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taiC wrote:
在台灣當政客、老闆真...(恕刪)
老闆爽?
二代健保又巴了老闆一層皮
員工薪水沒漲
老闆的人事支出反而增加了
台灣員工沒有跟老闆討論薪水的能力與機會
想增加薪水就勤跳槽吧
沒能力跳又要加薪?
hmmm...上網報怨一下, 老闆應該會自動加薪吧(心電感應)
imggy wrote:
所以我說阿...經濟學供需有這麼難懂嗎???
我要的是最簡單的供需原理...不要考量太多因素
又不是人人都是經濟學家...
供給多價格就降...需求多價格升
僅此而已...
懂得人就應該會轉個觀念...別人擠人的去搶一份工作
而是多充實自己去做那個沒啥人要做的技術性工作
偶爾聊天會問說小孩大學要念啥...
我一口肯定...電機+資訊(管.工)+會計+財稅+企管...這些千萬別碰...除非你是超級頂尖
這樣表達夠清楚了嗎???...(恕刪)
imggy wrote:
看大家每天針對22K...(恕刪)
imggy wrote:
終於看到和我觀念相同的文章了
因為你的觀點有誤差,所以你才"終於"看到
「學歷膨脹」 才是22K的禍首
台灣有很多人有一種奇怪的觀念,那就是習慣性的把錯推給別人。
因為以前人都覺得是自己錯,因為大家知識水準提高後才發現不是自己的錯
比如說景氣不好就怪政府無能,找不到工作就怪老闆沒良心。最近大學生的起薪22K
廣泛受到討論,加上台灣很多打手團體的推波助瀾,彷彿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都
是政府跟企業主的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現在台灣社會整體薪資跟國外比都相對很低,難道也是因為學歷膨脹?
以下文章根本無法解釋"台灣整體薪資都很低"的狀況,所以也不用一一回覆。
在討論今天的主題「學歷膨脹」之前,版主相信大家都應該知道甚麼叫「通貨膨脹
(Inflation)」,這裡不談凱因斯或貨幣學派的經濟理論,如果問大家對於通貨膨脹的
直接感受,相信大家都會說:「甚麼都漲,只有薪水不漲,我的錢變薄了,以前買得
起的東西,現在買不起了!」,相信這樣的解釋,大家都懂。
那麼「學歷膨脹(Grade Inflation)」呢?其實就跟通貨膨脹是一樣的道理,如果將學
歷視為一種「文化貨幣(Cultural Currency)」,同樣的幣值(學歷),卻買(找)不
到一樣的商品(工作),如果在實體貨幣就叫通貨膨脹,而在文化貨幣就是學歷膨脹!
這樣的觀點是在多年前由美國學者Randall ColIins提出,將現代教育比擬成「文化貨幣」
,要大家注意文憑證書的數量問題。文化貨幣可像錢幣兌換貨物一樣兌換所要的職業,
當市面上有更多的通貨流入時,它也像錢幣一樣會貶值。同樣的,當市面上有更多的學
歷角逐少數職業時,它也會像錢幣般會發生通貨膨脹的現象。而且,龐大的教育資源卻
培養出更多走不出校園的學生,這個結果對於整體社會競爭力與個人都是很大的損失。
台灣從李遠哲實施教改以來,大學數量以每年平均9家的數字成長,技職及商業學校紛
紛消失,改制成大學,到現在台灣已經擁有160家以上的大學,大學錄取率由個位數到現
在的趨近百分之百!請大家想一想,這樣的大學畢業生的「生產速度」,失業率能不高
嗎?
這樣的現象,不是只有台灣才有,雖然台灣的情況最為嚴重,同為亞洲地區的韓國、中國
大陸、香港、新加坡,都有一樣的問題。韓國總統李明博甚至公開呼籲要大家注意學歷膨
脹的嚴重性,希望能將韓國改造成「技術比學歷重要」的社會。反觀台灣,對於各國早已
注意到的學歷膨脹問題,卻仍停留在22K的口水戰。怪政府讓大學畢業生起薪太低,怪企
業主沒良心只給22K,卻不知道自己的文憑,已經變成一張貶值過頭的壁紙!
2002年哈佛管理學院院長克拉克(Kim B. Clark)在一場演講中曾說:「現在學歷只猶如微
薄的本金,如果想在本金上不斷生利息,就得從職場不斷學習、不斷變化(transforming)
才有辦法贏得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