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某報紙專欄,說公司賺錢應優先幫員工加薪,
不過卻讓我想起股東和員工應該先平衡哪一端,
以前聽說上市櫃股票分紅,就是因為很多公司印股票(票面價值10元,市值如100元)給員工,公司只負責支付10000元成本,但員工在市場拋售卻可以回收100000元,造成股本與股價的波動,損害到股東權益,而有人建議應該把員工分紅費用化,由公司負擔員工分紅。
不過這幾年來,中國一樣因循台灣的股票分紅制度,造成不少人才出走,其實台灣就今年來說殖利率約4%優於全球,但究竟應該顧及員工薪資還是股東投資報酬。
不知道大家的看法是怎樣?
員工任何東西. 如果員工覺得公司給的薪水不值自己出的力,那就可以換工作. 但相對的,
公司如果沒賺錢, 薪水還是得給, 員工是以很低風險單純來用勞力換錢.
股東的報酬是來自公司獲利, 因為他們相信公司會獲利, 才願意出一份錢成立/維持這家公司,
並且以公司獲利的一部份做為報酬. 但沒有保證有公司只會賺錢不會虧的, 這個投資是有機會
拿不到一毛錢,還有可能虧掉, 所以是要承擔一部份風險的.
承擔較高風險的一方本來就應該要有機會獲得更高的報酬, 資本主義社會就是這樣運作的.
雖然公司對員工的工作已經付出報酬了, 但是為了維持公司的競爭力,必須留住對公司有大的
貢獻的員工, 也有必要視同股東因為公司的獲利而把一部份利潤分享給員工, 希望他們能
留下來繼續為公司跟股東獲利. 所以公司配股分紅是要納入股東大會討論的, 這部份也是
要股東同意才能分.
問題出在早年公司印股票當分紅,這種台灣老闆「自己為高明」的做法, 早晚是會遇到問題的.
否則國外為何很少有這種做法? 都是分紅歸分紅, 股票(選擇權)歸股票, 老外老闆比較笨嗎?
公司賺的錢該怎麼分? 很簡單, 扣除掉薪水(已經付錢的部份),把貢獻度拿出來看.
如果公司沒有這麼好的員工(只有好的員工才值得獎勵),沒有這些人的貢獻公司就很難生存,
那就應該多分點錢給這些員工, 相信股東也會同意才對. 等到人才流失了,公司長期競爭力
下降, 甚至日落西山了才想到問題在哪(而且通常只有這個時候才會想到),已經來不及了.
反過來說, 如果員工只是做好份內事, 甚至有人出的工不值公司付這個錢的(其實在台灣的
公司這類人不會少),對公司整體貢獻不大的, 就要再斟酌了.
台灣公司的問題是, 企業經營文化是從日本企業來的, 公司不太會裁人,就算經營狀況不好
也是會撐下去, 但希望員工就要任勞任怨, 薪水領不多但也都不太會計較.卻同時又很羨慕
美式的企業經營文化, 不賺錢的單位就裁了.
叫他們全照美式企業經營文化走, 可是又沒辦法接受美式企業依能力給薪水的給法, 卡在
中間不上不下的. 講難聽點, 比大陸企業還不如!
大陸企業反正也沒包袱, 員工跟企業都很現實. 今天一個項目(專案)做完了發現不行,也許
整個項目組的人就bye了. 員工發現有別家公司多個幾百一千RMB在挖人, 也可能明天可能
連離職都不提就跑了, 要找人, 看你出得起出不起.
台灣的員工也有問題, 很多人都會偏安, 想說公司發得出薪水就加減待, 公司賺不賺錢,
前景好不好,很像跟他沒有太大關係的樣子. 溫水煮青蛙, 久了才發現已經脫不了身了.
總而言之一句話, 公司有賺錢, 賺大錢才有什麼分紅可以吵. 沒賺錢, 賺一點點的公司,
有什麼可以吵的?
與失敗為伍者,天天靠盃都是別人的錯。
與成功為伍者,天天跟失敗切磋直到不再出錯。
bluesystem wrote:
台灣的員工也有問題, 很多人都會偏安, 想說公司發得出薪水就加減待, 公司賺不賺錢,
前景好不好,很像跟他沒有太大關係的樣子. 溫水煮青蛙, 久了才發現已經脫不了身了....(恕刪)
認同
人要為自己打算
bluesystem wrote:
基本上員工的工作是有...(恕刪)
其實印股票換股鈔票早年在台灣電子業行之有年,但前提是公司要剛好是成長期
如果以一家公司資本額10億上下公司來看,公司員工年度分紅為1000萬,約影響EPS為0.1元,
但假如該公司為500人,一個人約分2萬元,無感
如發到一個人約10萬,可能有點感覺,不過卻要公司拿出約5000萬分紅,約影響EPS為0.5元,
5000萬獲利如果對於一家不是高度成長期的公司或許有些難度,
假如該公司本來稅前EPS是2元-0.5元=1.5元
以假設股價12倍來看:
2X12=24元
1.5X12=18元
就算股東不介意發分紅,但EPS減少了,股價資本利得也少了6元,
但5000萬分紅也是由階級上至下分發,所以越高階拿到不可能是10萬元,可能是100~200萬,
那他就分到操作員的獎金,那操作員只好只領1個月底薪的分紅
所以問題在於你是不是公司的人才是在於公司或老闆的認定,而不是自己的認定,
於是有些公司就開始試辦員工認股,就是公司基於獲利共享,榮辱與共,以公司在市價5~8折提供員工認股,
不過大家似乎領到股票後,看看市價,有利可圖就先賣了,似乎沒有分享到公司獲利的配息。
也有一些公司定期在公司股價在低點時拿出一些錢來買庫藏股,一方面為股東護盤不要讓股價太過難看,
部分轉贈給優秀秀員工,一部份註銷以保障股東權益。
美國方面我曾聽過,有公司跟你談的年薪可能是象徵性的1元,但以公司的股票選擇權來引誘你同意,當你完成公司想要的,那公司就給你相當豐厚的股票選擇權,讓你一夜致富,相對的東西沒完成,只好讓你滾蛋了。
其實我有時候會打趣的跟人家說賺錢的公司從不上市,上市的公司基本上都是老闆想把股票換鈔票,
如台灣某大機車製造商K....,年營收400億不上市,
南北兩大勞工好兄弟維它命酒商,威..,保..,據說年營收30~40億
南北兩大石化廠,長.化工,奇.化工,
他們的獎金來自於大老闆的決定,不囉嗦,該發就發,
不過公司上市也是有一定的好處,就是在於籌資的便利程度,
不過真的賺錢苛扣不發股利的公司,我想公司虧錢時想找股東拿錢,可能就...........
最快的反應就會顯示在股價
端木賜 wrote:
前幾天看到某報紙專欄...(恕刪)
CEO 擁有股票選擇權,不愁吃穿,應酬報公帳的 ......... 還要支薪嗎 ?
1)不愁吃穿,還拿薪水幹啥 ?
2)公司例行會議, CEO 不缺席,該拿薪水
3)公司策略,遠景,接班人規劃,董事會,股東會
CEO 勞心費力, 該付他(她)薪水,股票選擇權 or both ?
若能決定 CEO 的價值,董事會(最大股東群)同意
就可 Deploy to high value employees
High value employees 決定後,再看一般 employees
最後是散戶股東,不爽員工分紅 ? 不買就好,沒人理你.
OS : 散戶本就狹縫中,自求多福.
So key 在董事會以外的大股東群, 本身獲利權益願否被員工稀釋 ?
大股東多為外資,法人,政府,超大金主
他們訂下的期望值不低,成長,獲利,市佔率,同業排名.....以確保其投資的相對價值.
大股東 say Yes,就可分紅.
員工分紅後,該否賣命 ?
首看多少 $$$$$ 入袋 ?
1)分紅費用化, 高薪+分紅 => 課重稅 => 入袋少 => 不爽,走人
2)別家分紅更高 ? 別國稅率低 ? => 走人,出國去
3)分紅費用化,緩課稅 ? ...... 觀察中, money talks
走不了的員工 = 散戶股東, 沒人理你.
端木賜 wrote:
前幾天看到某報紙專欄...(恕刪)
畢節望族後裔
蘭陽橋鄉村別墅 wrote:
現實情況是
你找a,b,c跟你一起去吃火鍋,說好了費用平分
假設火鍋100元,你們四人各付了25元
理所當然的你們4個可以把火鍋裏的料全部吃光光
而d和e是你們各花10元請來幫你煮火鍋的人
你會把火鍋裏的料分給d,e吃嗎?
(d,e又沒出買火鍋的錢,而且我已經付過服務費給d,e了)
佛心一點的分點湯和渣渣給d,e吃就不錯了
說得很好。公司沒賺錢,員工薪水照領,股東認賠。股東出資,承擔風險,分享利潤。員工只能拿原先談好地薪水,不多不少。這就是獎勵人們發揮企業家精神的資本主義。
世實危脆、無堅牢者,我今得滅,如除惡病。此是應捨之身,罪惡之物,假名為身,沒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滅之,如殺怨賊,而不歡喜。
其變寧唯一紀、二紀,
TopYoung wrote:
可是連大陸人都不願去台廠了....(恕刪)
每個機構的待遇不同。機構會招最廉價的合格僱員,人們會找利益報酬最豐的工作。當每個人都致力於個人利益最佳化時,成交價格變趨於穩定。這是《亞當。思密斯》有名的論點「每個人都是決定市場價格的那隻 "隱形"的手(invisible hand)」。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偏好。所處地域,風俗習慣各有不同。這在經濟學上歸類於機會成本。我們不是共產主義份子。找不到人,經營不善,沒有前景的公司早倒早好。趕快釋放出所佔用的社會資源,以加速經濟發展。
最明顯地例子是世界各國不同利率下產生的套利(carry trade)。照理說資本的轉移無垠無涯。全球利率將趨於一致。然千白年來,世界各國利率均不相同,有時差別甚大。這是因為投資人對外國的資訊有限,風險相對較高,是故就算回報稍高也不考慮投資。同樣地,大陸人不願到台廠工作、或臺灣人不願到別的地方工作,都是得考慮諸如離鄉背景的機會成本及當地公司所開出的價格、企業文化等多重因素。
世實危脆、無堅牢者,我今得滅,如除惡病。此是應捨之身,罪惡之物,假名為身,沒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滅之,如殺怨賊,而不歡喜。
其變寧唯一紀、二紀,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