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ul2482 wrote:問題愈來愈嚴重 錢難賺
=====談論政策...(恕刪)
sroach wrote:
吃完午餐等睡覺,聊一下這件事。我想您並不瞭解什麼是 GDP, 所以才會把 GDP 與薪水高低連結在一起。
舉個簡單而極端的例子,您花五十元吃一碗燙青菜,創造 GDP 50元。第二天老闆跟你說颱風過後青菜好貴,這邊沒青菜了,為了留住您這位尊貴的老客戶,他願意繞去遠一點的市場,那邊的青菜只有漲價20元,真的只跟您收工本費。
所以您花 70 元吃燙青菜,創造 GPD 70元。很明顯才一天 GDP就成長了20元,但事實上您變窮了,麵店老闆收入沒有成長工時還變長,菜農有多賺20嗎?未必...
這段話聽起來怪怪的...
生產毛額,代表量*價,颱風後,量減少了,所以價增加了,生產毛額應該是差不多的(如果市場的供需是正常的),
在這個例子,的最後一旬話,
sroach wrote:
菜農有多賺20嗎?未必..
不就說明了原因嗎??
菜農有可能原本是100公斤,每公斤,50元,颱風後,只剩50公斤,每公斤70元(因為漲價後需求會減少,價格不見得會等距上漲),所以客人多付的20元、老闆增加的工時,都不夠補菜農損常失的30元,這也是為什麼天災後,經濟學者都會把GDP往下修的原因...



GDP成長,就代表整體的收入有增加,但是增加到那裡就要研究了,
GDP = W + R + I + π
當中 W = 工資,R = 地租,I = 利息,π = 利潤
GDP = c + s + t
當中 c = 消費,s = 儲蓄,t = 稅
GDP = C + I + G + (X - M)
當中C = 私人消費開支,I = 投資總額, G = 政府消費開支,X = 出口總值,M = 進口總值
這三種算法可以說明,增加的GDP可以是政府的稅收、人民的工資、租金、利息等...
所有的東西,工資沒漲、利息沒升,消費沒有增加,投資總額減少,政府因為稅收減少,所以政府支出也減少,
只剩下利潤、租金、出口淨額、跟儲蓄有增加,這4個有三個跟老闆有關,另一個勞工因為工資沒有增加,所以儲蓄也無法增加,
所以能存錢的只剩老闆了....



感謝大大錯誤的解釋,讓我又複習了GDP這名詞的定義.....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