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

對於低薪結構的一些想法......文多

小弟淺水已久,在這板看到一些大家對於22K的一些看法,也有一些話想參與分享,文中不見得一定對,有錯還與指導....
對於現在年輕人除了名校的熱門科系畢業生外,起薪普遍不高,2XK居多,這因素很多,小弟提出幾點看法.
1.公司營業額沒差多少,可是利潤降低(毛利),所以只能從新人薪水去降低成本,甚至老員工也會被要求降低或是福利減少,把新制的6%也算進去,這代表公司對自家產業與產品並無信心,只能一味的壓低薪資,而老闆與股東並不想少分利潤
2.媒體的渲染.每每聽到起薪低的新聞,當這形成一股風潮時,就算自家公司利潤與競爭力沒有下降甚至還更加進步,也會隨著這風潮薪資降低,各位大哥可以看看自家公司的新人起薪是否跟自己當初不同
3.台灣產業結構的改變,這其實個人認為是最重要的重點,台灣從早期紡織業.進而加工業.現在所謂電子科技業(其實大部分都不科技了)一直以來在全球都有重要關鍵位置(代工居多),除了政府的扶植外就是台灣人做生意的韌性與靈活,就算大部分以中小企業為主,大家還是可以取得一個平衡,就算這產業玩到剩骨頭,還是可以迅速找到下個產業的利基點,尤其是科技業.
可是隨著利用大陸的養分已到盡頭以及大陸與東協國家重視經濟.學習興新國家的製造能力與管理方式,而台廠大多作代工,很多原本有利基的產品漸漸被取代,少數如台積.上銀等或是捷安特.康師傅.旺旺較優質的企業暫時還可保有基本的競爭力,而產業結構形成大者恆大,小廠漸漸營運備感吃力,所以只能從薪資上節省成本,而形成惡性循環,
台灣為國際化的一份子,而淺碟市場下又很容易隨國際的景氣循環,再說中小企業多,無法和國際大廠比研發.作品牌,零件無出海口,必須視大廠的銷售狀況,三星自製率高,而頻果沾的上邊的公司又必須具備一定的技術能力,本來作頻果的相關零件廠商在台本來就有一定的天下..而台廠最拿手的NB PC產業利潤極低,而且又在萎縮,說實在的平板的殺傷力影響台廠零組件很深(以電子產業為論說重點是這產業為目前製造業相關人員居多)傳產現在能生存下來都有一定的技術研發能力或是規模化(如紡織的聚陽.儒鴻)
台灣的薪資要向上提升,個人以為方法很多,但是有得必有一失,
1.強制調漲基本工資,例如直調到26K生存不下去的企業請直接依法倒閉,政府不讓人人有糖吃,讓競爭力優良公司生存,但是這代價也許是很多小型公司.工廠收起來,一時的失業率會突然飆高(以政府還要選舉以及商業工會的力量或許不太可能)唯有大破才有大立,如韓國97年狀況,政府只加強補助有國際競爭的企業(HTC 華碩)(但這方式在台灣會不會說成圖利,而有競爭的企業與產業又由誰認知)光這就有得吵了
2.確定國家下一步的方向,盡全國資源發展,台灣內需市場太小,無法像大國全方位的發展產業,只能依自身力量突破,例如生技.觀光等,這賭注並非不大.生技產業發展需要時間.人才.最重要需要國際認證,台灣公司是否撐
的到那時,而這產業能否增加廣大的就業人員填補電子公司失去的人力,都需時間證明

薪資的成長伴隨的是人才的供需.產業的競爭力.國家的政策,而隨著國際趨勢的變化之快,沒人知道未來產業會如何發展,調整產業結構勢在必行,台灣唯有在製造關鍵零組件上,追上日本與德國的水準.才可在未來經濟市場上取得有利位置.現階段看來大著恆大是趨勢,可參考國際龍頭企業的獲利和股價,未來呢....誰知道

一些小小的想法.有錯請砲小一點..
2013-02-25 13:33 發佈
文章關鍵字 低薪結構 想法
乍看沒錯

但是直調基本工資到26K 意義不大 更不用談它有沒有可能

台灣是由中小企業所組成的 基本工資18780一次調28-38%到24-26K 是要台灣80%組成的中小企倒光? 然後失業率飆到80%?

如果台灣中小企業 可以輕鬆的拉高自己利潤28-38% 那台灣就不會墊底了

所謂22K起薪 跟24-26K 只差了2-4K 意義大嗎? 一天可以多花/存67-133元 真的有用嗎??

skullssss wrote:
乍看沒錯但是直調基本...(恕刪)


中小企業的體質沒那麼弱

立法把最低薪從18k調到26k,28k,30k,這樣子,許多苦苦支持的小吃店啦,飲料店啦(是真正賣泡沫紅茶的哦)
才能趕快提昇單價

如果基本薪資提到26k就會倒的論點存在,那趕快倒一倒,讓活下來的廠商可以有更多的生意可以做,規模經濟更大,更有效率,這樣活下來的廠商可以加更多薪。
乍看沒錯....
-------------------
文中所提加至26K基本工資其實只是傳達一個概念(抱歉詞不達意),意思是對於一個國民基本的工作價值,不一定是26K,至少要依通膨和經濟成長率逐步提升,順勢告訴資方若你連這基本工資都付不出,看來你的公司與產品跟不上台灣的產業結構,也可讓一些想創業的資方想清楚自己的方向,減少隨便創業又不堪虧損收起來的公司,
台灣人創業的模式就是哪裡有利潤就會有一窩蜂的人想要跟進,這對品牌廠當然是好事(可以壓低價錢),可是會造成台灣人人有飯吃卻吃不飽,雖然在資本市場裡這是自由經濟,但是政府有義務調整結構,讓要投入這產業的公司與資方知道門檻,也比較不會隨意殺價搶單

兔窩窩之家 wrote:
如果基本薪資提到26k就會倒的論點存在,那趕快倒一倒,讓活下來的廠商可以有更多的生
意可以做..(恕刪)


不對吧 ?

台灣的外銷佔GDP的七成 , 台灣的廠商如真的倒一倒(其實這十幾年來真的倒很多了, 尤其是
在南部), 高興的應該是那些國外競爭廠商的員工吧 ??

舉例來說, 韓國已經把台灣最重要的雙D產業打的半殘 , 請問台灣經濟有因此變得比較好嗎 ??


兔窩窩之家 wrote:
中小企業的體質沒那麼弱

立法把最低薪從18k調到26k,28k,30k,這樣子,許多苦苦支持的小吃店啦,飲料店啦(是真正賣泡沫紅茶的哦)
才能趕快提昇單價

如果基本薪資提到26k就會倒的論點存在,那趕快倒一倒,讓活下來的廠商可以有更多的生意可以做,規模經濟更大,更有效率,這樣活下來的廠商可以加更多薪。


我沒當過中小企業老闆 也沒待過中小企業 所以

有沒有那麼弱 我是無法像你那麼肯定的說

但我能確定的說 當大企業的淨利潤都不高的情況下

勞力密集的產業 的確會因為將近40啪的額外人事開銷而漸漸走向倒閉的一途

如果可以輕鬆的說就讓那些不良體質的中小企倒光

那是不是也可以輕鬆的說就讓那些無法爬上位的勞工倒光?

靠勞力賺錢的勞工薪資要跟週遭的國家比 跟自己國內幾年前比 講真的沒有太大的意義

為什麼大陸可以輕鬆漲? 除了共產主義的因素外 是因為之前基期太低了

台灣這種小島國 又無內需 要大破 可要承擔非常可怕的後果 你準備好了嗎?

台灣的外銷佔GDP的七成 , 台灣的廠商如真的倒一倒(其實這十幾年來真的倒很多了, 尤其是
在南部), 高興的應該是那些國外競爭廠商的員工吧 ??

舉例來說, 韓國已經把台灣最重要的雙D產業打的半殘 , 請問台灣經濟有因此變得比較好嗎 ??
-----------------------------------------------------------------------
個人以為,同產業同產品若某家生存不下去,接收走的畢竟大多還是台灣廠商,除非這產品領域本來就不是台灣廠商能做的,全世界很少像台灣光是一個PCB 或是連接器或是軟板等在股市中有那麼大族群,這不知是喜是優,就連NB組裝都能搞到4大家.之前更多只是不具規模轉利基型產品,
雙D產業有其背景,以DRAM為例設備的投資金額龐大,而全世界很多大廠都先合併.合併後還是不行就倒閉(奇夢達),而小小台灣居然還可以生存5.6家不具規模(雖都轉利基型,但是虧了一屁股),標準型的價錢雖不好但是台灣製程不進步(40奈米以下)所以同樣產品三星能賺錢台灣不能,台灣還有專利與授權金要攤提,這就回到先前所說的,三星是大廠,大廠有本錢玩這產業,它又有品牌出海口,跟在韓國本地約40多家相關企業包含食衣住行(養分),加上政府力挺.匯率優勢等等.最重要的是說大廠有本錢搞研發,研發出來的可是套用至本身品牌產品,過剩產能可外賣,台廠也搞研發,但是規模與深度不同,而且還必須配合品牌廠,而且台廠燒錢是有容忍度的,記得AMLED就是友達比三星早研發可是成功卻是三星(有錯請指教)

雷蒙斯 wrote:
個人以為,同產業同產品若某家生存不下去,接收走的畢竟大多還是台灣廠商,除非這產品領域本來
就不是台灣廠商能做的...(恕刪)


喔這倒未必 ~


台灣大部分產業之所以能在國際市場能分到一杯羹存活下來, 說穿了未必是因為這產業門檻高別的

國家跨不進來.. 相反的, 往往就是因為毛利低所以人家不願意來做罷了~


但是現在如果台灣廠商自廢武功提高成本(在業界, 價格差3%就是很不得了的差距), 在倒閉之餘獲

利的未必是其他同樣成本增加的台灣廠商, 高興的恐怕反而是國外廠商及員工囉~ 看看大陸的例子,

近幾年大陸工資提升, 很多製造業外移東南亞甚至回流美國不是沒有它的道理的 ...


兔窩窩之家 wrote:
中小企業的體質沒那麼弱

立法把最低薪從18k調到26k,28k,30k,這樣子,許多苦苦支持的小吃店啦,飲料店啦(是真正賣泡沫紅茶的哦)
才能趕快提昇單價

如果基本薪資提到26k就會倒的論點存在,那趕快倒一倒,讓活下來的廠商可以有更多的生意可以做,規模經濟更大,更有效率,這樣活下來的廠商可以加更多薪。

有些中小企業和銀行是共利共存,銀行提供他們週轉金,他們繳利息,如果一調高薪資貸款還不出來倒光光,銀行會先哭給你看。
君顏甚厚,汝母知否?
台灣的作法都是做代工,人力高,毛利低

一些有創造力的產品,偏偏廠都設在大陸

以現在台商的做法是,台灣接單,中國製造,但是原料物料就算是台商,還是貨拖中國,或是直接中國廠出,
變成台灣接到單以後,要向大陸廠下單,最後賺到的是大陸廠,也不會是台灣
以後工廠大量轉到其他國家,也是一樣的模式

中小企業,現在的作法更妙,
貿易商很多仰賴中國產品,台灣只有倉庫和業務

要叫這些公司回台灣設廠創造就業率嗎??應該不容易


講到高科技,台灣公司為了省一些薪水,寧願高階人才被挖走..然後氣得跳腳
年前被挖走200個...
也就不難看出22K的本質了
  • 1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