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ridian wrote:\
三兩句就自曝其短, (恕刪)
我說的是大多數人的情況,
你是好運的勝利組就恭喜你,好棒棒!!
科技業多數人領多少錢,我都看過薪資單,你沒機會看過!!
你可以繼續活在自己的世界,
但是現實的社會是另一件事。
以北部科學園區15萬從業人口,能年存30萬的,恐怕沒有幾萬人,
你大概不知道一個公司最多人數的就是作業人員(技術員等級),一個月2萬多到3萬多的薪水,
你叫他存錢??
聽過很多月收入10萬的小家庭,花小孩每月就要噴掉2~3萬,很多還要繳1~2萬房貸,
再加上吃吃喝喝跟娛樂,月光族也不稀奇!!
備註:以下是我GOOGLE到的台灣人家戶淨資產資料,官方的。
主計總處的國富統計報告,2017年底我家庭"平均"每戶資產淨值1163萬元,換算成人均就是427萬元。
要注意這是平均,不是中位數,所以實際大部分人會更低。而且這是資產淨值,也就是所有的存款+不動產換算成的,所以大部分要跟大老闆+田僑仔去平均,你懂的。
還有一點是,台灣的房價太高了,導致台灣的人均淨資產算高,但結果就是除了房子,手上空空或負債(房貸)。
sgconduty wrote:
最好在退休前累積到財富,若是退休後才想在投資市場獲取大量資金的風險非常高,一不小心就流落街頭就或過著悲慘的生活,
所以我前面有說投資要趁早, 複利會是人生晚期最好的朋友
也有對吐槽我觀點的人說, 這種年紀才要投資也晚了
另外沒講到的是, 投資早期階段可以全數股票獲得更高的報酬, 但如果近退休, 例如退休前五年開始要逐漸採用股債平衡配置, 好比說60%股票, 40%高品質債券, 建議是美國公債加上投資級公司債, 別買垃圾債
股市大跌的時候, 高品質債市甚至還上漲, 這樣配置能起到很好的降低波動效果, 但是現在債券殖利率非常低, 股債平衡配置會降低總報酬率, 假設純股票是年化7%報酬, 股債6:4可能會剩下5%, 只建議累積足夠資產且近退休或已退休的人使用
而再平衡動作會更降低資產波動性且提高獲利, 假設股票跌了50%, 從60變成30, 債券從40漲到45, 那麼比例就變成40%比60%, 賣掉債券買入股票, 讓股債比回到60:40
肯定有人還要說, 怎麼肯定股票只會跌50%, 如果跌到下市呢?
有人說要買個股嗎? 我前面提到的Vanguard VT這檔ETF包含全世界8千多間公司股票
如果這樣的東西都能淨值歸零, 代表世界上已經沒有股市了, 世界大概也已經滅亡了
jerry4567 wrote:
我說的是大多數人的(恕刪)
問題不在於存多少錢, 公開資訊觀測站可以查到各大上市櫃公司薪資中位數
園區薪資中位數破百的比比皆是
何況1992年在科技業的話, 分紅都是拿100%股票, 你是不是賣光光了?

真實問題是大多數人都沒有理財觀念, 不會開源節流, 且只會買定存, 儲蓄險, 投資型保單, 基金....
有沒有獲利先不談, 先被金控扒層皮則是必然的
嘿~~~~~定存沒有被金控扒皮是嘛?
現在定存利率0.8%, 假設今年通膨率1.8%好了, 則實質利率-1%....這是中央銀行在扒你的皮
30年前可以靠定存累積財富, 因為定存有5~10%, 現在我在這個板上還看到一堆人想靠這種古老的方法養老?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