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當新聞寫著大立光 員工分紅平均90萬 只感覺台灣好可悲


panda0722 wrote:
以前是拿價值90萬元的10元面值股票,
也就是90張股票,
你自己算算市值多少吧。

分紅費用化後拿的錢比以前少,
誰要為了這點錢賣命,
吃藥都不夠,
很多公司就因為這樣越來越差了。

更糟糕的是

以前那樣領股票的時候、公司薪水都給超低
反正有股票、薪水就算了(勞保、勞退都縮水)

結果股票薪資化之後、薪水調幅只有10-20%、根本於事無補這才是最嚴重的
Ciris wrote:
我用一個簡化的比喻好了
一間雜貨店總共有10股, 一股面額10萬, 總資本100萬,員工4人.
今年賺了300萬, 平均每股可以分到30萬,所以每一股的現值是40萬.
如果依照之前的員工配股方式, 給員工配股,1人1股, 這時候員工領股後賣股求現, 總共賣了4股160萬.
此時雜貨店的資本還是100萬, 但盈餘300萬已經因為員工賣股拿走了160萬, 所以只剩下140萬, 除以14股, 所以每一股的現值只剩10萬. 這時會計計算還是以1股面額10萬去算費用, 雖然帳面上只有40萬的費用, 但實際上是300萬給14股分,所以1股現值應該是(300+100)/14=28.57萬.且拿到股票的員工還可以用1股10萬去報所得稅, 而不是以1股40萬去報稅,當然油洗洗.
之前電子業經理人與高階主管拿的股票最多, 所以只要美化EPS讓股價衝上去後, 配股換錢就可以拿股票換鈔票, 誰還要致力在本業?過去有多少科技公司就是這樣被掏空, 一堆股民股東被狠狠削了一筆還不知道為什麼.
而分紅費用化後, 老闆要發股票給員工, 就是一股用40萬買下, 然後發給員工, 這樣股東就不一定會同意這樣的配股方式; 而國外常用選擇權的方式是因為該員工的產值符合期待, 所以用時間和股票換取該員工長期續留公司的辦法.


根據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的2021年國際人才報告,台灣人才外流世界第一。其中專業人才外移佔外移人口61.1%

以前有專業人才流失問題?

有青年人貧窮問題?

那時台灣只有半夜兩三點死在公司電腦前跟太早退休的問題

會念書的專業人才集中科技業 科技業所需要的人材是全方面的

當時最大的意見就是 因為科技業給太多 要分散人才給傳產產業升集

結果多年過去 後果???

如果不會念書的在旁邊擺個宵夜攤做生意

開店服務電子業 賣飲料餐廳

賣車賣房當業務

賺的都不會比科技業還少

現在一富要死不活的樣子

會比較公平??



分紅費用化前, 員工超肥, 薪水超多, 直逼加州矽谷.
但股東可慘了, 錢都被稀釋掉.

分紅費用化後, 員工苦哈哈, 一批批被挖走, 前進外商, 前進陸商.
股東爽了, 錢一毛都沒被稀釋.

前者是爽員工, 苦股東; 後者是苦員工, 爽股東.
科技業員工都是台灣人居多, 科技業股東都是外資居多.

用膝蓋想, 就知道哪個方案比較好了.

只是科技業被其他產業眼紅, 大堆人才會支持分紅費用化.
寧可爽外資股東, 也不願讓特定產業員工領得遠高過其他產業.
hello
分紅費用化後, 還是有公司發股票給員工.
重點在公司肯不肯給, 賺得夠不夠多.
人才外流追根究柢還是公司肯給的比不上人家.
另外, 分紅費用化的課稅才是公平, 總不能拿10張威盛, 一張20萬的年代, 因此實際拿到的是200萬, 結果課稅是用面額10元的10萬總所得去算吧?
事出必有因, 當初用這個方式刮了那麼多錢, 這些錢不是憑空出現, 總得有人去收尾.
兩兆雙星?有多少錢沒有做研發讓公司更有競爭力而是發到自己的口袋去了.
房地產也是很大的問題, 當炒房和收租比經營企業好賺, 又有多少人會去辛苦創業呢?
Ciris wrote:
分紅費用化後, 還是有公司發股票給員工.
重點在公司肯不肯給, 賺得夠不夠多.
人才外流追根究柢還是公司肯給的比不上人家.
另外, 分紅費用化的課稅才是公平, 總不能拿10張威盛, 一張20萬的年代, 因此實際拿到的是200萬, 結果課稅是用面額10元的10萬總所得去算吧?
事出必有因, 當初用這個方式刮了那麼多錢, 這些錢不是憑空出現, 總得有人去收尾.
兩兆雙星?有多少錢沒有做研發讓公司更有競爭力而是發到自己的口袋去了.
房地產也是很大的問題, 當炒房和收租比經營企業好賺, 又有多少人會去辛苦創業呢?


沒有研發能力?

當時科技業有多少產品是世界第一 科技產品全球重鎮

台北電腦大展是世界三大科技展

沒研發能力.....

沒創業精神?

當時多少新創公司 在做軟體ic韌體硬體

育成中心根本塞到沒空間

擬舉一個例子是在費用化後突然有創業精神有上市櫃的公司

現在創業金神是賣咖啡 賣手工藝品

擬拿兩兆雙星當例子代表擬不懂當時時空背景

科技投資本來就不可能每一次都成功

投資十個產業只要成功一個就能養活一個產業鏈

即使是現在也會做一樣的決定

擬敢說現在要放棄半導體業嗎

十年後半導體失敗後是不是要嘲笑政府真笨要發展半導體

根本不了解當時時空背景

當時比兩兆雙星更可笑的是文化創意產業

我相信你連當時張俊雄院長有多少產業提出來 你應該都不知道

算事後諸葛論英雄


Lorenzt1982 wrote:
沒有研發能力?
當時...(恕刪)


沒人跟你說沒有研發能力吧?看清楚再回文.
一樣的那立光, 一樣的台積電, 一樣的聯電, 一樣的面板五虎, 曾經的兩兆雙星.
請仔細觀察上述是怎樣的發展和結果, 再告訴我們到底是誰在亂搞!
台積電、鴻海等公司目前還是有分紅配股,只是不像以前是人人有獎。

Ciris wrote:
沒人跟你說沒有研發能力吧?看清楚再回文.
一樣的那立光, 一樣的台積電, 一樣的聯電, 一樣的面板五虎, 曾經的兩兆雙星.
請仔細觀察上述是怎樣的發展和結果, 再告訴我們到底是誰在亂搞!
台積電、鴻海等公司目前還是有分紅配股,只是不像以前是人人有獎。


這些都是當時分紅配股政策壯大的產業

費用化就沒人亂搞?

後遺症更多而已

這政策這麼差

怎現在對岸再用?




Ciris wrote:
另外, 分紅費用化的課稅才是公平, 總不能拿10張威盛, 一張20萬的年代, 因此實際拿到的是200萬, 結果課稅是用面額10元的10萬總所得去算吧?

公平是一個假議題
只要有證所稅就可以課面額跟市價的差額
不公平是因為沒有證所稅的關係
但是聰明人都知道證所稅是碰不得的
連仔細去觀察產業內容都不肯,
就像標題的, 大立光員工平均分紅90萬, 全公司總共發了40幾億的分紅, 這樣還算不好嗎? 而這個前提, 是公司能持續賺錢。
只會買機台的電子製造業, 無法創造高毛利, 錢發到股價越來越低, 難道這樣你都看不出來?
我舉台積和大立光就是對照組, 為什麼在分紅費用化後, 當初有研發進步賺錢的越賺錢, 而假科技新貴就被打回原形, 如此而已.
至於要發多少員工分紅和多少配股, 股東會自然就會決定這個數目.
或更甚者, 去看看不上市的石化業賺的分紅的更多.



macacafly wrote:
只是科技業被其他產業眼紅, 大堆人才會支持分紅費用化.
寧可爽外資股東, 也不願讓特定產業員工領得遠高過其他產業.

+1
這才是實情
其實股東也沒爽到啊
一堆公司的股價都是腰斬再腰斬
哪有比較好?
  • 1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