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派 wrote:
建議你去看醫生啦!...(恕刪)
呵呵~~
你自己需要的事情,不用把別人想成跟你一樣
說個笑話:
神經病院有一位老太太,每天都穿著黑色的衣服.拿著黑色的雨傘,蹲在神經病院門口,醫生就想:要醫治她.一定要從瞭解她開始,於是那位醫生也穿黑色的衣服.拿著黑色的雨傘,和她一起蹲在那邊。兩人不言不語的蹲了一個月。那位老太太終於開口和醫生說話了:請問一下,你也是香菇嗎?
Hi派 wrote:
你都說公私部門不同費率,也沒有一樣喔。
形式上平等還是實質上平等?
Hi派 wrote:
所以一樣又是不一樣?
if when do while ?
蝦米爸爸 wrote:
但是我同意比照新加坡的做法
http://www.sitca.org.tw/PENSION/Attachment/新加坡退休金制度簡介.pdf
新加坡總提撥率甚至高達33% (雇主13%、員工20%)
但這個數字代表每個人將來領回來的退休金足夠就是自己提撥的
而不是靠納稅人(也等於下一代)來供養退休人員
當然他們也有個人帳戶來記錄這些提撥的金額明細
不管是雇主的13%、員工的20%,都是我贊同的數字
不要把負擔轉嫁給納稅人(和下一代)才是合理的做法
有人說新加坡公部門和私部門的提撥率有差異
OK,適當(合理)的差異我是認同的
Hi派 wrote:
有差異就不一樣啊?
你的十隻手指都一樣?
把公務人員有尊嚴、肯為國貢獻,與優厚的退休條件畫上等號,省省吧。就拿副理事長所舉新加坡為例,一般來講,新加坡公務員的待遇與民間相當,也「沒有」因為身分特殊而享有特別的退休待遇,他們不論哪一個行業,皆一視同仁,全部使用公積金;退休金一概來自員工每月薪資被政府強制扣繳一部分而存下的「公積金」。至於替代率,兩年前商業周刊「戳破神話!一個台灣人在新加坡當公務員的告白」撰文者梁展嘉指出,新加坡絕大多數人退休金的所得替代率就是接近三成,包括公務員。
蝦米爸爸 wrote:
行啊就比照新加坡那...(恕刪)
肆、心得與建議
一、反映經濟成長的彈性工資制度
(一)提高變動薪占年薪之比率
(二)待遇與經濟指標連結之可行性
二、有效的考核制度使固定薪仍具激勵效果
在固定薪部分,新加坡對於同一類別職務,根據不同的學經歷等條件,訂有薪金區間,換言之,做類似的職務,並不必然領到相同的薪金,不同的學經歷做相同的職務,所產生的貢獻度,不一定相同,至於實際表現,則有賴公平的考核制度(考核等第人數呈現常態分布),反映於次年度晉級結果的薪金。
三、確實將民間薪資調查應用於公務人員待遇調整
新加坡公共服務署每年進行公私部門薪資比較,向私人顧問管理公司購買薪資市場相關分析資料,將公部門與私部門相當職務之薪資水準比較後,必要時,做出適當的調整,包括通案或個案的調整,此舉讓新加坡公務員薪酬與市場連結,雖不必然一定要與市場具有一樣高的薪資水準,但一方面讓公務員瞭解其待遇與私部門的差距在哪,另一方面也讓公務員信賴,政府對於如此的差距是有一定的機制來調整處理、維護他們基本的權益。
(一)建立民間薪資調查機制
(二)民間薪資調查結果納為軍公教員工待遇調整機制
四、新加坡退休制度建構了全面性的經濟安全保障
(一)具有強制儲蓄、共同保障、自給自足之特性
(二)採確定提撥制,避免基金破產可能
(三)提供多功能基金帳戶
(四)自主投資,滿足不同退休需求
(五)檢討退撫基金組織及經營管理策略,提昇退撫基金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