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社會目前充斥著"情緒性的報告、不理性的控訴,這些都是為了要讓一般公民生氣",讓社會大眾屢屢將公部門從業人員薪資拿出來當政論議題,把問題簡化為"這世界上所有問題都是這些肥貓造成,而砍掉這些高薪者的薪水就是每個問題的答案";"一個進步的國家應該要試著把給每個人的餅做大,而不是把每個人都拖累到比較低的水準";"總是拉下那些我們認為比較好的人,就像是文化大革命時中共的紅衛兵那樣,社會要如何前進?"。
但是在現實世界中,台灣正面臨嚴重的少子化及高齡化問題,危機正衝擊台灣各層面,然而某些致力於維護軍公教薪資福利的人,開口就說要追求均富的理想世界,不能容忍軍公教的薪資福利被檢討,聲稱民間應該要跟公職人員的薪水福利一樣看齊才對,但是這種理想的願景至少整整一個世代的未來是不可能達到的。尤其少子化造成的勞動人口逐年減少[2],要誰來工作賺錢納稅支應年復一年,經常性支出的龐大的政府人事費 (包含供給現職及退休軍公教、國營事業員工薪資福利,一年約花1.2兆元)[3]。台灣產業又大量外移,造成產業空洞化、台灣的整體資源極為有限,更不可忽視的是,國家財政年年赤字,將達到舉債上限不能再繼續舉債,天文數字的龐大國債壓在政府與人民身上,債留子孫,未來能賺錢繳稅的國民人數愈來愈少,而需要國民撫養的老人,以及需要照顧的弱勢族群愈來愈多[4],保險費只能逐年「繳多、領少、晚拿」,人人都在處分自己與家庭的生活開銷,有何道理軍公教獨能不動如山?軍公教人事費要從哪裡生出來?台灣民眾從南到北,皆普遍面臨強大的經濟壓力,大家幾乎都不願生育、人口結構惡化、舉債的財政坐吃山空、國家陷入衰敗、年輕人看不到未來,而政府是公務人員的集合體,一個國家弄成這般模樣,難道不用負責?而軍公教根本沒有業績壓力,只要不犯大錯則職位穩固如山,不減薪、不裁員,一輩子安穩終老。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