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a0743 wrote:
會計人可以多往對岸去開拓視野?(真心發問,無惡意)
因為在網路上看到外派出去的會計人員,若日後想回台,除非只能接受非常低的薪資(相同職位,跟沒出過國的薪水差不多);以同樣薪水標準去找會計工作,但好像公司對於外派的經歷並不是很注重
前面的樓寫這莫清楚你還看不懂?
網路上看到外派出去的會計人員,,,blablabla,
你寫的網路資訊有幾分真實?你有考查過?升職賺大錢的人那有空跟你報告
傳統會計人的思維就是保守,被動,風險規避者,喜歡待在舒適圈,因為這是你受的職場訓練,也可能是你的個性
只是做帳切傳票怎麼換就是那個價,除非你在利基產業紅利十個月那是另外的故事
你要想怎麼用現有基礎提升附加價值才會有高價,附加價值可能是語言,經驗,特殊能力,每個人際遇不同想做的不一定有機會,你的底這只有你自己知道
在美國一般企業 普通美國CPA 要破十萬美金都很拚了 ====事務所經理級以上 當然是十萬美金起跳 但你能操幾年 美國大FIRM 不會比台灣爽到哪
美國CPA 的價值不在薪水 在於 工作穩定度 這個年代 已經很少有工作能讓你做一輩子 你沒看理財版一票人四十歲就喊財富自由 提早退休
年薪二十萬美金 如果只能領五年 哪有個屁用
台灣CPA 最多就是去香港新加坡 年薪兩百多萬台幣
真正有發展的 蹲在台灣上市企業 搞內線 炒股票 (老闆不加薪 哪就把它公司空到 變壁紙) 多數會計師對金融市場不在行 但見過的高手 會計底子都不錯
燃燒吧 wrote:
首先謝謝大大的分享對...(恕刪)
一轉眼又幾年過去了,偶然回來mobile01看到這篇自己回過的文章
希望各位會計人都還安好
現在回過頭來看當初回的文有點熱血,看起來有點誇大
但都是經驗談,但畢竟每個人遇到的環境不一樣,也可以說我朋友是遇到不錯的老闆,倖存者偏差
但我一直覺得會計不一定只能是會計,更是公司主要管理階層的幕僚
但都要看個人怎麼做
查理蒙格說的「第二層思考」其實在工作上也很適用
向上管理很重要
像是庫存要緊張的時候,可以統計未來幾個月應提列貨齡的金額提醒老闆們
像是應收帳齡開始緊張的時候,可以開始預估未來個月應提列呆帳金額讓老闆有個底,讓業務加強催款
像是在平常簽傳票的時候多想想那些費用可能是有問題的
像是在公司有新業務或是新作業的時候參與討論流程的制定與控管
這些都是增加自己存在感(也是減少自己未來工作量)的方式之一
共同勉勵,希望會計/審計人的價值能越來越被老闆看見
至於為什麼是「我朋友」… 就….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