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東:讓員工活得有尊嚴

記者許智博北京報導攝影_邵欣

5月22日下午5點多,北京西山上射過來的陽光溫暖明亮,寫字樓裡的白領們開始看表準備下班的時候,北辰世紀中心AB座寫字樓之間的露台上,京東的員工們卻正在忙著搭建慶祝場地。因為在4個小時之後,京東將在大洋的另一端,紐約康泰納仕大樓,登陸納斯達克納斯達克。

劉強東帶著京東的高管團隊提前了一個小時左右來到了交易所,紐約時間9點後,站在紐約時代廣場的路人可以清晰地在巨大的LED屏幕上看見一個身材勻稱的中國人站到了納斯達克的前台,納斯達克CEO向媒體介紹:京東是大中華區赴美上市的第118家公司。

當地時間9點30分,劉強東準時按下按鈕,鐘聲響起,股票代碼為“JD”的京東正式登陸納斯達克。 10分鐘後,劉強東來到交易所場外,掀開紅布,一頭栩栩如生的金牛出現在他面前——這是納斯達克首次為上市公司舉行金牛揭幕儀式。

承銷商美林一直在不溫不火地吊著眾人的胃口,經過1個半小時的焦急等待,股票終於開盤,發行價19美元的股票,開盤價轉瞬變成了21.75美元,一刻鐘後,股價已經上漲18.2%到達22.45美元。

按發行價計算,京東市值為260億美元,京東本次公開發行共募集17.8億美元,是至今為止中國企業在美融資規模最大的首次公開募股,並成為僅次於騰訊、百度的中國第三大互聯網上市公司。

“這10年,從北京走到納斯達克,只是個小小的成功,要感謝每一個京東人,今天屬於每一個京東人和他們的家人!”劉強東在上市現場對媒體說。

與此同時,北京京東總部,員工們開始為“老劉”歡呼。正是這個樸實的男人,在一眾互聯網創業者苦苦尋找風口夢想一飛沖天的時代,用另外一種緊貼地面、碾壓前行的方式,讓世人看到了另一種成功的可能。

龍蝦的差價

劉強東與人說話,會給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他喜歡用短句,語速飛快,宿遷口音經常會把一句話的前半段“吞音”一帶而過,但結尾的詞卻總能被他說得鏗鏘有力。

“宿遷醬豆蘿蔔乾子。”問及童年的困苦給他留下了什麼樣的烙印,他特地用家鄉話原汁原味地描述著一種兒時常吃、至今也沒有吃膩的食物。 “幹”字被刻意念成三聲,軟塌塌的鹹菜似乎也一下子有了某種硬度。

劉強東出生在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東北部的來龍鎮光明村,離京杭大運河不到十公里。相傳,明朝中葉,這裡原是方圓百里的湖泊,一遊僧露宿湖邊,夢見一條巨龍盤旋湖上,遂就地結廬建廟,取名“來龍庵”,鎮名因此而得。

劉強東祖上家境還算殷實,太爺爺那一代,家裡有船隊,將揚州的瓷器販運到徐州,再將徐州的煤炭販運回揚州,賺取差價。爺爺從小就跟船上的私塾先生唸書,他的父親曾經是村里唯一念過幾天高中的人,寫得一手好毛筆字,至今逢年過節,村里的鄰居們依舊會排隊請他寫對聯。

“文革”中,被迫從高中輟學的劉父,從17歲開始頂替去世的父親的工作,在運河裡跑船。後來他家有了兒子,卻因為跑船東奔西走勞碌辛苦,只能把兒子丟給外婆照顧。

那時劉父每月12元的工資要養活一家四口,日子的緊張程度可想而已。劉強東曾對自己的員工說,自己小學三年級前,幾乎沒有吃得飽的時候:“窮到什麼程度?一年能夠吃一兩次豬肉,每次外婆買豬肉,帶著我,拿一個布袋,布袋裡麵包好幾斤花生,到鎮上送給供銷社賣肉的人,為什麼送給他花生?因為他一刀下去,多給你一點肥肉,如果不送花生,跟你沒有交情,一刀下去都是瘦肉。”

肥肉買回來,自然是要煉成豬油,裝進罐頭瓶子裡。外婆怕孩子們偷吃,還要拿繩子把豬油瓶系在房樑上,任憑小小的劉強東站在下面,仰頭看著罐頭瓶子想像著其中的美味。每週一頓的豬油拌飯是劉強東那時最好的美味,飯吃光了,開水倒進碗裡沖沖油花兒,還能再喝三碗“湯”。

不是所有的食物都能像醬豆子一樣讓劉強東懷念,那時作為一日三餐的紅薯和玉米也曾讓他倒胃,甚至聞到味道都想吐。 “吃傷了,一吃吃了好多年”。

靠水吃水,劉強東和村里的孩子一樣,經常帶著妹妹捕魚釣蝦補貼家用。他喜歡將“很多”稱為“無數”:“小時候晚上我們是抓黃鱔,無數野生黃鱔,不用釣,拿手電筒到水里一照,拿夾子一夾就上來了。”

捕魚讓劉強東成了浪里白條,身為孩子王的他夏天經常沖在小伙伴們的前面,比別人更帥氣地脫掉褲子,跳進河裡。老師不許他們游泳,檢查的辦法是用指甲撓大家的胳膊大腿,泡過水的人就會被指甲撓出白痕。

劉強東很快找到了應對的辦法,游泳之後,用鹼性的黃泥塗遍四肢,再用水沖乾淨,就可以不出白痕免於體罰。多年後,他打趣說:“我是帶著全班同學搞創新。”

他對於商業的天賦也在小學五年級時開始顯現,在河裡撈上的魚蝦,好吃的給家裡吃了,沒有肉的龍蝦通常賣給鎮上的小販換點零錢。劉強東很快發現了小伙伴們和小販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收龍蝦的人先從各村的孩子們手裡收,然後第二天再拿到鎮裡的市場上去賣。收龍蝦的痛苦是他不知道今天會有多少孩子拿來龍蝦來賣,孩子拿很多他要不了就不要了,龍蝦就被扔掉,幾個小時就死了;有時候他又收不到,比如平時他每天能收20斤,但今天他只能收到7斤”。

於是他再次顯示出孩子王的角色,將小伙伴們釣來的龍蝦“收購”到自己的手中,再與龍蝦販子商定好每天下午4點見面,將數量正好的龍蝦進行交易。這樣一來,小伙伴們免去了騎車去鎮子上的麻煩,龍蝦販子也省去了挨個從孩子手中收購龍蝦的大半天時間,劉強東則在中間賺取每斤1分錢的差價, “賺來的錢買一根大雪糕就很開心了”。

初中之後,他又如法炮製,指揮著同學一起去捋桑葉,然後集中在一起與養蠶戶討價還價。

在父母的支持下,劉強東初中畢業後沒有像那時的窮孩子一樣務實地考中專或中師,而是堅定地上了高中。高中生活讓少年劉強東開了眼界,和那時很多後來選擇下海的商業精英一樣,他喜歡看《中國青年報》,感受外面的世界。

班主任齊老師是被學生們公認最正直的老師,總是帶著學生們思考社會問題。他勸劉強東長大從政,“雖然你改變不了這個社會,但是你回家可以做我們宿遷縣的縣長,在你的權限範圍內,對宿遷人民好點,為老百姓多做點實事”。

抱著“當官”的理想,本來可以進清華物理系的劉強東瞞著父母自己在高考志願表裡填上了人民大學社會學系,他想當然地認為,進了人大就能當官,而社會學又是統管一切“小學科”的“大學科”。

賠錢的餐廳

劉強東像很多進城的農民子弟一樣,背著被子、臉盆、蚊帳,將親戚們湊的500塊生活費縫在內褲裡,倔強地決定要開始獨立生活,不再向家裡要一分錢。從大一開始,做家教、抄信封,人大男生18號宿舍樓裡不熄燈的走廊和廁所邊上總是有劉強東“工作”的身影。他曾創下一個週末抄4萬多封信封的記錄,賺了幾百塊——而那時一個普通工人的工資,也不過300元。

1993年,大二的劉強東以二五折的進價在外面批發精裝圖書,然後回到人大挨個宿舍推銷。隨後他迷上了電腦編程。那年代電腦尚是稀罕物,機房24小時空調,地毯天天打掃。劉強東為了學習編程恨不得住在機房,經常是在機房睡到早晨再去上課。學會編程的劉強東又為自己找到了“活計”,給老家的政府部門編了一套電力管理系統,給瀋陽的快餐店編了一套餐飲管理系統,賺了不少外快。

因為怀揣著從政的抱負,即便劉強東進入校門就認識到了專業的冷門,但也始終沒有放棄專業,到大二時還是系學生會副主席,計劃著大三衝擊系學生會主席或校學生會副主席的“競選演說”。
2014-07-03 12:19 發佈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