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考年代,台灣的大學錄取率30%左右,有國立也有私立~
現在的年代,台灣的國立大學錄取率30%左右,其餘70%是私立~
所以,現在的國立大學生才算是大學生,私立的大學生算是以前的高中(職)生~
現在的國立大學理工和商業科系,算是國立大學生;國立大學文科系算是以前的私立大學生。
無論哪個年代,人才的比率大約都是30%以下。私立大學的文憑,只能用"通貨膨脹"來形容,不保值。
但教育部的經費,卻是逐年提高,
也就是說。。每名大學生享有的教育資源,是二十年前的N倍~~~
但。。大學生的質量。。卻不如以往。。。。
換經濟角度而言。。。
以私校大學生而言,一名大學生一年至少要花十萬,,
四年保守估50萬,
但,,沒讀大學生的人,一年可以賺24萬(以月薪2W計)
四年保守估100萬!!
然後,,四年後,,沒讀大學的,還有4年工作經驗,
大學生就是白紙!!!然後多半走非本科系的工作~
像是保險、店員等低門檻工作,,,
以消費指數而言,沒讀大學的,,多了四年的消費所得在市場!
而大學生,不但要佔用到家戶所得,還要繳錢坑的學費!!
少了四年的個人所得花費。。
所以。。。當初在教改時,,怎都沒想到,,大學變多,
會拖延了年輕人開始接觸消費市場的時間阿。。。。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