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多月以前我去台灣,在一個餐桌上,有一批年紀很大的企業家,頭髮都很白了,每個人都大談創新,怎麼創新?邊上有個人跟我講,台灣有希望,我想這麼大年紀的人還在創新。後來我說台灣沒希望了。 假如七八十歲的人還在創新,我們問題就大了,他們不相信年輕人比他們更會創新,其實他們應該是盡全力去努力幫助年輕人去創新,建個平台扶持他們創新、幫助他們創新。 所以我們認為比年輕人更聰明,那災難就出現了。
馬雲講過:「我說台灣沒希望了,假如七八十歲的人還在創新」
我經常看見父母罵孩子,我有一個親戚把孩子逼得團團轉,每天要讀書,我說兒子都不願意回家,為什麼還讓他讀書。 他說我就是讀書沒讀好,我沒讀好, 他就吃了大苦,他就必須讀好。 我說你沒讀好,他初中都還沒畢業都不想讀書了,他比你還糟糕。 我們很多人都說80後不行了、90後不行了。 直到最近我聽說80後說70後不行了。
這個世界上孩子們出了什麼問題?我覺得還是沒有出問題,是我們出問題了。 我父親認為我不如他,爭論了將近20年,每次吃飯就吵架,直到前幾年我說,我把兒子十六七歲養到了一米八,你把我養成這個樣子,我對父親說你看你本事大,還是我本事大。
事情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的孩子永遠超越我,我的父親超越了我爺爺,我超越了我父親,我也堅信我的孩子會超越我。 假如我們對自己的孩子沒有信心,我不知道我們對未來還會有信心嗎?孩子是我們的產品,一個老闆對自己的產品沒有信心的時候,你怎麼相信這個產品會走出去?
所以我們今天不管講綠色,還是思想的盛宴,這個盛宴是80後、90後的孩子給我們做的。 綠色價值觀首先裝在自己手上,這個災難是誰搞出來的,是上一代人搞出來的。 我們在收拾這個殘局,我們的孩子們為我們收拾殘局,為什麼他們不行了?你說孩子們不承擔責任,你問問看,汶川大地震沖在第一線的是80後,玉樹地震沖在第一線的是80後。 我爺爺相信報紙,我們父親相信收音機,我們這代人相信看電視,孩子們誰都不相信,他們相信自己的觀點。 他們只不過以不同方式向我們表達而已。
創新乏力,很簡單的理由並不是你賺得多或少,是因為最大的原因你沒有留一條路給年輕人走,
只願意花兩萬多去雇用年輕人,台灣人很念舊,連豬哥亮都還在,但是年輕人的出路在哪?
不要告訴我講22K多俗氣,因為如果你的錢只夠基本吃喝,沒有其他多餘的進修消費和文藝活動,
那基本上你也無法進修升級的,國家也不可能向上提升,就是因為這樣台韓兩國國民實際所得差距會不停擴大,
但是全球化競爭下 台韓實際貧富差距也沒差多少! 勞工的錢真的不是雇主給的,是市場勞動供需決定!
台韓講人均GDP就像是公司營業額一樣,營業額差不多,但內容差異極大,單單品牌競爭力,技術研發就差異甚大!
台灣電子業(佔GDP比重近半)把最多的錢花在進口機器設備和材料,台灣設備廠市值都是小小的,迷你型! 上游材料更是100%進口。
台灣的電子業總體上就是傳統出口加工業,差別是金額比較大的全球化市場,傳統產業運送的時間長,噸位大,全球化沒電子業快,這是跟這些製造電子產業唯一的差別!
韓國已經發願規劃未來5-7年把材料從日本進口轉向自製,由目前自給率30%,大幅度向上提升!
機器設備的自製率也大幅度提高,甚至攻下大陸LCD擴廠大部分的設備!
主要的原因就是良性循環,政府補助納入上游自製機器設備,甚至是自製材料的補助,
而不是只是單單補助進口設備和幫科技大廠減稅這麼low的做法
結果下游各個廠三星 LG 海力士等等,購買本國機器設備和材料的費用整整是外國的50%,等於打了對折
短期還看不出成果,
只要等3-5年的折舊出來了,跟外國的競爭力差別就出來了!
三星又靠著供應鏈的力量去投資甚至強化韓國國內各個設備廠,不停的良性循環,
超越台灣政府給電子業超低稅率(甚至很多大型公司某幾年都不用繳稅),甚至奪走大部分台灣政府的科研退庸和補助款,用政府的錢雇用懶懶的(各類國防)研發人員
這種不停盲目灑錢的方法,是台灣韓國模式最大的差別!
---------------------------------------------------------
大家有沒有發現韓國的計畫看得都是5-7年甚至更長持續的投入,
台灣政府只注重近1-2年的變化,賺取快錢,這就是思維的不同。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