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93232 wrote:
小老弟,我跟你說在台灣就算你會很多,你也是工具人,不要說其他的,我的客戶有日本、韓國、香港、大陸、美國的工程師,其實它們技能上都不比我們強,所以要找我們設計,但是他們的國家有好的投資環境,所以創建品牌,國人也支持,所以它們的薪水以同工作性質來說,是我們的2~4倍,所以這不是能力問題,而是產業跟環境問題。
低薪的問題很複雜,很難用單一原因來解釋,您提到的品牌問題,確實是一個重要環節。
施振榮的微笑曲線早就講得很明白了,創新跟研發(表現在專利上)以及品牌才是高利潤的所在,中間的代工組裝利潤真的很微薄。
不幸的是,台灣的強項卻是在代工這一塊,代工的利潤跟品牌擁有者根本不能比。舉例來說,鴻海算是代工界的旗艦企業,這點沒人會質疑,鴻海因為幫蘋果代工,也帶來豐富的營收,可是這些營收所創造的利潤,跟品牌擁有者蘋果來比,根本就是渣渣。這點並非誇大其詞,有興趣的人可以看一下相關報導
台廠代工iPhone6 一支僅賺135元
如果把台灣當成一間超大公司,台灣內部的的各個公司就當成小部門,這樣就會發現「台灣」這間公司的許多「部門」,都是利潤很低的,在這種情況下,大部分的部門一定會想辦法把成本盡量壓低,其中當然包括了員工薪資。
為什麼有些人很在乎是否有台灣品牌,這不是民族自豪感的問題,而是品牌代表了實實在在的「利潤」呀。蘋果手機一隻賣近3萬元台幣,實際生產蘋果手機的代工廠,一隻卻只拿不到2000台幣的收入,其中扣掉成本只有135元是利潤。站在蘋果的角度,一隻手機賣近3萬台幣,只要付2000元給代工廠,這不是太棒了嗎?但這就是代工的行情價,鴻海也莫可奈何。因此賣iPhone的公司市值能達到21兆台幣(7000億美元),而做iPhone的鴻海卻只有2兆台幣,中間的利潤簡直天差地別。
當台灣的主要產業都位在微笑曲線裡面最「笑不出來」的區段時,要想台灣薪資大幅提昇,真的不太可能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