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台灣是不太可能成為第二個香港的

nelsonliu0323 wrote:
您到底在講啥阿?
連領導人都沒辦法自己來選?
這樣還算是自由民主嗎?


我們只有藍跟綠的總統可以選,這樣也算是自由民主嗎?
台灣只是一個必須服從多數暴力的國家
現在立委選舉有不分區制,根本就是只能選政黨,無黨籍的跟小黨一點生存空間都沒
國民黨做得爛,民進黨就躺著選上,然後民進黨做爛了,國民黨又躺著選上
跟香港比哪有比較好,講難聽一點至少香港不用浪費好幾億辦只有兩顆爛蘋果可以選的活動
除非真的被完全統一納入中國的領土,否則靠服貿這種經濟協定,拿香港來警惕台灣根本不可能!

丫勇 wrote:
台灣是不太可能步入香...(恕刪)


台灣有國軍香港沒港軍,除非國軍變共軍
我也不懂怎麼有人拿香港跟台灣比

一個是殖民地你沒得選擇

一個是主權國家有的選

拜託香港人不要危言聳聽

如果台灣會變成第二香港

那韓國跟東南亞早就不知道是第幾個香港了。
官媒高調承認 中共透過服貿統一台灣l

台灣反服貿學生運動愈演愈烈,抗議者呼籲逐條審議「服貿」,並指責馬英九政府以「黑箱作業」方式同中國大陸簽署這項協議。21日,中共官媒《環球網》發表文章「北京不發一槍『買下』台灣」,高調承認中共透過服貿進入台灣。

《環球網》的這篇文章翻譯自《美國世界論壇網》2月19日發表的評論文章,原題為「北京『買下』台灣的戰略:不發一槍裹挾統一」。

文章指出,「在經濟上,大陸試圖通過服貿協定推動兩岸融合。從北京的觀點看,這個協定意在發揮一種至關重要的政治和統戰作用。」

文章說,「前中國領導人曾表示,通過『買』而非武力統一台灣,更容易,經濟代價也更小。所以,北京一直按此邏輯行事。確實,北京對台戰略變化幅度之大、之快,出乎台灣和海外觀察人士意料。」

文章並稱,「從香港的經歷看,協定將為大陸情報人員在台灣生活和工作提供合法掩護,便利他們積聚資源,影響和左右台灣的政治進程和政策,朝不放一槍的和平統一前進。」

香港2004年與大陸簽署的CEPA(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令香港在短時間內付出慘痛代價。
CEPA協議下的「自由行」,吸引很多中國業者進軍香港,為遊客提供「一條龍」服務,大大衝擊了中小型的自營業者。與此同時,水貨客、抬高香港物價等種種問題也相繼出現。中國熱錢對香港房市的投入,亦造成香港房價、地租飆漲,貧富差距持續惡化。

去年香港上市股票市值中,一半以上是中國相關類股,他們雖在港集資,卻未必在港投資,對香港本地企業吸納資金造成排擠。

CEPA給香港帶來的負面影響愈加明顯,近年來民眾的反抗聲浪也越來越大。感同身受的港人力撐台民眾「守住台灣」,為「反服貿」他們打氣。本身是香港人的成功大學政治系副教授梁文韜認為,與大陸簽署服貿協議,只會令台灣香港化,民眾有怨無路訴。

台灣「反服貿」活動越演越烈,不少勞工團體在學生的號召下紛紛加入表態支持,認為服貿協議通過對製造業、服務業衝擊大。勞工團體表示不排除發動全國性活動,齊聚走上街頭抗議。
台灣人與香港人的差異,起碼凹朋友一點好處還不會被排擠。
社會道德觀不同,金錢觀也不同。極端資本社會與人本社會是不一樣的。

yschiu76 wrote:
香港的旅遊業佔香港整體GDP不足4%..而其中八成是大陸旅客
即是4%中的80%而已

香港並沒有因為大陸自由行而賺得爽丫丫, 反之卻要承受大陸自由行在港的行為


--------------------------------------------------------------------------



用GDP討論會有盲點.

要知道觀光業是少數一般藍領階級可以經由短期訓練從事的行業,雖然只占GDP4%,可是就業人數就絕對不只4%而且還是就業條件弱勢者.

香港是沒有因為大陸自由行而賺得爽丫丫,可是沒有這一塊,中下階層就業會很悽慘.這點看看台灣現況有多少人靠陸客維生就了解.

凡事有其利必有其弊,這中間有個分寸拿捏問題讓大家思考
台灣不可能成為第二個香港?
我認為未必,
台灣目前之所以不像香港一樣任由中國擺布,
是因為大部分台灣人仍把台灣和中國視為2個不同國家,
大部分人仍對中國有戒心,
即使是中華民國派的也大都認為中華民國不等於中華人民共和國,
而香港是無從選擇的"被回歸",
是台灣還沒給老共太多機會同化台灣,
只要你給老共機會,
小小的台灣、區區2千4百萬人口,很難料理嗎?
新疆在中國政府有計畫的移民政策下漢人人口已將近半數了,
香港號稱是一國兩制下的高度自治特別行政區,
但單程證審批權在中國政府手中,
所謂單程證就是中國居民去香港或澳門定居的證件,
香港被中國輸入的人口同化只是早晚問題,
至於台灣,
就看要不要給老共機會而已。

octovia wrote:
用GDP討論會有盲點.

要知道觀光業是少數一般藍領階級可以經由短期訓練從事的行業,雖然只占GDP4%,可是就業人數就絕對不只4%而且還是就業條件弱勢者.

香港是沒有因為大陸自由行而賺得爽丫丫,可是沒有這一塊,中下階層就業會很悽慘.這點看看台灣現況有多少人靠陸客維生就了解.

凡事有其利必有其弊,這中間有個分寸拿捏問題讓大家思考

我認為任何產業都是有取代性的,
當年如果香港沒走開放大量中國客自由行的路,
也就不會有這麼多人投入這個產業,
這些人力可以另謀發展,
只不過當年選擇走這條路,
未來即使想對自由行人數設限頂多也只能逐年減少來降低對失業的衝擊,
更重要的是還得看老共臉色等老共點頭。
香港人口7百萬,一年觀光客6千餘萬人次,並中中國客佔4千餘萬人次,
台灣一年遊客約800萬人次,中國客約近300萬人次。


恩,會不會變成香港模式?

從中時的例子可以看得出來這問題的嚴重性:

中時的立場在以前算是淺藍,但還有些骨氣的專欄有在follow,被旺旺這類在中國做很大的商人買下後,
立場轉為偏中,這點是有目共睹的事情。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7%BA%E6%97%BA%E4%B8%AD%E6%99%82%E4%BD%B5%E8%B3%BC%E4%B8%AD%E5%98%89%E6%A1%88


一家報社、電視台因為資金的進入,就會有立場的偏頗了,如果,台灣全部的電視台都給了錢呢?

就好像房地產明明就是那樣的不好,但是就是拚命塞,置入行銷也塞,新聞也塞,但,這是對嗎?


一堆人說賠錢的生意沒人做,但是,如果這是有目的的賠錢呢?

老共他現在怕賠這個錢嗎?
  • 1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