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人民對低薪有責任嗎?

kbo123 wrote:
學生去企業能幹嘛? ...(恕刪)
如果企業叫實習生去做一些作業員或包裝員、服務生,訓練半天就可以上手的工作,那不給薪水就不應該。很多服務餐飲業學不到東西還要利用這種畸形教育制度找免費勞工。心態可議。

Takashina Toya wrote:
這讓我想到之前看過的一本書「有錢人想得和你不一樣」

我買到現在還沒翻開, 看來是時候看一下了

sugerbaby0621 wrote:
人民有責任!!

我們不該再選政治系 and 法律系的人當總統
以及民意代表!!

做事完全沒有邏輯
沒有是非
只有鬥爭!!

科學家插手教育有比較好嗎? 醫生當市長有比較好嗎?

tom7629 wrote:
人民對低薪有責任嗎...(恕刪)



都是政府的因素最大,

就像房價為何高?

因為央行黑手在搞鬼,

台灣物價從油、電漲,接著最近牛奶漲,再接著平常不太吃的肉圓也開漲,

但央行仍舊利率維持不動,

更重要的是新台幣兌美元一定會貶破30,這代表台灣人的痛苦指數繼續加乘中。
tom7629 wrote:
人民對低薪有責任嗎?...(恕刪)


當然有責任阿

反正這個國家就是把責任往外推比較容易
習慣了

但每次一舉例新加坡
他們又靜默了 不懂

stanphill wrote:
都是政府的因素最大...(恕刪)


不是有人說,要以台幣升值取代升息 ~
邏輯對了,方向就不會錯到哪裡去 ~
主因是政府(不論藍綠執政)要低的失業率
相比高所得高失業率
低的失業率有助於社會安定(另一方面要壓低利率)
於是透過各種方法削弱勞方對於資方的議價能力
但壓低會導致人才出走, 長期不利於國家競爭力
結果不但沒有有效降低失業率(長期高於經濟不振的日本)
連產業競爭力也賠上了
man91517 wrote:
我先說結論,有一定責任,30%吧!!
人民低薪其實跟大學普及化有很大很大的關係,香港700萬人只有8所大學,4所在百大,我記得好像6所超越台大,所以香港大學畢業生起薪比台灣高這是非常非常正常的!如果今天台灣只有24所大學,技職體系一樣發展完善,我相信台灣不會出現投機當道的市況,但很不幸的...現在就是。


附議
個人也認為這才是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
也就是"教改"
改了十幾年到現在
就是品嘗成果的時候了
什麼政黨惡鬥,鎖國,外勞,年輕人自己不努力等這些都是排在後面的

以前曾看到有網友說過
台灣的大學生唯一素質從過去到現在沒有改變的
大概只有台大醫科了
薪資報酬基本上就是隨著供需法則在變動的
在一個市場上
有高端工作,有中高端工作,有中階,有低階以此類推
這些工作比例在產業變動幅度不大的情況下也不會變動太大
但台灣的人力供給鏈因為教改開始失衡
廣開大學將技職教育隨便改制成大學的結果
人力市場上大學生儼然成了最龐大的一群
那麼以前人力市場上是什麼樣子呢?
以本人大學聯考那年為例,大學錄取人數算整數60000人好了
然我出生那年的新生兒約41萬
簡單的說,這41萬的新生兒過了18年後只有不到15%的人能夠進大學殿堂
當然能畢業的又更少了
其中又有更少的人選擇讀碩博士
也就是說
在學歷上的人力供給曲線和人力市場上工作階層的比例曲線是差不多的
什麼階層的工作用什麼學歷的人力用什麼等級的薪水
教改後大學錄取率近百的現在
這狀況已經被打破了
市場上的大學生人力不再只有15%以下或更少
而是可能90%甚至更高
一份工作能獲得多少薪水,最主要的是看工作的難易度,也就是工作階層
企業在評估新鮮人的薪水時
若新鮮人的能力達到此工作職務的門檻
就能拿到這職務基本的薪水
然後企業再根據新鮮人的等級(大學好壞,證照多寡)來決定起薪
每個企業尤其是大型企業都有一套自己的給薪標準就是這樣來的
然而人力市場供需失衡後
連帶企業對於評估薪水的標準也整個給打亂掉了
對於數量最多的中低階與低階工作
不再有數量原本應該最多的族群--高中職以及國中畢業的人力可以用
而中高階與高階的人力需要本來就不高
卻變成有9成的人力來競爭這些工作
然而競爭失敗的人就退而去做中低階的工作
對企業而言,你大學生來做我這中低階的工作,我也不會給你太多的薪水
因為這職務本來薪水就不高
這些低階工作先拉低了整體大學生的起薪, 這是其一

其二
一些技職體系改制的大學
擔心他們的畢業生出路的競爭力會輸給了原本傳統大學的學生
於是開始玩起考證照這個手段
在以前
證照這種東西除了是技職體系在考的以外
另一方面是給非本科系或沒經驗的人考用來證明自己的能力用的
在今日
很多技職體系大學要求本科的學生考證照不說
這些學生帶著證照出來與傳統大學畢業生競爭
搞到傳統大學畢業生也得去考證照
結果人力市場開始慢慢就變成證照掛帥的一個詭異現象
對企業而言
學校本科畢業不再象徵學生有本科的能力
而要考到證照才算證明學生有其能力
廢話,因為學生都是混畢業的嘛
學生能混畢業追根究底就是台灣的高等教育沒有做好他們的應該有的工作
進而任何科系學生都至少在考他們本科的證照
當企業開始依證照核薪,就不再依學歷核薪,學歷價值於是開始貶值
也就出現在人力市場上供給最大的族群上--大學畢業生
舉個例
曾看過一個PTT的案子,我不知是真是假
一個國立科大碩士念食品的女生,考了一堆相關證照加上食品技師(這是高考等級)
起薪核薪仍無法破35K.為何?
當然選擇的企業也有問題
但若人力市場上供需平衡,企業會不願提高香蕉的根數嗎?
當證照大家都在考,競爭力還能上升?

綜合上述原因
什麼政黨惡鬥,鎖國,外勞,年輕人自己不努力等這些都只始後來的火上加油
當然最重要的是2008年的金融海嘯
當時大學畢業生起薪仍還有26K
卻在媒體,當時的在野黨,以及有心人士的惡意操弄下
把政府補助企業4K的美意
操弄成了大學畢業生起薪只有22K
另外企業在低階工作上找不到人,只好要求政府開放外勞
然而政府有求必應卻不思如何改善這樣的狀況
我想是已經改善不了了

為何對岸的薪資成長迅速
而台灣卻不進反退
原本就是個該深思熟慮的問題
很久很久以前, 我忘記是哪個官員在非正式場合講過類似以下的話
"五萬元, 兩個人都領兩萬五, 好過一個人拿五萬另一個人沒錢拿"
大家仔細想想, 長期以來政府在產業所創造的就業機會, 不都是讓你 "有工作就好", 而不是 "好的工作"
當然我能理解不是人人有高薪可拿, 大部分的人先求有再求好
但事實上, 目前的狀況是, 求有, 但很難很難求好
因為在高房價下, 有房貸車貸你就需要不能間斷的工作, 軟肋就被雇主掐住
你為了生活不敢隨便換工作, 給你一個勉強能過生活的薪水, 從此對你要求付出200%

在無法輕易換工作下, 創業機率當然更低, 當然更難做創新, 就形成社會M型化與階級不流動
這一切都是環環相扣的
高房價怎麼來的??? 自己想囉~






低薪是一種選擇以及能力的呈現。

人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但是並不代表
工作可以給人滿意的收入,除非當事人擁有
優越的能力,可以兌換相對優沃的報酬。

或是可以選擇高薪,但是自己或是其他人
不願意接受的職位或是工作內容。

政府只是遊戲規則的制定者,自由經濟的
體職下,就會有勝者以及相對弱勢的族群。

教育的體制讓我們誤認為,成功就是考高分
,取得好的學位。

但是劇烈變化的世界,卻一直改寫成功的法則。

所以新世代的成功,應該是歸屬於能最早察覺
新趨勢,及早調整適的人。

虛耗時間去關心政治,對個人的幫助是很有限的。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