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yne1739 wrote:
真的喔...那你有...(恕刪)
呵~ 閣下邏輯真好
很會腦補
台灣胖胖糖 wrote:
每次看到颱風或地震什麼的
他們損失都上百,千或億來億去的...(恕刪)
yagami7215 wrote:
先幫你父親鼓掌,這年頭願意堅持種稻的已經不多了,感謝為臺灣農業繼續堅持
yagami7215 wrote:
不過請恕我直言,令尊務農會不賺錢,只有一個原因,就是他沒跟上時代
還在用一百年前的思維跟方式在種田,能堅持下來也算是厲害了
外面現在一個饅頭3~5塊就有(蒸好可以現吃的不過10~15塊)
試問,如果你是做饅頭的,從麵粉開始全人工下去做,一天能做多少饅頭? 一個只賣不到十塊,月收有多少? 扣掉成本搞不好還要倒貼
懂了嗎? 問題不是種田,問題是用古早方式在現代種田
yagami7215 wrote:
先來看一下令尊的例子
一期稻作收7000台斤,一般一分地約可收2000台斤的溼穀,所以你們家的農地面積約是3.5分 約等於3500 平方公尺,約等於一千坪
以農地種稻來說,三分地是非常小的面積,但也差不多是一個人彎腰插秧收割的極限了
yagami7215 wrote:
所以問題是什麼? 令尊嘗試用最原始古老的方式(純靠人力耕作),然後要跟現代用機具大量耕作的產量來比拼,當然落的收入超低的下場,想想前面饅頭的例子。
那要怎樣才會賺錢?
1. 弄個幾甲地,弄幾台機具,全面機械化。等於投入大量資本,進入現代化製程。
2. 差別化產品,手工饅頭不會跟機器饅頭一樣價格,但前提是手工饅頭要跟機器做的有所差別,消費者才願意花更多錢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