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業者看台灣智能硬體:怎麼還是代工思維

雖然台灣曾經半導體產業發達,但錯過了 PC 網際網路的台灣在智能硬體領域也落後了。這次的 CSMIC 2015 活動,小米創始人雷軍、獵豹CEO傅盛都表達了類似的看法。

這次在台灣聊的硬體項目不多,有智能餵食器Bistro、精子檢測儀 iSperm、兒童智能手錶JUMPY、智能家居中樞 Sentri。這幾個項目都是台灣比較知名的智能硬體項目,Sentri 稱的上是台灣智能硬體項目里眾籌最成功的(在 Kickstarter 上籌資 39 萬美元),JUMPY 的創始人是台灣富士康手機業務的負責人,Bistro 眾籌成功後分公司已經開到了美國和大陸,iSperm 的產品也已經開售還賣到了大陸。

我的總體感受是,兩岸智能硬體創業各有鮮明特色。

剛需是大陸創業者最常提及的詞彙之一,從痛點出發的大陸創業者開發產品,帶上了濃厚的實用主義色彩。但這兩天接觸到的台灣創業者普遍都積極歡樂,強調市場規模,但不拘泥於剛需,研發的產品也都脫離了低級需求,強調創新,帶上了小清新、小文藝的色彩。小而美的單品有不少。

大陸的智能硬體往往從硬體切入,先聚攏用戶做社區,再圖後期發展;台灣的創業者則從硬體切入,想做商品和服務的入口。這種不同其實也和兩岸網際網路發展的大環境相關,大陸的創業者與投資人看中平台的價值,從網際網路時代即強調有人用的東西不愁賺錢。台灣電商受創投追捧,這種思維似乎也潛移默化的影響到了台灣的智能硬體創業者。

大陸的硬體創業者已經習慣了「免費模式」,願意以低價吸引消費者,注重用戶與產品之間的聯繫和互動,看中用戶在平台上的二次消費,基本不願意做「一鎚子買賣」的生意。在大陸炙手可熱的空氣凈化器就是典型案例。台灣則更偏向于硬體產品的銷售,思路類似台灣傳統硬體公司,2B很流行。

台灣硬體創業者傾向於不斷增加新功能,提升用戶體驗,但也會提高生產成本、運營成本,甚至售后成本。

大陸的智能創業者早期也做過不少這種「瑞士軍刀」式的嘗試,比如不斷在智能手錶上集成各種功能,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但現階段,不少大陸創業者已經躍過這些坑,在智能硬體上不斷做減法,專註、聚焦。智能硬體只是載體,最終要做的還是服務,初創團隊做大而全肯定沒有巨頭有優勢。

當大陸的創業者們喊著「再不輟學創業就畢業了」不同,台灣的創業者基本都是在 30 歲左右才出來創業。經濟發達,台灣人對教育重視,基本上年輕人在讀完大學后,都會繼續讀研甚至讀博。之後,還需要再服兩年兵役。要創業的話,還需要再工作幾年,攢些創業積蓄。

中國年輕人的社會生活始於 22 歲左右,台灣則是在 26 歲以後,創業基本也是要到 30 歲以後。雷軍說,他這個年紀在大陸算是老人家了,但在台灣這個年紀還能算年輕人。這次 CSMIC 2015 活動嘉賓合影,估計除了二壯拉風的大棉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白髮蒼蒼的台灣創業者了。



兩岸由於市場規模的不同,智能硬體創業已經出現了明顯的鴻溝,大陸做的是聚合思維,把專註極致的智能硬體結合其他產品成為一個鏈條,實現重複收費,台灣還是代工思維開發硬體,抱著賣一個賺一個的想法.
2015-01-21 10:43 發佈
一邊,大陸不斷放寬對台商的優惠政策,不斷做出支持台商投資、經營的承諾。不少國內的經商者都開始羡慕了。據說,有人為了享受台商的優惠政策,花了 10 萬元先入馬來西亞籍,后移民台灣,最後以台胞的身份回大陸經商。

PS:本方法未經驗證,請勿亂試,如有意外,概不負責;倒是聽說這位「台商」回到大陸,因為沒了身份證,每次出差只能住喜來登這樣的國際酒店了。
我比較好奇

你在01代工 一個月的薪水是多少 ?

再這樣下去 , 01 網友沒你一天可不行 .

你了解研華這家公司嗎 ?

真理踹共 wrote:
雖然台灣曾經半導體產...(恕刪)
這種在大陸論壇被稱為「流量X」
就是站方花錢請來專發口水話題吸引流量的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