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覺得軟體重要的人請看過來!!

一切隨風去 wrote:
我相信你比我更了解台...(恕刪)


關於創意
我不認為我能像名嘴那樣解釋或者說出一個他們沒說清楚的觀點。但我有一個認知是這樣的,我觀察過很多在大陸的生意,讓我們先撇開規模大到可以讓幾億人注意到的軟體或者互聯網,現在在大陸的消費能力很高,高到很多生意都很容易做起,就算是養蟑螂、養兔子都能做到買豪宅,那是市場規模導致。而市場規模永遠都在篩選創意,也就是說一個創意要能走到回收期需要有能支持生計的收益,這又得說前面我提到那個人口概念,就互聯網來講,假設我找到了一個能獲利的缺口,直到準備好要啟動之前,我的成本都跟市場規模無關,但是起步後的市場規模卻要來決定我的收益和決定我有沒有能力活下去,若100人的市場可以讓我的創業剛好吃飽,同階段的技術丟在1000人的市場我就能有超高收益,所以市場人口真的沒有影響嗎?台灣人就是從小到大被這樣商業環境訓練的,難道台灣人在生意頭腦上會很差嗎?

2002年我到墨爾本唸書,當時我才20出頭,從落地到辦好手機門號的短短三天,我發現墨爾本處處是生意機會。跟台灣不一樣的是台灣的商業環境很飽和,這個生長環境造就了台灣人比較敏感的商業嗅覺。時至今日的墨爾本跟2002年已經完全不一樣,那些我以前看到的機會都被慢慢填滿了。

沒錯台灣人也是能到一樣是華文的大陸創業,只是你可能不知道目前都不是那麼自由,反而小規模的創業者往歐美會比較簡單。而另一方面大規模的上市公司也是有不少在大陸有設廠,做透歐美市場卻不願碰大陸市場的公司,這些都是有原因的。

經濟問題
在前面幾篇回覆我提到經濟問題,大陸目前的狀況跟30年前的台灣很像,當時的台灣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台灣錢淹腳目』意思是說台灣的錢多到淹過腳了。現階段中國的貿易盈餘是全世界第一名,而你正是處在這樣一個優越的市場環境來看正在困難中的台灣。不是台灣人沒有行動,而是每一個行動都得在比較困難的環境下起步,這影響了參與的人的興趣,別說各種起步的難,過程中放棄的各種原因也不一定跟創意好壞有關。所以沒有看到行動,不是這樣簡單理解的,又何況人口不過2300萬,怎麼行動也不會有像大陸一樣多的成功案例。

回頭再說行銷
我之所以強調往歐美行銷是因為台灣在互聯網的經營方法跟世界的習慣比較像,中國的互聯網行銷方式是特立獨行於全世界的,其中還有很多不自由的因素在干擾,比較起對於網上所能銷售的商品不論是有形或無形,台灣往英語市場發展都比較簡單,消費觀點也優於大陸(科技界有形商品從台灣要做去大陸市場的機會很少,無形商品在大陸市場的消費觀念很差)。
以我個人淺薄的經驗來說,系統"只要架構能 scale",是把問題簡單化了。Scalebility基本上就是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有多少研發投入在這個問題上,這個"只要"其實是不容易的。當資料量超大時,不止是要能找的到,還要夠快才有實用價值,更別說資料還要分析重組才有價值。軟體都可以模擬沒錯,但是要模擬海量資料,巨量的同時連現存取,這個模擬本身也是一項學問。模擬不是把資料塞進來而已,還要模擬網路延遲、斷線、不穩定的連線、片斷資料處理、容錯等等,這些其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單一子系統模擬測試跟整個系統測試又完全不同。

外國企業在這方面已經投入無數的人力經費研究了,台灣要再追也為時已晚。但也不能不追,畢竟這是未來的趨勢。先買別人的系統來用也很好,但是大陸人懂得用別人的系統只是一時,終究要研發自己的東西,所以一邊賺錢一邊買技術或研發。台灣企業賺了錢有多少再投入研發?花多少錢去養成或延攬專業人才?花錢多少錢去做客戶分析、市場分析、產業趨勢分析?投入多少在未來趨勢的分析預測?

以mobile平台來說,當大家在笑Samsung自家OS爛的時候,我是汗顏的。Samsung懂得掌握OS的人能掌握未來,所以要研發,才不會受制於人,台灣哪家手機大廠有這樣的思維?掌握平台就掌握通路,建起了通路錢就滾滾而來,Apple已經示範過了,有多少人真的懂?只做手機加自家軟體,黑莓也已經示範過了,又有多少人真的懂?Samsung也許力有未逮,但是他是懂這個道理的。台灣很多企業看得很表面,對於需要時間金錢耕耘的東西也沒興趣,簡單來說就是短視近利。

錢確實是個問題。我可以在車庫中做出一件東西,但是如何把它做大做多做好,這就需要資金了。Apple草創時就大賣了嗎?其實Mac一直只是賣的ok而已,真正讓Apple變大的是iTune和mobile devices。這除了他們之前的默默耕餘之外,也需要很大的資金才能辦到呀!Facebook在宿舍中寫出來時就這麼轟動嗎?也是一步一步來的,但是後端的設備軟體都是很花錢的,沒錢怎麼能辦到?用戶量一直擴增,收入卻很少,怎麼辦?如果沒有風險投資公司的資金,也不會有現在的Facebook。好的點子需要資金來實現,不然就永遠只是車庫裡的一個小點子罷了。至於什麼是好點子?沒人能說的準。最好的方法就是亂槍打鳥,總是會打出一個Angry Bird 或 Candy Crush。風險投資就是這麼一回事,投10家有兩家成功就翻好幾倍了。而台灣有多少大公司願意做這種投資?

台灣企業如不扭轉對人力資源和技術研發的看法,一昧只想用廉價勞工,免費技術,想要快速的製造銷售產品,終究只能待在低毛利的市場。當然代工本身也有很多高深技術在裡面,但是與其把錢花在那邊,不如去研發真正的產品技術,讓別人替你生產,again,這點Apple也已經示範了很多年了。

Mainline Pocket wrote:
你如果了解Hadoo...(恕刪)


是你拿對Hadoop社區的貢獻來說事的,這本來就沒什麼參考價值,我上面也說清楚了,對Hadoop我還是有一定了解的,因為我們公司正在考慮採用Hadoop這樣的方式,目前的處理已經遇到瓶頸了。

大陸的人才比例應該是比台灣低的,這個應該沒什麼爭議,這跟社會的發達程度密切相關,台灣的平均收入、平均受教育水平都是比大陸高的。軟體互聯網行業畢業生去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薪水都是17K RMB起跳上不封頂,微軟亞洲研究院四五年前就這薪資了,看著也不錯是吧,但是想進去要競爭過非常多的人才行,有高薪、有激烈競爭、有好的回報,這是比較積極的一方面。山寨過多,尤其是騰訊,這是很不好的一方面。


回報率這個確實高,這也是吸引那些國際投行的原因,各大知名上市公司都有很大一部分股權在這些投行手中,這也是大陸軟體\互聯網 行業高速發展的原因之一。




tian wrote:
關於創意我不認為我能...(恕刪)



30年前的台灣跟現在的大陸確實很像,台灣確實領先一步,大陸似乎是在走台灣走過的路,但是你再看看就會發現那隻是貌似。台灣產業最大的失敗是沒有產業的升級,困在了代工的死衚衕中,而大部分的人才又都集中到了電子業,重硬輕軟。前面你舉的Acer、Asus的例子更是典型的代表,你是用傳統產業的思維和眼光來看軟體互聯網這個行業。
一切隨風去 wrote:
30年前的台灣跟現在...(恕刪)


這就錯囉,我從業快20年從未在傳統產業待過,也未曾任職過代工或者生產體系的公司,那些都是我的上游或者下游廠,我的工作一直都是賣知識和經驗的軟技術。前面的回答舉的例子全都是因為跟開發有關的台灣出發的例子,僅就針對跟您的話題而已。

台灣確實有很失敗的地方,不過我跟您的觀點不一樣。
TT2K wrote:
以我個人淺薄的經驗來說,系統"只要架構能 scale",是把問題簡單化了。Scalebility基本上就是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有多少研發投入在這個問題上,這個"只要"其實是不容易的。當資料量超大時,不止是要能找的到,還要夠快才有實用價值,更別說資料還要分析重組才有價值。軟體都可以模擬沒錯,但是要模擬海量資料,巨量的同時連現存取,這個模擬本身也是一項學問。模擬不是把資料塞進來而已,還要模擬網路延遲、斷線、不穩定的連線、片斷資料處理、容錯等等,這些其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單一子系統模擬測試跟整個系統測試又完全不同。...(恕刪)


我說的是測試可以模擬,不是模擬軟体本身. Scalability 是困難,但是只要一家解決這個困難,其它人套用與改進,相對來説就容易多了。我認爲這是這棟樓說的範圍。

TT2K wrote:
Apple草創時就大賣了嗎?其實Mac一直只是賣的ok而已...(恕刪)


你有考慮當年的 Apple II 及仿冒品對Apple衝擊嗎?


一切隨風去 wrote:
是你拿對Hadoop社區的貢獻來說事的,這本來就沒什麼參考價值,我上面也說清楚了,對Hadoop我還是有一定了解的,因為我們公司正在考慮採用Hadoop這樣的方式,目前的處理已經遇到瓶頸了。
...(恕刪)


你似乎不了解 Hadoop 是根據 Google 的技術而發展出來的。
tian wrote:
這就錯囉,我從業快2...(恕刪)


你再回頭看看我說的就知道了,我根本沒否定台灣的人才跟研發能力,只是說在軟體/互聯網行業缺人才。台灣有台灣的問題,大陸有大陸的問題,比如一窩蜂的,比如山寨等等。


Mainline Pocket wrote:
我說的是測試可以模擬,不是模擬軟體本身. Scalability 是困難,但是只要一家解決這個困難,其它人套用與改進,相對來說就容易多了。我認為這是這棟樓說的範圍。..(恕刪)


對於從業者來說,首先是成本和營收的考量,正好今天華為有一款手機首發,結果官網DOWN掉了,同時首發的大陸最大的B2C商城—京東商城購物車也刷不出來了。華為在上面提到的Hadoop社區貢獻榜中還是能看到名字的,但是網站伺服器還是一樣不堪,為什麼呢?成本的考量,為了滿足一時的需要大部分時間是閑置明顯是不合適的。所以呢,這個測試對實際運營有意義但沒想象的那麼大,會有很多因素決定,要不要投入資金,未來成長預期等等。


Mainline Pocket wrote:
你似乎不了解 Hadoop 是根據 Google 的技術而發展出來的。...(恕刪)


你沒看懂我的意思,也許是我沒表達清楚。你給的Hadoop的社區貢獻圖,這圖裡Google就很少,前面提到的AWS的提供者,也被稱作雲端技術的領先者Amazon連影都看不到(其實其它圖裡有),而貢獻最多的Yahoo現在又是什麼情況,他最優質的資產大概就是阿里巴巴的股票跟日本雅虎了吧。
也就是說這個Hadoop的社區貢獻圖並不能說明問題。

一切隨風去 wrote:
你沒看懂我的意思,也許是我沒表達清楚。你給的Hadoop的社區貢獻圖,這圖裡Google就很少,前面提到的AWS的提供者,也被稱作雲端技術的領先者Amazon連影都看不到(其實其它圖裡有),而貢獻最多的Yahoo現在又是什麼情況,他最優質的資產大概就是阿里巴巴的股票跟日本雅虎了吧。
也就是說這個Hadoop的社區貢獻圖並不能說明問題。
...(恕刪)


Hadoop 是Google 技術的山寨版,你還要跟 Google 比貢獻多少?這比較是最不恰當的。如果我按那圖的平均來算,你框的貢獻不到百分之一,以你們國家的規模,這證明的是什麽?

你用顧左右而言他的離題方式分散注意力。從臺灣被你說作不到,比到 Google。臺灣跟大陸比起來是個那麽丁點的地方,在你眼中又不行,你為何如此在乎?

試問,你提到的大陸海量交易在上綫之前,是請了幾千萬人同時在綫上不斷的測試後才正式使用的嗎?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我同意你們的方式臺灣是絕對做不到的。

Mainline Pocket wrote:
Hadoop 是Google 技術的山寨版,你還要跟 Google 比貢獻多少?這比較是最不恰當的。如果我按那圖的平均來算,你框的貢獻不到百分之一,以你們國家的規模,這證明的是什麼?

你用顧左右而言他的離題方式分散注意力。從台灣被你說作不到,比到 Google。台灣跟大陸比起來是個那麼丁點的地方,在你眼中又不行,你為何如此在乎?

試問,你提到的大陸海量交易在上線之前,是請了幾千萬人同時在線上不斷的測試后才正式使用的嗎?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我同意你們的方式台灣是絕對做不到的。..(恕刪)


首先是你自己拿Hadoop的貢獻說來說事的,我只是說你拿這個Hadoop說明不了什麼,也不恰當,不說Google你前面說的AWS的擁有者Amazon又有多少呢?
Hadoop也不是Google技術的山寨版,Google以搜索起家的,那麼其他搜索都是Google的山寨版?Google那麼多的產品有多少是別人做過的,有多少是用的公開的技術,這些算山寨嗎?

我又哪裡顧左右而言他了呢?Hadoop也不是我提出來的,我說Google也只是為了說明你的舉例不恰當,我說了好幾遍為什麼你視而不見呢?我又在乎什麼了呢?

又如何的引申到了幾千萬人的測試?我明明沒說測試,測試當然是可以模擬的,也會跟實際運行情況有些差別。我明明說的是實際要考慮很多,運營成本等很多方面,跟測試一點關係沒有好不好。

MahaHino wrote:
小弟出社會快16年了,看到台灣人有個奇怪的現象。
一方面認為軟體不重要賺不了錢,一方面又不敢放棄軟體研發拿著大把鈔票購買國外軟體和服務、付上架費用和金鑰費用的矛盾。真


樓主出社會16年, 但一定和軟體資訊業無關, 才會發表讓產業內的人發笑的這種文章
  • 1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