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

40歲軟體工程師面試心得

看起來像25心智像18實際快40 wrote:
剛看有15W的薪水 不過在上海
40歲也不是沒人要
我42了 最近要面試
但薪水肯定差不多 部會增加太多


國外真的有 我承認
我也有朋友在新加坡 領的薪水的確是高 而且單純就是開發
但是人家的職場文化裡 技術職跟管理職是兩碼子事
不過在台灣 當作夢 笑一笑吧

古里特 wrote:
這個又要講回另外一個重點了
在有一定規模制度的公司,年終和加薪並不是部門主管想怎樣就怎樣
我跳槽過幾次,都是遇到這樣子的問題
年終拿多少,這是公司高層決定下來的,有些公司的主管有權力頂多調整一點,也就是調整一點而已
至於加薪,主管更是沒有太大的權力,公司制度就在那邊,也很難破例為你特別加薪
這一點我還是要為我前主管講一下話,因為他有特別上簽呈給總經理要求加薪
總經理諮詢過人資部門意見之後,決定加薪5%
歸根究柢,就是公司沒有一套完善的制度去獎勵表現優異的員工
或是說那些獎勵和你的付出不成正比
可能你比別人操勞了一整年,加班到深夜完成各種專案,年終多拿0.5個月,加薪500元
倒不如每天準時上下班,該做的事情做完,年終領基數,加薪就隨緣

那還是主管的問題
做不到的事就不要隨便答應
有多少權力做多少承諾
沒權力又畫大餅
不是好主管
產業那麼久,自然汰除是不變的法則
認為薪水低,認為小廟待不了大和尚也有,能力不足也有

資訊業,一年能找到幾個價值觀相同能長期合作的,少之又少..
都是一批批的進來,一批批得出去..

有很多優秀的,他們都只做出來根本不管後面也不管別人死活
很多年老的,自我意識大高,容不下新的..

最近有幾個新人,還算滿意,很認真學

學長不教,企業常態,學會了就走..

學長不教為什麼不教..因為學長也沒人教,也不知道怎麼教..

我也沒有學長教..
但我很早就制定Roadmap..因為你不規劃,就會被別人規劃

各為前輩,我始終有個疑惑,台灣的軟體業是不是偏向某個類別?

總覺得台灣的軟體產業局限在某一部分,偶而也會聽到說我們軟體業並不發達

看了前面的留言好像很少提到,大部分都稱自己在打code,可是究竟打啥code...產品是什麼?

看了看好像很多經驗豐富的前輩跟朋友,能簡單幾個字說說產品嗎? (公司也行)

例如:導航. 公司網頁. 攝影機. 作帳系統. 通訊app. photoshop. 遊戲app. 遊戲引擎. 監控系統. word. 繪圖軟體. youtube. solidwork. 3DMax. 3c產品. 當老師或顧問. 通訊軟體line. 公司教英文我做網頁. 美肌app. 遊戲. 直播. 人臉辨識. 彈道設計. 自動駕駛. 檢測. 特斯拉. 瀏覽器. 搜尋引擎. 智慧音響. 代理手遊.
群組導航軟體,GPS進入/出特定路線,區域發出特定事件App,健康管理系統,Note 手寫筆App,線上影片App,手機控制家電,電視內容分析,IOT萬物串,智能商店..
一年一,二個計畫,每個都不同..

開發來源,我認為就是那些學霸,科技霸..從國外帶回來的名詞..從IOT,Cloud,BigData,自駕車,AI
那些霸控制資源,今年推AI,什麼幾年幾百億預算,所以很多財團法人/學校就做AI..開始做臉部識別還是什麼啊三部爐,花花草草的識別..
這個時段畢業的學生,每一位專長都寫AI
nunutt wrote:
各為前輩,我始終有個...(恕刪)


台灣的軟體業跟一般的製造服務業大致相同
簡單可以區分為代工 自製產品 代銷代售產品

代工 大概就是一般的專案工作 通常是客戶有某些軟體需求 找某人或某單位某公司來協助開發
常見到的像是網站入口設計 手機App 各式各樣的都有 有小功能 小系統
也會有可能是代工某大系統的某功能 或某大系統
自製產品 就像一些遊戲 商用軟體 像是人事系統 門禁管理系統 比較大的像是ERP MES EMS等等 像我就是這類
代銷代售產品 就是賣別人開發的產品系統 公司本身也有可能作該產品的客製化需求 或者僅提供原廠聯繫服務

目前台灣的軟體公司 以代工代銷代售產品為大宗
尤其是小規模公司更是如此 更有一些像是獨立辦公室 個人辦公室這類的也以這為主
這類型公司 由於進入門檻低 所以在台灣 算是殺紅海了 利潤低
很多公司為了賺錢 大肆接案 但又消化不良 很容易就倒了 也因為專案接很多 人又不敢請很多 所以可以說是血汗工廠
自製產品的門檻稍高 但是由於大家的智產觀念差 舉證不易 所以相同類型的產品
可以說是功能一大抄 大家都在介面上玩花樣
再加上台灣人有種付錢的是老大的觀念 所以就算是自製產品 也會有客製化需求 這也是自製產品公司的一項收入來源
但由於大家都抄來抄去 產品開發似乎越來越簡單 各類型公司也不少 這也可以算是殺紅海的了 利潤要高也難

簡而言之 台灣的大多數純軟體公司都沉浸在紅海裡面 也幾乎沒有什麼十分耀眼的產品在世界上
就於此 也有很多的軟體公司轉向 走向AI IoT 走向大數據分析 走向雲端
走向工業4.0需求 軟硬體整合 服務整合導向
不過以台灣這種喜歡用低價競標 破盤殺價 目前看來應該也是不樂觀了

提供客戶各項MIS需求服務的也有這類型公司 不過大多以網路設備 硬體需求 等等為主 這類我不歸類為軟體公司
但當然他們也有可能會有提供軟體系統也有部分類是代工或代銷售

在我看來 台灣的軟體產業落後 可以說是兩大方面的問題很大
第一個就是投入研發的少 很多公司沒有研發部門 又或者只有像我的前公司研發部門僅僅20~30人 還要兼任專案任務
像世界上幾個國際大軟體公司 研發部門都是算百人千人的 客服部門 專案部門還另外區分的
記得很久之前 台積電要導入一套系統 當時張忠謀就有說 IBM是一個百人團隊來服務 台灣相對競爭公司哪個能提供
這就是台灣軟體業的一個寫照 當年如此 如今更甚
不重視專業技術人才 很多專業人才被迫轉管理職 又或者被迫離職轉行
第二個就是智慧財產權的不重視 大家都是抄來抄去 久了就沒人作新的 不只是各公司不重視 消費者也不重視
在台灣 有哪個軟體公司是以原創打口號的 然後消費者也買單的 幾乎可以說是沒有
消費者只問便宜 還要功能我都要 公司為了賺錢 就只能削價競爭 壓榨工程師

這就是我在台灣近20年 軟體產業的觀察
不過說真的 最近兩三年 我離開軟體繞了一個圈 在今年才又回來
可能還有很多變化 是目前只為了過生活的我沒觀察到的
喔 還有一點也是很可笑的
很多的客戶 消費者 使用者愛跟風
像很早前幾年雲端剛起來
大家一窩蜂的全部都要跟雲扯關係 好像沒雲就落伍了
為了雲端而雲端 到底這個雲 提供了什麼服務 沒有 單純把伺服器搬上去 就這樣
軟體架構有調整有動嗎 有這樣的需求嗎
再說這幾年大數據分析來了 大家都要大數據阿
明明資料沒多少 作什麼大數據分析
嘿嘿 拿錢的是大爺阿
搞得一堆不懂大數據的也來作大數據 壓低市場價格
真的能搞大數據分析的公司賺不到錢啊
工業4.0起來 一堆工廠宣示作阿
問題這些工廠工業3.0都勉強了 怎麼作
一些搞不清楚的軟體公司也跟風作阿 搶案子阿
真能做系統整合的反而拿不到案子 要不也壓低價殺案
現在這個AI 政府大力推的 全台灣都在跟風作 每個學校都在教
但實際上能用的 能量產的 能產品化的有多少
大家都弄個半吊子 搶賺一波 然後呢
所以台灣的軟體技術上不來 也不是偶然
40了當然找主管職呀,加油唷
clonechen wrote:
小弟是一位40歲的...(恕刪)
Pan.tc328 wrote:
//所以阿 高手們...(恕刪)
最有價值的人是能夠培養出一個打十個的高手,其實很多人表現不出來,是放錯了位置,台灣軟體業有很多刻版的觀念硬把人往錯誤的地方放,至於新人起薪問題,我發現軟體人才這幾年薪資確實有往上的趨勢,應該跟市場的供給和需求有關,大家把軟體人才講的這麼沒價值,大家都不來了,市場上有需求,沒人當然是要拉高薪水請人,我相信往後這趨勢應該會越來越明顯,所以還在觀望的人趕快進來吧

jiangbruce888 wrote:
最有價值的人是能夠...(恕刪)


建議大家多了解一下公司產品的利潤怎麼來,以及與員工分享的意願。

我看起來一般小的純軟體公司毛利可能比不上硬體公司,很弔詭,雖然一般軟體是附贈於硬體,但是硬體就一直印,不像軟體每個客戶都要客製化與支援。大軟體公司,雲端產品,就要看市場有多大。臺灣做雲端服務要走出去不容易。

另外就是與員工分享的意願。我的經驗是這與環境和經營者理念有關,先探聽比較重要。
  • 1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