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nman wrote:
說復興航空..小孩...(恕刪)
看來您才是業外人士吧?
“小孩玩大車”在復興其實不只發生一次了,早年剛“復航”的時候,復興只有ATR機隊,那個時候基本上是賺錢的,後來復興就開始玩大車了,買了Airbus,然後就開始賠錢。後來復興就以賠錢為由大砍ATR機師的薪水,還引發了台灣第一次的航空業罷工(只是那次的罷工並不合法),而其實這個也是種下後來復興連續兩次空難的主要原因(特別是第二次)。
一個公司要結束營業其實無可厚非,賠錢撐不下去也不能硬逼老闆流血。但以航空業來說,真的不該是復興航空。
航空公司有三項重要的資產,航權、飛機、員工。其實這三個要素復興都有非常好的利基,航線不管國內線、兩岸,其實復興的航點都還算不錯。而飛機,復興原有的機隊的確是上選ATR+A320/321,不然立榮怎麼會挑選一樣的飛機呢?特別是ATR,告訴你一個數字,ATR滿載從台北飛到高雄所需的油量大概等於一架747在起飛前在地上滑行所需要的油量。復興的員工更不用說了,有限的資源底下,發揮最大的合作精神,誓死達成任務的文化(其實這個是造成馬公空難背後的真正原因)!
問題就出在林家好大喜功。對林家來說,復興航空真正的意義在於股票上市,利用股價吸金獲利,買330如此,開威航也是如此。但是在兩次空難後這個功能沒有了(股票指數最重要的不是本益比而是本夢比),事實上復興現在的財務狀況其實不比SARS前的情況差到哪裡,之所以停止營業,“只是”因為·騙錢的功能沒有了,對員工來說,這樣不夠可惡嗎?
再補充一點,有在大公司上過班的人應該都很清楚吧!?財務報表說賺錢的時候,其實不一定賺錢,財務報表說賠錢的時候也不一定是真的賠錢!端看公司當時的目的是什麼?這一招復興完了不知道多少年了。
即便復興的員工都知道如此,這些年來還是年年“共體時艱”,甚至公司誇大年終獎金的發放,也沒看到員工出來反駁,默默地吞下去。然後你就從此不玩,叫員工情何以堪。或許真的像有些人說的,復興的解散或許真的該怪員工,誰叫你們把老闆寵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