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以解決

bobbycomboy wrote:
台灣的教育,培養出來的,很多是偷偷自己唸書、解題的台大生,不喜歡和人家分享知識。
這些人有的時候閉門造車,搞出一個solutions,你告訴他這裡有問題,有些台大生會覺得你侵犯了他的尊嚴,污辱了他的智商,然後和你臉紅脖子粗,爭辯半天。

有些則是擺出一副,不甩的樣子,還是回去當自幹王。當然,也有些是很虛心,會與人討論,並且認真完成任務。

天下自認為是英材的,部份不太好伺候。不過話說回來,這些人在社會中摔了幾跤,有些到了三十多歲,慢慢就會比較瞭解與人相處之道。...(恕刪)


坦白講,
能讀到台清交的碩博士畢業的人腦袋真的很聰明...真的(成大跟台清交不是同一級的),
有些台大大學部學生唸到二年級,
要是家裡經濟許可的話(有些醫師/教授/高中教師/公務員的家庭從小就給子女雙語環境,甚至還加上日語、廣東話),
甚或轉學至加州的UCI繼續讀大學部,
日後好直攻Stanford、Harvard、MIT、Yale、Princeton的碩博士(誰跟你讀啥EMBA...),
拿到Magna or Summa cum laude對那些人不是挺困難的事...難是難在要算算拿過幾次

至於台科大畢業的博士目前也有能到台大任教的助理教授出現(他表現真的很強),
北科大的博士能到台大任教...至少到目前都還沒見到過(也許是在下見識不廣),
美國籍田納西州出身的白人學生,
倒還真有拿到北科大的博士學位後留在台灣,
再到其他間國立科大擔任助理教授的...
其實連屏科大都有美籍白人拿到過博士學位的說......

交大畢業的博士很強...強到能在UCLA當上正教授,
然後再回台接交大校長的。

對岸的廈門大學,
也吸引不少加拿大籍的白人去拿PhD,
雖然廈大在亞洲區的學術排名......

美國遇到過的問題,過了幾年之後在亞洲各國也會重現(經濟學上的震盪漣漪效應)
http://v.163.com/movie/2013/3/I/B/M8O72PEII_M8O73R5IB.html?kjhkjh

要作出好研究,夠實力的家庭背景占很大的比重(看看Steven Chu吧...)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C%B1%E6%A3%A3%E6%96%87
講個真人真事給大家緩緩場面好了:

在下年輕時曾經被導師抓去作智力測驗(「非正常人類研究中心」),
測驗的結果被換算成百分比,
在下的分數是92(應該沒記錯吧)...
意即在100個人當中,
在下當時的智商應該只輸給8個人...還贏過91人,
那時被老師下課後留下來講了一大堆balabala的話...現在都忘了,
也沒去管這件事,
就這樣傻傻的唸書、畢業、出社會、甚至還結婚生小孩了。

最近才突然想到,
啊......想不到在下的前半輩子在與人競爭時...很"衰小"的都剛好遇到那些比我強的"前8個人"

你看有多巧...

"人比人,氣死人"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f5ebCY5__Q

捉黑天鵝 wrote:
坦白講,能讀到台清...(恕刪)


其實我們所討論的問題多數跟樓主無關,要瞭解教授特質就得自己來,局外人很難評論

不過學術面有你補充的部份,的確算很充足,個人也算是開了視野,感謝

所以說天下英才,有些不是太好伺候,如果是純學術或研究路線台清交都有機會

但台灣的普遍企業型態,主要是找適合者,討論到適合度問題可能又是另一個討論話題

討論到適合度可以取台灣50的那些公司來分析,也可以拿台績電,華碩,HTC...做單點分析,也可以用地區的科技業人才需求做比較

我這樣說,如電子業,

大台北的科技需求人才為30萬人
新竹園區科技需求人才為4萬人
台中園區科技需求人才為5000人
南科園區科技需求人才為10000人
..............

但重點是不要出現笆樂跟香蕉比的盲點
以我們部門的經驗,建議你
中山先,北科or中正次之
重點還是你作的題目

另外,以我們部門5,6年來新進碩士在工作上的表現
台大,交大,清大 仍是 一級
成大 約1.5級
中山,中央,台科 約2級
中正約2.5級

其他學校暫不列入討論
以上純為個人觀察@ic design house


捉黑天鵝 wrote:
啊......想不到在下的前半輩子在與人競爭時...很"衰小"的都剛好遇到那些比我強的"前8個人"...(恕刪)


這句話是重點,這世界平庸者約佔9成多,也就是頂的不過是1成,而最頂的就是前1%
就好比台灣年薪200萬以上也就是前1%

但最頂的如果再分析,可能又可分成10個階層...........,結果在不斷的比較中不知不覺就進入了黃土,到頭來甚麼都帶不走,

搞學術者或許還能留個著作或新發現..................

這正是一念之間的問題,其實看開了可能又走出一條不同的路

所以說知足才能常樂,如果永遠不知足那就走不知足的路線,沒有優劣,純個人取捨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