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同意作者的觀點,景色不好很多人只會怨天怨地怨政府,但企業主有沒有想過最大的責任其實是在自己本身,如果什麼都要靠政府,那老闆就幹脆把公司收一收去考公務員好啦。
===============================================
轉貼:薪資倒退十年的迷思
「薪資倒退10年」及「22K」是這幾年媒體針對台灣就業市場的2大熱門議題,每隔一段時間便會拿出來炒作一翻。前陣子在跟讀者互動的過程中,對方提到「薪資倒退10年」的問題,筆者突然驚覺自己的薪資也曾經倒退10年,但從未認真去深究原因,然而,在這次相互討論的過程中,問題的根源及答案一一浮現。
前期文章「在反服貿爭議中 香港躺著也中槍」於北美智權報粉絲專頁貼文後,引起了一些迴響及討論,在與讀者互動的過程中,對方提到「台灣薪資倒退10年」的現象,讓筆者突然驚覺自己的薪資也曾經倒退10年,但從未認真去深究原因,然而,這次在互動的過程中經過認真思考及分析,終於發現問題的癥結所在 - 企業沒有適時轉型該是最大的關鍵。
致命的關鍵點
筆者印象非常深刻,自己薪資倒退10年的關鍵時間點就是2008年的金融風暴 (註1),08年金融風暴距今不過6年,相信很多人仍記憶猶新。當年金融風暴從美國開始,受到連鎖效應的影響,逐步蔓延至全球,幾乎無一國家能倖免。台灣對美國的出口貿易本來就是高度的依賴,因此台灣很多企業在金融風暴時期都面臨被抽單、甚至被倒帳的命運,當年慘狀幾乎可以用哀鴻遍野、血流成河來形容,「減薪、無薪假」的新聞幾乎是無日無之;這種情況在中小企業尤為嚴重。然而,幾年過去之後,有一些廠商已重新站起來,再創業績新高,但有一些卻是一蹶不振,甚至因此倒閉。究竟當中的差異在什麼地方?
筆者以自身經驗為例,認為企業有沒有在適當時間及時轉型是一個很大的關鍵,如果該轉的時候不轉,只會抱殘守缺,那即便能苟延殘喘,也不會有好的獲利,在獲利不佳的情況下,薪資水平自然不能與時俱進,甚至嚴重倒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