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台灣電子業創新不足

創新最主要是靠人才,但近年來台灣年輕人多想進入公家機關或學術界,投身產業的人越來越少。而在大學或實驗室服務的學者即使有了創新構想,也沒有將其構想商業化。

前教育部長吳清基公開表示:七成老闆出自技職
所指的就是整個普大系統,只產出2成多的企業主,這所代表的是創業力差,也就是訓練的都是當螺絲釘的料,缺乏創業精神及鬥志,整個社會的動能來自於創新與創業力.

在此常看到討論台清交畢業可到台積電當螺絲釘,是榮耀之事,看了甚為可笑

台灣不大,也沒有幾家站的上國際檯面的大型公司,
政府若不強勢政策主導,企業只會走風險還能承擔的路。
此外,許多企業為家族企業,加上台灣對抄襲及不敬業的員工逞罰太輕,導致同質性高的公司一堆,產業的整併相當不易,無法產生龍頭公司。
企業因此無法做風險很高的長期投資,只好政府去做。
研發及人員訓練政府投資的都不算少,可惜制度上及文化上的種種原因,這些經費生產了大量沒經濟價值的論文及專利。
少數尚有可行性的前瞻技術卻因台灣沒有能將種子撥下並照顧到開花結果的專業人才,最後都胎死校園。
企業不敢自己走出一條新的路,有種子技術的技術人員不繼續專研技術,只想管理公司,投資人又不想高薪聘請專業經理人。
看看各校的育成中心主任有幾個是有創業、創投、管理或財經實務背景的,恐怕多是學術出生,所以台灣很難從學校將先進技術導入產業。這些都是整合上的問題,只有哪一天台灣人了解合作的重要、學會代工以外更高層次的合作及尊重專業管理人才,產業才有提升的一天。

現在較有志氣的年輕人大多只想開個店子自己當老闆,迴避複雜的合作關係,教育真是蠻失敗的。
這些問題若不解決,不但科技創新看不到一線署光,任何需要高度跨領域整合的商業模式都無法在台灣生根。
2013-05-14 20:42 發佈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