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很多台灣人有個很不好的習慣喜歡嘲笑別人的破英文但每一個人學習不都是從不會到精通?很多人就是因為被身邊的人嘲笑過自此更是緊閉嘴巴不敢說英文我們對不太會說中文的老外說錯總是客客氣氣的指導讓人家感受到我們溫暖但對於不太會講英文的人總是落井下石~不嘲笑一番不罷休這落差也蠻令人無言的
我現在待的公司內部也似乎不需要用外文 (除了跟客戶要用外文).不過 "需不需要用" 外文似乎在台灣公司普遍來說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 當時我面試進現在這間公司時面試主管完全沒有看外文, 然後只是很大氣的跟我說 : "過幾天我們要跟客戶開視訊, 這資料你這幾天看一下, 有問題來找我." (跟我學車的時候一樣, 教練場三天後直接上晚上十點的高速公路.)好在, 視訊會議有驚無險的在不懂機械工程專業術語且一邊筆記一邊翻譯, 老外跟老闆一邊跟我解釋他們在講什麼的情況下結束了.後來轉正職跟老闆比較熟後, 問老闆當時怎麼放心讓我直接去視訊會議, 老闆也是直接跟我說 : "與其看成績不如直接見真章. 能跟客戶溝通, 且客戶也認可的溝通人才是我們公司需要的." (只能說不知道是我太散還是老闆太大膽, 客戶面試啊...)所以我覺得吧, 要用外文就真的好好用, 能溝通不會專業術語剛開始都沒有關係, 畢竟用第一種方式說不通可以換另一種方式談 ; 但是, 就怕那種不敢說, 或是不會說整句但一定要在一句話裡面塞外文的用法, 這就真的讓人很討厭啊! PS. 不過若公司上下在使用外文時都不說整句但一定要在一句話裡面塞外文的情況, 就看樓主自己想要過什麼樣子的日子囉!
我一進公司就碰到很多中文夾雜英文的對話,並沒有不適應的問題。幾年前就看過這種討論的文章,一開始我也和一些人一樣,憤世嫉俗地批評這種對話方式,覺得它非常不尊重人。但身為軟體工程師,分析問題是興趣。為何有這種中英混雜的講話方式?這要看身處的行業。外商,或是需要和國外合作的,英文是共通語言。再加上所有系統的原生都是英文。而且,我們工作時常常要上網找資訊,用英文往往才是最有效率最能找到大量資訊的。(我們軟體工程每天要產出的 build,老實說,要我翻成中文我還不知道要翻成什麼。)再來,平常用的系統,你會比較常說 email 還是會說 電子郵件 ?gmail你會特意說成谷歌電子郵件嗎?開會的結論我們會說 meeting minutes,不會說會議記錄。為何? 因為我們所有的文件都是英文啊所有文件都是用英文寫的,自然而然,常常用的字會反應到口語上。行程? 時程? 我們用schedule技術上有沒有需要考量的? 對方有沒有疑慮? 我們直接問對方有沒有 concern?不是我們愛秀英文,是因為這些字聽到就知道在大概是在講什麼,不必聽完整句。英文不是我的母語,但我卻發現經過幾次和外國人開會的溝通,我竟開始聽懂並能互動。原因其實是因為我能聽懂關鍵的單字,進而把語意貫通起來。在工程師的世界,你講 記錄,並不會比講 log 還能讓人更快聽懂你在指什麼東西。(事件記錄? event log?)這呼應了前面有人說的,語言是拿來溝通用的。在那個場所,那種環境下,人們自然而然會用最有效率的溝通方式。曾經,有個英文老師看到我忙裡偷閒翹掉某個會議,說 "嘿,沒想到會在這裡spot到你"。一開始我也不習慣,但仔細想想,我也沒能找到足以確切翻譯這個情境下用來取代spot的中文字。英文老師用她最熟悉的語言,說出我聽得懂的字。各位覺得她是看不起我嗎? (沒錯,這邊我是想表達,說人家中英混雜是在恃才傲物,看不起別人,實在也太瞎了吧? 對方又不是在說一個我完全不懂的語言如德文、法文。)講這麼多,如果要常常和中國人溝通,我也會開始把硬碟說成硬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