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社會工作多年的經驗,平均而論,所任職的公司雖都不盡完美(好的當然有很好的),但總認為台灣還是有基本的法治,是法理情兼容的社會。
然而,日前遭逢企業無預警歇業(該公司未為員工加保勞健保並積欠工資達2個月以上),一連串尋求解決途徑的過程中,才發現…整體法規的邏輯,都只是建立在「發生事情之後你可以怎麼做」,關於事前預防的部份,都只是「盡告知義務而非實質的有效監管」。
首先,發生事情,得向勞動局申訴立案(相關的流程,他們目前正在看似妥善處理中);但第一關就遭遇該單位去函原公司登記地「查無此公司」與實際辦公室「無人簽收」而退件。得知狀況後,只好立馬轉向經濟部商業司申訴,並尋求相關可處理的方式,這才驚覺…
僅負責申請公司成立基本資料查驗的(經濟部商業司)+發生狀況可尋求幫助的(勞動局勞動關係),並無法更有效的解決勞工碰到的問題(現在科技發達,查一查網路就可以看到"非常多"企業積欠工資落跑的個案)。
諸如:
1.登記負責人非實際經營人,於法追查若登記負責人只是掛名,後面像是請求應得工資、相關求償就幾乎很渺茫了!
2.公司未為員工加保勞健保(沒加保的相關損失之驚人的,可以上網查),可向權責單位檢舉,但又得具名,一般勞工已在該公司任職,考量自身狀況後是很難有膽子直接檢舉的。
那麼,到底誰來負責杜絕無良企業與把關呢?
答案是,你自己。相關政府機關的法規能幫到你的,就是那些「盡告知義務而非實質的有效監管」。剩下的都是,你能自己收集證據、你能自行提起訴訟、你能聘僱法扶免費律師…所有的"你能",都是"你"要付出很多心力時間金錢去收拾碰到無良企業所丟出來爛尾(很多人通常到這也就放棄了,生活還是要過,趕快找別的工作穩定收入比較實在)。
誰能來整治無良企業的存在?
為什麼只有等到事情發生的時候再來處理的解決方法(而且還不一定能達到有效結果)?卻沒有任何對於企業成立的嚴實把關機制(像是,不定時稽查、糾正)?全都讓勞工自行承擔風險,與面對薪水領不到,公司不見、負責人或實際經營者落跑,跑申訴機關、提起訴訟、再上街頭抗議…整個必須這麼單方面承擔的環境。
目前經濟部商業司已根據提出的申訴進行相關研究,尚未正式回覆。但真心想問…一直嚷著要不斷進步的台灣,為何能讓無良企業不斷擴增?
沒有碰到問題,大家都和平愉快的過著小老百姓的日子,有誰真的會認真的去看每次選舉,你所投的每一票,是否都是非常切合你真實生活中需要的?有誰會沒事研究一下法規原來這麼白、淨、輕的像是片片雪花,真正要用的時候,拿來對付無良企業是這麼不痛不癢、還會凍傷自己的手?
備註:「盡告知義務而非實質的有效監管」類似:你要開公司,我會提醒你要正當正常的開公司,偶爾我會看一下你有沒有正常報稅,但如果你不遵守全部的規定,就只能是你的員工自己要想辦法,我是管不到你、也不會主動去管你的。
關於沒出息與失敗組,不是很明白。
繳稅是國民義務,在我的認知,不論繳多繳少應該都受到平等的保護與照顧。
至於告狀,因先前沒碰過這樣的事情,這次確實學習到該如何進行相關申訴,
也正在進行中,相關單位亦有提供協助。
開文是提出想法:
無良企業的存在原因,若在申請成立時(事前)法規能把關嚴謹些、稽核制度(經營過程)完善些,
是否這些無良落跑企業會少一點?勞工面對的風險是否會再少一些?
就是因為知道開設公司的責任很大,不僅是賺錢而已,
還要照顧到員工福祉與保障、社會責任…等等。
身邊有許多朋友也都到差不多有能力開公司的階段,但我也都會柔性勸導千萬三思…。
我自己當然就更不願負擔不起這樣大的責任(開公司)還任性隨意拖別人(請員工)下水。
現有法規實實在在列在那裡,只是感嘆,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好奇題外問:
一般人找工作都會做那些動作(包括,觀察哪些地方)用以評估此公司的正常、穩定?
很多抱怨不能都指向別人 自己是不是也要檢討一下
許多切身的問題身為勞工是真的需要注意的
例如:沒有被保勞健保 到底是甚麼狀況?
懷疑自己有沒有被保勞健保 只要用憑證就可以查到
另外負責人的問題也是到經濟部的網站可以查到
無預警停業 唉 其實都有徵兆的 往來客戶或是業界其實都有風聲
如果這樣就算生死戰 那不曉得更慘要如何? 2個月欠薪算是一個轉折吧
住在台北的台中人 wrote:
我自己就是無預警停業...(恕刪)
感謝回文。
正因工作多年,換新公司前也會做基本的查驗,經濟部商業司是第一步,一直也以為這是很基本保障的。其餘就是進公司之後的自己要留意判斷的。
首先,因為是新事業體,沒有業界可詢問,又公司本身登記在台中,至台北開設辦公據點,也沒有前人、左鄰右舍可以探訪。進公司後也如常繳交個人資料給公司辦理勞健保。
直到收到勞健保催繳單,詢問公司為何沒有幫員工辦理,公司實際經營人回覆:最近股東正在重新調整(加退股),又搬遷新辦公室,之前沒時間去辦,之後會盡快辦理。
2個月的工資,並不是發現沒領到錢還等他再延遲的,而是最後一次發薪日(公司訂在10號給薪),連同那10天、接近月中(跨一個週末剛好就月中)的無預警歇業資遣預告、資遣費…等等近2個月的薪資總額。
期間也持保留心態觀察公司,但因公司確實如常運作而難以察覺。再加上碰到問題之後發現,協助勞工的把關機制薄弱到一個幾乎是聽得到、看不見的狀態,就更…。
至於生死戰,在現況體制下,感覺勞工要對公司存有非常、十二萬分懷疑的心境,在已經日漸沉淪的責任制、每日工作繁忙中,多增加這些壓力,真的有要隨時掛點的Fu~~~
空空104 wrote:
應該這麼說:很多老闆...(恕刪)
感謝您的回文。
之前有機會接觸時,也曾詢問過職訓局,他們開設了那麼多教勞工怎麼提升自己職能的課程,有沒有開設給企業、老闆,訓練資方要懂法知法並正當正常營業的課程?
職訓局窗口笑著回答我:耶?沒有耶!對厚,怎麼會沒有…(可能職訓局是負責訓練勞工,不負責訓練企業的吧!那,這該由哪個單位來做?十分好奇,目前有這些法規規範嗎?)
關於無知,或許,不只是向勞方多一些宣導,也要多向資方宣導法規,並進行實際監管的動作吧!
我承認,我做了一般我認為很應該做的基本查驗,但卻忽略了自己會遇到無良企業的可能風險再做更進一步的查探,但也很希望大家分享,除了這些一般可查的方式之外,還能向哪些單位取得更完整的資訊呢?
以下分享一下,關於此次發生狀況後,所瞭解到的勞健保部份:
1.除了至相關單位(包括網路)申請查驗自己的勞健保記錄外
2.可以用公司統編到勞保局、健保局的網站,查一查這間公司是否有申請投保單位(如果公司根本上沒有在勞、健保局有申請投保單位,也就是勞健保局根本不知道有這間公司,那你到職後單純的以為交了資料,公司就應該會幫你加保…整個就完全好笑了→對!這次的經驗,最後查到公司根本沒在勞健保局申請過任何單號)
蘭陽橋鄉村別墅 wrote:
這就是我們政府做事的...(恕刪)
感謝您的回文。
政府效率在這次事件中,倒是感到驚訝!
在勞動局網路申訴兩天後就成案,再兩天就獲得正式回文(中間有先打電話去詢問,服務窗口也先在電話中大致回覆),然後,分案件相關的部份轉往各單位處理(勞保局的轉勞保局、健保局的轉健保局,連同經濟部商業司共3個單位,也一併回文給我正式的轉送文案編號,方便我查詢,也留了各單位窗口的電話給我)
接著是經濟部商業司,因為關係到勞動局去函找不到這間公司,我就先打電話問商業司是否已接到此案並在處理中,也另外再正式發信詢問其他跟商業司有關的補充問題,目前正在等回覆(已2天了).但商業司客服窗口有在我發信隔天就先打電話來問狀況。
雖然整件事情發生至此,仍舊超過半個月(前面跟落跑企業的老闆用電話、簡訊要薪水,花掉1個多禮拜,有點蠢!應該立馬先向各單位進行相關申訴的,台灣人,真的不要太厚道,不付錢的人用拖延方式,最後極大機率還是不會乖乖自動付錢的)
我相信,相關單位已盡力為民服務了,但,台灣的法規不健全,真的是愈來愈有感。就像到勞動局辦事處窗口要申請調解事宜,志工姐姐只能一直說:反正,跟你們說,你們這種狀況厚…很難要到錢啦!隔壁的免費律師也只能非常制式的重覆著:調解,就是調解,反正,你們先辦調解,沒辦都沒什麼好講的…類似這樣的。
身為當事人,一次走一步程序,一次等待一段時間,一次又一次的拉長戰線,慢慢的,一定也會感覺到愈來愈疲累、愈來愈想乾脆算了。尤其是同樣發生狀況的同事,都是溫情的百姓,我也很怕他們中途支撐不下去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