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隨風去 wrote:
我相信你比我更了解台...(恕刪)
關於創意
我不認為我能像名嘴那樣解釋或者說出一個他們沒說清楚的觀點。但我有一個認知是這樣的,我觀察過很多在大陸的生意,讓我們先撇開規模大到可以讓幾億人注意到的軟體或者互聯網,現在在大陸的消費能力很高,高到很多生意都很容易做起,就算是養蟑螂、養兔子都能做到買豪宅,那是市場規模導致。而市場規模永遠都在篩選創意,也就是說一個創意要能走到回收期需要有能支持生計的收益,這又得說前面我提到那個人口概念,就互聯網來講,假設我找到了一個能獲利的缺口,直到準備好要啟動之前,我的成本都跟市場規模無關,但是起步後的市場規模卻要來決定我的收益和決定我有沒有能力活下去,若100人的市場可以讓我的創業剛好吃飽,同階段的技術丟在1000人的市場我就能有超高收益,所以市場人口真的沒有影響嗎?台灣人就是從小到大被這樣商業環境訓練的,難道台灣人在生意頭腦上會很差嗎?
2002年我到墨爾本唸書,當時我才20出頭,從落地到辦好手機門號的短短三天,我發現墨爾本處處是生意機會。跟台灣不一樣的是台灣的商業環境很飽和,這個生長環境造就了台灣人比較敏感的商業嗅覺。時至今日的墨爾本跟2002年已經完全不一樣,那些我以前看到的機會都被慢慢填滿了。
沒錯台灣人也是能到一樣是華文的大陸創業,只是你可能不知道目前都不是那麼自由,反而小規模的創業者往歐美會比較簡單。而另一方面大規模的上市公司也是有不少在大陸有設廠,做透歐美市場卻不願碰大陸市場的公司,這些都是有原因的。
經濟問題
在前面幾篇回覆我提到經濟問題,大陸目前的狀況跟30年前的台灣很像,當時的台灣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台灣錢淹腳目』意思是說台灣的錢多到淹過腳了。現階段中國的貿易盈餘是全世界第一名,而你正是處在這樣一個優越的市場環境來看正在困難中的台灣。不是台灣人沒有行動,而是每一個行動都得在比較困難的環境下起步,這影響了參與的人的興趣,別說各種起步的難,過程中放棄的各種原因也不一定跟創意好壞有關。所以沒有看到行動,不是這樣簡單理解的,又何況人口不過2300萬,怎麼行動也不會有像大陸一樣多的成功案例。
回頭再說行銷
我之所以強調往歐美行銷是因為台灣在互聯網的經營方法跟世界的習慣比較像,中國的互聯網行銷方式是特立獨行於全世界的,其中還有很多不自由的因素在干擾,比較起對於網上所能銷售的商品不論是有形或無形,台灣往英語市場發展都比較簡單,消費觀點也優於大陸(科技界有形商品從台灣要做去大陸市場的機會很少,無形商品在大陸市場的消費觀念很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