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沒人發現最後要舉台灣人成功的案例,跟軟體完全無關?
tian wrote:
那也不要緊,台灣的案...(恕刪)
Acer和Asus勉強算是成功(不去計較那可憐的毛利率),但他們是軟體公司嗎?nVidia除了創辦人之一的血統是台灣人以外,哪裡跟台灣有關了?ViewSonic並非台灣公司,也非軟體公司,連硬體也沒有掌握多少能影響市場的關鍵技術耶。
我唯一能想到在國際上稍有知名的台灣軟體公司只有趨勢科技,但老實說,一來他總部在東京,能否算台灣公司也是個問題;二來你知我知大家知,它也非頂尖,不然你我今天用的就不是卡巴斯基而是PC-cillin了。
Mainline Pocket wrote:
為什麼臺灣不能做到?...(恕刪)
那為何台灣能做到?阿里巴巴在雙11時面臨的是一秒內就可以有數億人連入的考驗,即便放眼世界都是極為罕見的考驗,那台灣什麼時候會遇到這樣的考驗?阿里巴巴在去IOE化之前用的的確是外國人的技術,但人家花了大量經費自己研發技術和承受巨大風險後,現在使用的分散式技術是他們自己完全掌控的,連資料庫也是從買Oracle→MySQL到現在自己研發OceanBase資料庫,一家電子商務的公司能掌握這麼多關鍵技術,國外也只有Amazon一家。相比之下,台灣有哪一家公司對於關鍵技術的掌握有人家的一半深?一開始同樣都是用外國人的技術,但人家現在已經完全掌握關鍵技術了,台灣還是跟剛開始一樣只會向國外買。
簡單來說,當周邊國家都在追求掌握技術的情況下,台灣憑什麼贏人家?要去大陸還是歐美市場根本就不影響台灣輸人家的事實。你去歐美,硬體你贏的過Apple嗎?軟體你贏的過微軟和Google嗎(兩家研發支出在全球都是數一數二的)?現在去大陸也晚了,在沒有掌握技術,只有costdown經驗比人家豐富的情況下,硬體你贏的過大陸本土企業?更別說中國政府出於戰略考量還投入了大量資金協助大陸企業自主研發技術與收購國外技術,台灣愈輸愈多只是意料中事。好比手機,現在大陸廠牌的手機中華酷聯、OPPO和小米等出的手機比起hTC、華碩只有過之而無不及。當然台灣人會因為hTC和ASUS是自己認識的廠牌而特別厚愛,但到了大陸,大陸人可不會管你什麼hTC還什麼,要嘛就是真正的國際企業APPLE,SAMSUNG,要嘛就是本土廠牌,以為台灣品牌到大陸去還可以招搖撞騙就錯了。比軟體,你贏的過阿里巴巴和百度等巨頭嗎?在大陸會遇到的問題根本就不是你在台灣會遇到的,沒遇到也沒研發當然導致沒有技術,當然也只能輸而已。
nims wrote:
那為何台灣能做到?阿里巴巴在雙11時面臨的是一秒內就可以有數億人連入的考驗,即便放眼世界都是極為罕見的考驗,那台灣什麼時候會遇到這樣的考驗?...(恕刪)
軟體是可以模擬測試的。你說的這些只是說臺灣沒有機會,但是不能說臺灣做不到。現在什麽時代了,只要有錢,上 AWS 租上萬台主機也不是問題。作海量的東西,只要你的架構能 scale, 10 台,與1000台的基本道理是一樣的。臺灣市場小,用10台。大陸市場大,用1000台。反過來說,你認爲阿里巴巴的東西在臺灣不適用嗎?
nims wrote:
阿里巴巴在去IOE化之前用的的確是外國人的技術,但人家花了大量經費自己研發技術和承受巨大風險後,現在使用的分散式技術是他們自己完全掌控的,連資料庫也是從買Oracle→MySQL到現在自己研發OceanBase資料庫,一家電子商務的公司能掌握這麼多關鍵技術,國外也只有Amazon一家。相比之下,台灣有哪一家公司對於關鍵技術的掌握有人家的一半深?一開始同樣都是用外國人的技術,但人家現在已經完全掌握關鍵技術了,台灣還是跟剛開始一樣只會向國外買。...(恕刪)
阿里巴巴人事總監及幾位高階人士,2,3個月前還到矽谷招人。與臺灣不同在哪?臺灣規模小,是好幾家合在一起招,大陸來的規模大,一家公司獨立招。技術是在人,需要掌握的是人。我的意思是目前是不能光看表面就下結論的。你認爲大陸的車廠進步很快是全部都是自己開發出來的嗎?你知道大陸買設備有時還不買中文版,原因是用設備的人是外國人。
tian wrote:
有一點東西我認為我是比你了解的,就是台灣的創業環境。我在2004年第一次嘗試創業並且成功,當時台灣本土還沒有天使或風險投資,因為台灣的投資人都去大陸了,不過這個公司的生意路線在最近兩年開始惡化就不值得說了。
再來說說台灣的軟體業到底有沒有成就,我認為這一點不能單從"軟體"看,屏除生產和代工這種需要工廠需要大量作業員成本的事,我認為我們的討論主題應該從"開發"看。台灣的開發能力並不輸給多數的國家,全球第四大開發公司偉創在台灣,nVidia是台灣人創立,還有許多你應該也很熟習的關於開發的大牌子都是台灣人在操盤。所以台灣人的開發能力不好嗎?我想不是,只是我們的話提圍繞在"台灣"這個只有2300萬人的地區,而在這個地區要發展東西很難,也就不會有東西在台灣成功到可以說有一億個支持者而從台灣響譽國際,你認為呢?倒是你忽略了那些從台灣開始卻享譽國際的牌子,畢竟真正他們走出來的時候是在海外,這跟他們是否從台灣出發或海外出髮根本沒有直接的關聯,再一次強調2300萬人的地方不會有一億個用戶,而這種案例成功有一億用戶而被認知為是成功的時候是在其他地方,而人們也會忘記他是台灣出發。
這是一個主題上的迷思。換句話說我們可以直接跳過以台灣為主題來討論台灣人的軟體或者開發能力是否不足或需要加油了。
人才台灣有,海量用戶時的技術總監台也從來都不是創業路上的問題,當一個創業的規模達到海量用戶時,絕對有本事拿出錢來請到可用的技術總監。一個會成功的創業點子也不一定是非常厲害的角色才能開始,只是他們手上握有的資源容易支持成功罷了,如果那是創業必備的一個元素,我看全世界也不需要天使或風險投資人了你說對否?
我相信你在創業這個圈子有一定的知識與經驗,不過很顯然只是在大陸。
但是在台灣出土的文章以及台灣的環境,我不認為你比我們了解台灣政府、人才、資金和創業環境,單就拿這個台灣的文章要台灣人去參考有失你個格局,而我還得強調,你推薦這文章中的東西跟我提過的東西沒有衝突,如果你還要以討論台灣的創業環境為主題,我建議你把連結內的東西看一看,裡面有些東西正在打槍你的觀點(例如台灣軟體缺人才、落伍了這件事)。...(恕刪)
我相信你比我更了解台灣的創業環境,對於台灣的情況我也只能從一些網站上得到一些資料,肯定是有偏頗的,關於人才可能是我沒說清楚。
我一直相信台灣有很多人才,但是不管是nVidia還是MTK還是TSMC亦或是其它的,這些企業都有很多人才,但是都跟軟體互聯網方面相距甚遠,並不是說台灣沒人才,研發能力不足,這是沒在這個領域而已。Intel跟Google都有很好的研發人才,但完全不同的2個企業。也許是我孤陋寡聞,我所知道的軟體互聯網方面比較出名的有一點台灣背景的只有李開復,你可以看看李開復怎麼說的。
那個人的文章我大部分都看了,顯然他是個不了解軟體行業的人,他跟很多台灣名嘴一樣愛說一句話「台灣有創意」,請問創意在哪?做出了什麼?不管你有什麼想法,最終都是要落實到行動中的。
也許說到現在你依然認為台灣有很多的軟體人才,事實是不管是相比大陸還是韓國,台灣在軟體\互聯網行業都處於落後位置,台灣的科技人才大部分都集中在了IC設計方面。
我想我的觀點表達清楚了,只是談了談個人看法。
一切隨風去 wrote:
那麼我們在來看一個Hadoop更詳細的統計,華為的排名還在Google之前...(恕刪)
你如果了解Hadoop是怎麽來的,你就知道你這比較是完全沒意義的。這就是我說的表面上看到的。
華為是我知道唯一一家在美國有設幾個R&D 中心的大陸公司。這又能證明什麽?大陸好,不見得就代表臺灣不好,不是嗎?
有關人才,我們不要自己安慰自己。大陸人是中國人,臺灣人也是中國人。臺灣有人才,但是還沒有人能提出客觀的證明臺灣人才比例上“比較”多。也沒人能夠證明,大陸人才比例上“比較”多。
我所知道的事實是,我認識的大陸人在Google,Facebook,Yahoo..工作的人比臺灣來的多許多。聽説在大陸清華大學畢業的不多見,但是我認識常見的有好幾個,我本來還以爲很普遍。這是大陸的優勢。
還有就是大陸成功的報酬率大。以比例來説,它砸個一億下去,也許是相當臺灣的1百或1千萬,加上國家的支持,所以它能與歐美競爭。如果2個人才相同,一個錢給的動機大許多。你認爲誰佔上風?我同意前面所說市場要往外看。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