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1950-1990,活的根本跟越南人一樣窮
台灣人窮到可悲,政府跟北韓一樣天天洗腦
把人們洗腦到出現幻想,以為台灣很好,未來會更好
實際上就是個第三世界國家,連個麥當勞都吃不起
台灣1991-1999,因為台幣升值,突然熱錢湧入,創造出來的假性繁榮
使得一堆老屁股把這區區不過10年的假性繁榮,加上前40年的洗腦年代
幻想出台灣50年的經濟繁榮
跟現在年輕人吹噓,台灣以前好繁榮
實際上,台灣就是個可悲的爛國家,窮又被洗腦,
基礎建設差,人民薪水低,生病了就去死,老了沒錢去要飯
大學錄取率20%,沒考到大學的就去死
事實上,1991-1999年這段時期,
台北連個捷運都是陸續在蓋
信義計畫區也沒有,重劃區也沒有
首都台北就是個可悲的第三世界,噁心髒亂
上班族台灣人薪水低到可悲
我父母那時候30幾歲,薪水加起來才跟我現在快30一樣多
只有股票飆漲、全民玩樂透、天天出國住爛飯店偷牙刷
暴發戶(但也沒多有錢)的時代
2000-2008年
台灣靠著50年的累積,步入了已開發國家之後
開始才有大量建設
捷運、高鐵、雪隧
信義計畫區
內湖科學園區(產值是竹科的幾倍)
南港軟體科學園區
象山社區、大直重劃區
內湖四五期、南港經貿園區
新版特區、三重重劃區
新莊副都心、頭前重劃區
林口重劃區、三峽重劃區
淡海新市鎮、青埔重劃區
大量的建設出現,大量先進國家的重劃區出現
大量的高薪工作機會湧現
免簽全世界90%的國家
2009-2016,也就是海角七號後時代
基礎建築設都好了
中產階級
可以住進現代化建築
享受電梯、健身房、管理員收件、垃圾丟垃圾場而不用追垃圾車
先進文明的生活
至於就業市場,在信義計畫區欸、內湖科學園區、南港軟體科學園區、敦化南北路的商業區
30歲中產階級(白領),名校好系
可以輕鬆找到百萬年薪的工作
下層階級
病了有健保,不用去死了
老了有勞保,不用去要飯
100%大學畢業,出了社會可以吹冷氣賺18k-22k
還可以去澳洲打工遊學
買iphone,吃好料,追求小確幸
比起2000年前的下層階級,好不知幾百萬倍
我父母30幾歲,台灣錢淹腳的時代
住公寓三房,每天爬樓梯,樓頂還有鐵皮屋
賺著4-5萬薪水,出去只有sogo爛商圈
活的像菲律賓人
這些老屁股,天天跟我吹噓台灣當年有多好
但好在哪裡?
老屁股吹的繁榮年代,就是舊台中市那個鳥樣
年輕人哭爸的滅亡現代,就是台中七期的現代樣
2016年的台灣
高薪工作遍佈,產業轉型成功
重劃區林立,高品質生活
高鐵捷運台鐵,基礎建設佳
免簽90%國家,人民有尊嚴
大學錄取率100%,健保勞保,打工遊學欸,下層人能追求小確幸
週休二日,外加7天放假,還有幸福的颱風假
2016年的台灣,已開發福利國家
1990年的台灣,第三世界暴發戶
1980年跟之前的台灣,一群被洗腦洗到傻的北韓人
很多人很好笑
2000年前的台灣,真這麼富,又這麼能吃苦
怎麼父母沒辦法給現代年輕人
人人出國留學、人人有套房?
其中有六個在公家機關,這還不包含三個在國立大學作教授的(因為把他們列為公務員似乎不太對就是),
我自己也有做過一年的公務員(用技師資格轉任的),還有不少同學在國營體系(台電及台水與中鋼等)。
我是有正式公務員資格的,不過因為個人生涯規劃,當時沒有選擇留在公職界,但對這還算有些研究,
畢竟當年要從這個相對穩定的職業轉換跑道也是要有很大的決心,而我現在合作營造廠也承攬公家案,
不敢說對這行業瞭若指掌,但透過諸多管道的訊息應該算有一定程度認知,只是說錯別見怪,歡迎指證。
當然各種類別的公務員差異也很大,一般行政類因為報考人數眾多,所以錄取率一直都不太高,
土木的職缺則相較為多,所以其實公務員在那個年代是不是搶手的職業不能直接看歷年的錄取率,
像是大家口中台灣前淹腳目的時代公務員的錄取率的確較高,然據我公務員時代同事的說法,那時開缺多很多。
至少在土木相關的職缺就多了很多,我在唸大學時土木系的分數還不低,因為郝柏村當閣揆時力推六年國建,
而地方上公共建設也相對蓬勃,至於一些新建的設施,像是捷運跟後來高鐵都需要管理,公務員的職缺是增加的。
台灣高鐵是民營化的BOT,我這裡沒有興趣去跟網友爭論民營化的字眼,但政府是有個高鐵局在管理的就是。
另外擔任公務員的管道很多,不是只有高普考,像我自己是用技師資格轉任,約聘人員也有內部符正升等的考試,
還有各式各樣的地方特考,基層特考或是原住民特考等,像東部的公路局因為願意去的人少,都用此類在當地徵才,
還有一種叫做檢閡(好像不是這個字,讀音正確而已),更別提早年那些惡名昭彰的甲等特考,足以媲美多元化入學啊。
我父母都是師範大學畢業的老師,他們都是公費生,所以都有在教育界任職的經驗,只是後來我爸改行了,
可能是我神經大條,但我從小從不覺得軍公教是被人看不起或是沒有人想當的工作,薪資絕對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家母是需要納稅的高中老師,但她老早就是看病幾乎免錢的公保,還可以夾帶一個眷屬做眷保(藥費需付十分之一),
我家沒有什麼水電半價的優惠,但都有一個叫做軍公教福利中心的地方可以買的相對便宜的民生物資,
有買過的都知道,那些商品都會印上衣行禁止轉售的字樣,因為那幾乎是低於市價,這也是公務員的福利,
我有位同學爸爸就在鄭州路的鐵路醫院當醫生,也算公務員所以都在福利中心買衛生棉(特別便宜),他家女兒多。
我唸書還算順利,唸的都是相對便宜的市立或國立學校,不過身為軍公教子女,我的學雜費幾乎是全免的,
一直到我念研究所的最後一年(1997),補助才稍稍縮水不再涵蓋學分費,但學費還是全額的補助,
而我叔叔則是在以前省立醫院(現在的署立醫院)當醫師,雖然比不上自行開業,但他兒子念私立醫學院幾乎免學費。
軍人我就比較不敢說,因為我接觸得少,只有義務役的那兩年,而且基本上印象都不是太好,可能是我那個單位太涼,
但公務員一直是好的職業選擇,以前公職補習就很多,老師更不用說,師範大學跟以前師專的錄取分數從來沒低過。
Nerduke wrote:
我看了金馬50,看...(恕刪)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