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

「分紅費用化」 導致 科技業落寞 ?

coolansean wrote:
分紅費用化 = 員工領的少 (台灣的現況)

人為財死。當一個代工大廠,想轉型成品牌廠,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與時間。大老闆能拿什麼東西,吸引基層研發人員爆肝加班、燒腦袋??

這才是問題的癥結點.....(恕刪)



看績效給員工20~100個月年終獎金,公司賺錢沒給股票也可以改給高額年終獎金替代.......怎麼沒人做呢

riklin wrote:
看績效給員工20~1...(恕刪)


你是在說台灣科技公司??

可以舉例哪家嗎??

我馬上去應徵..
riklin wrote:
看績效給員工20~1...(恕刪)
別傻了

以均薪5萬,200人規模,20個月

5萬*20*200=20000萬=2億

光績效就發2億?

差不多一半資本額都發光了,能活的下去
Mainline Pocket wrote:
拿人的手軟,不要去拿別人的錢就不用接受別人的要求



您在開玩笑嗎?

不拿人錢, 那有好idea的窮人怎麼實現他的想法? 窮人怎麼翻身?

您買房有貸款嗎? 如果沒有的話恭喜您!

如果有的話, 您利率讓金主瞞天開價嗎?
基本上,光看財報損益就買賣股票根本就是錯的,最常見的就是處份土地,當年度eps增加1、2元的這種例子,幾乎每年都有,但你必需把這些業外損益先剔除,才能看出這間公司的經營實力。
同樣的,如果兩間公司市場競爭力相仿,一間有員工分紅配股,一間沒有,你一定認為有員工分紅的能留住人才,值得投資對吧,但是,很抱歉,你光看財報數字,沒有分紅配股的公司,少了這個"費用",損益是比較好的,你反而認為這間比較有競爭力,你一般散戶想從財報去看出真正的營運結果,反而又要回頭把這個"費用"剔除還原才行

對真正在研究財報的投資人,分紅費用化並不能更有效的反應"公司的經營能力",反而是複雜了。
財報的收入、費用事實上都有一個定義,只有這個"費用",是少見的站在投資人的立場,而且還是根本不知道會不會買進成為股東的"潛在股東"而定義,說穿了就是討好眾多小散戶。
kegabu wrote:
別傻了

以均薪5萬,200人規模,20個月

5萬*20*200=20000萬=2億

光績效就發2億?

差不多一半資本額都發光了,能活的下去...(恕刪)


員工爆肝幫公司賺30億發2億......可以啦

riklin wrote:
員工爆肝幫公司賺30億發2億......
如果股本4億,能幫公司賺30億

那這公司根本太強了,的確可以活的很好

可惜的是,很多公司為不虧錢奮鬥,為3%或5%利潤在奮鬥
台灣人窮怕了,一代代觀念的傳承,以賺錢為人生宗旨,以佔便宜才不會吃虧的心態一直深植每個人心中。現在沒有了分紅,大家才會說:沒有錢,那要回歸正常生活。但我也遇過很多人,在公司還有加班費的時候,即便沒事也要留在公司白領加班費。有的在外租屋者,連紙筆,甚至飲用水都從公司帶回家;也有影印私人文件,寄送私人包裹等...也許有人會說,那是因為老闆摳,所以用這些凹一點回來,但心態就已經有問題。

台灣人窮怕了,所以一有可以賺錢的機會,就拚了命的貪。從上到下都一樣。連前總統到各狗官立委,以至於最近的軍中事件。

台灣人窮怕了!!
Arch.Gabriel wrote:
基本上,光看財報損益...(恕刪)


說得真好,
當初弄這一條費用化,
可能是希望員工少分點,股東多分一些,
再不濟,老闆自己拿錢出來分,不要中飽私囊。
也許財務上似乎變得透明了,
卻也讓公司用股票留人的手段失效,產業競爭力反倒下降。
本來是老闆吃肉、員工吃菜、股東喝湯,
這麼一搞,目前看來老闆整碗端走,股東並沒討到太多便宜,
員工要嘛準時下班、重拾家庭生活,
或者被凹免錢的,但景氣不好怕被裁員,只好忍氣吞聲。

股票市場本來就是各憑本事尋找投資標的,
也才造就所謂本益比的差異,
高本益比就是高風險,這也是不變的道理。
爛公司就算印再多股票也換不到錢,
分紅費用化帶來的副作用倒是當初始料未及的。
歡迎光臨https://500px.com/ddcat
kegabu wrote:
如果股本4億,能幫公司賺30億

那這公司根本太強了,的確可以活的很好

可惜的是,很多公司為不虧錢奮鬥,為3%或5%利潤在奮鬥...(恕刪)



可是只有3%或5%利潤的公司應該也沒機會印股票給員工當紅利吧,股東會可能連股利都發不出來了

難怪在科學園區附近賣雞排的人會越來越多!!
  • 1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