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漁民,有富有的,有窮的,窮的占大多數。
受天災申請補助,沒那麼簡單,
經常要補件,要看全倒半倒核定補助款,
通過了也要拖很久才拿到錢。
說農民短視近利,一窩蜂搶種高價菜種,確實是有,但非全部。
再者,每種蔬果的產期固定,今天大家都採收了,沒賣出去就等腐爛。
所以農會會規劃分批種植與採收,確保每天都有蔬果可以供出。
但問題來了,輪到我採收是7月中,碰到颱風了,
運氣好蔬果夠大能搶收,運氣差就全完蛋,
然後開始重種,於是此耕期有原本的人跟受災戶一起種植,
所以颱風過後幾個月,菜量大出,菜價都很便宜,農民也是吃悶虧。
如果一碗白飯50元,大家能接受,那麼農民盈虧自負,就很合理。
如果主要農產品為了能讓民眾吃得起,而被迫賺低利,也不能怪農夫想更換作物,
更不能怪政府用納稅人的錢補助他們,因為最終受益買到低價農產品的還是納稅人。
新聞有70多歲的農夫疑似過熱死於農田,
若農夫這麼好賺,也不用70多歲還要賺。
農民很窮還有閒錢去賭?
因為晚上無聊,農忙也不是每天都忙,所以是常聚賭。
說很窮,不至於,但以付出的心力來算,所賺到的工錢是合理的。
嫌棄22K的,可以考慮去當農民。
農民身分很容易申請,從事農業一段時間就會通過了。
有田去申請自耕農,沒田去申請佃農,
有念點書和農學研究的,找個農業機關工作,可申請雇農。
光那工作環境和內容
能接受的人多的話
務農的年齡層不會都是中高齡了
大部份的農民都是小農
有的連自己的農地都沒有
靠幫農或租地為生
以中南部常見的水稻來說
一分地每一收約八千~一萬二
耕作五分地一年兩收
再好也十來萬而已
如果是特定作物
除了要有不同的技術
還要地區氣候、土壤、水源..
種種條漸都吻合才能達到經濟效益
今天不是我有塊地
錢跟人力砸下去就能讓你賺錢的
有資本的大農可以種植高經濟作物沒錯
但除了天氣和病蟲害是共同的問題
種高山蔬菜要克服地型跟更高的成本
種溫室作物要經得起在高溫環境下作業
種水耕類的要穿半截式防水衣下池溏
種果樹類的噴藥跟本人也在洗藥浴
沒講誰知道秋葵要在清晨三四點起來採收?
葉子還會搞的你混身發癢
有本錢的人要出來創業
我相信大多會去選擇開店做生意
而不會選擇投入農業
台灣胖胖糖 wrote:
每次看到颱風或地震...(恕刪)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