者,積極、熱情一定要有。
工作:你就是責任責任。你的責任是主管分配你的。
工作:你就是要合作,你一個人硬幹,你會被幹死。
你喜歡哪個?
台灣? (日系,階層分明。資訊分層管理。完全不透明,連告訴自己做事是有意義的,都很難!)
面試第一天到你上班第一個月:你都不知道你要做什麼?
做好這件事後,會給公司怎樣的好處,沒幾個人會告訴你。
去面試,主管就一副你是小弟小妹,架子都滿高的。
應邀面試的,永遠開頭第一句話「你自我介紹一下,我們還不知道你合適不合適,你確定你會嗎?」
談了老半天,連要做什麼都不知道。
還有,按規矩:你不能問,否則你會被貼上標籤,從此BYEBYE。
真的他們對自己公司計畫都是不講,其實我覺得他們也講不出來。
去就知道? 黑盒子嗎?
就像HR態度,你只是主管要找的,主管要不要請你,他的事。
去面試,記得功能就是功能,這就是面試主管的認知:擺樣子,聽他們的話,聽他們的話,不要給他惹麻煩。
直到你離開,你還是覺得這公司跟你無關。
全公司只有幾個人知道「他們在幹什麼」。
聽話就好,不要管公司要幹什麼。
國外部門:(歐美,完全透明,自己不知道做事是有什麼意義,就該BYEBYE!)
面試邀約的第一通電話,我們就知道要幹什麼,為何他們要找我。
進去第一天就知道要幹什麼,甚至離開都是一樣。
去面試,主管就一副清爽的樣子:
你要能夠像他一樣,擁有一種喜歡的熱情,盡情的講,你什麼都可以問、可以講。
因為,沒人喜歡成員是悶悶的感覺。
應邀面試的口頭第一通電話,永遠開頭第一句話就是「我們需要一個XXX的人。我們想做OOO,希望你先瞭解」
他們是找有企圖的,可以幫計畫成功的人。
甚至,我遇過
「我們遇到什麼問題,在哪個計畫,你在這部分上的經歷,我們認為你是可以幫我們解決問題的人」
「我們在哪裡有一個團隊,你在這部分上的經歷,我們挑選過後,認為你是合適的人選。大概多少人..做哪方面的」
同事,永遠不想你去上班不順利,最後扯他們後腿。
當你遇到麻煩,你什麼事情都不講,硬撐到下班自己加班。
同事們下班,你打電話問他們,第一句話就是你知不知道我現在是休假,你以後不要下班打給我。
當你害他們都有麻煩,你就真的就...。
你加班,他們沒義務陪你加班。
所以,上班就是什麼都要講清楚。
然後,你遇到問題,一定去問正確的人,他們很樂意幫你。
如果他不幫你,一定跟這個無關或是覺得你自己就可以的、你自己應付就好。
資深的,他們都是很好的人,不會擺架子,甚至幫忙很多。
管理跟專業,是分開的。掛頭銜是專業,他就是會互相幫忙。
重點是:不會KPI一直KPI的要求。你的私領域他們懶得理會。
唯一的KPI標準就是:你能不能夠合作,讓計畫成功。
計畫不成功全部人BYEBYE。
最後,我想聽見:
「在這個公司計畫,你們是如何的重要,你這樣做對公司真的會有很大的幫助。GOOD JOB!」
「最近有遇到什麼比較有趣的事嗎?」
台灣、歐美公司都待過。還沒習慣台灣的公司組織文化!!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