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小企業太多,其實也是低薪的元凶

aron.yang wrote:
個人也不想問樓主有...(恕刪)


這當然是原因之一

但除了這個,普遍台灣企業產品的附加價值都不高,同時又喜歡做毛利較低的代工 (晶圓代工、生技代工除外)

這也壓低了企業獲利的成長動能,但企業獲利"不一定"會與員工分享利潤

另外,不知道你有沒有讀過"勞動市場失靈"這個部分

去年台灣經濟成長贏南韓

韓國人均GDP增加2000USD 台灣微增30USD

台灣企業薪資支出佔營收比不斷下滑是不爭的事實

同時,台灣勞動所得分配比例一直下降,降幅是亞洲四小龍之最。依2014年勞動部委託台大國發所教授辛炳隆的研究

近20年來台灣的勞動生產力指數從41穩定上升到99,但薪資分配比例卻逆向從53%下滑到民國101年47%

遠低於日本60.6%、韓國71.8%,美國63.7%、以及德國的68.5%

這就證明企業不願將利潤與員工分享而已

這在全世界都有出現,但是台灣特別嚴重

不要說台灣人自己了

在對岸,普遍台灣企業給大陸人的觀感就是小氣、吝嗇

把理所當然的勞方弱勢思維帶到了對岸
這些話我也很認同~心有戚戚焉~~

gallant224 wrote:
這當然是原因之一

但除了這個,普遍台灣企業產品的附加價值都不高,同時又喜歡做毛利較低的代工 (晶圓代工、生技代工除外)

這也壓低了企業獲利的成長動能,但企業獲利"不一定"會與員工分享利潤

另外,不知道你有沒有讀過"勞動市場失靈"這個部分

去年台灣經濟成長贏南韓

韓國人均GDP增加2000USD 台灣微增30USD

台灣企業薪資支出佔營收比不斷下滑是不爭的事實

同時,台灣勞動所得分配比例一直下降,降幅是亞洲四小龍之最。依2014年勞動部委託台大國發所教授辛炳隆的研究

近20年來台灣的勞動生產力指數從41穩定上升到99,但薪資分配比例卻逆向從53%下滑到民國101年47%

遠低於日本60.6%、韓國71.8%,美國63.7%、以及德國的68.5%

這就證明企業不願將利潤與員工分享而已

這在全世界都有出現,但是台灣特別嚴重

不要說台灣人自己了

在對岸,普遍台灣企業給大陸人的觀感就是小氣、吝嗇

把理所當然的勞方弱勢思維帶到了對岸

gallant224 wrote:
這當然是原因之一但...(恕刪)


很公正客觀的見解

gallant224 wrote:
普遍台灣企業產品的附加價值都不高,同時又喜歡做毛利較低的代工...(恕刪)

這就是惡性循環啊
毛利低,風險也一樣低啊
政府又處處迎合這些沒競爭力的中小企業
大量開放外勞的結果就是
造成這些企業的成長跟轉型更加不易

不要說個人在危機的環境中
會比較有居安思危的概念
會去努力充實自己
換成任何一個企業體也是一樣
過度的保護以及給予資源
只會讓台灣本身的企業更加不知長進
aron.yang wrote:
1. 當企業都走了,人事需求變少了,不需要搶人了...
2. 當供給的水準不足,供給量又過大...

為什麼企業都走了?
為什麼供給素質差了?...(恕刪)

這點在台灣不適用
台灣的人事需求從來不曾減少過
從每一年的外勞需求量年年增高
就知道,台灣的工作職缺依然很多

當然
你可能會說
這些都是低階工作
但台灣事實上高階工作薪資水準比不上國外
產業附加價值又太低
只能引進勞力型外籍勞工
也間接壓制了台灣薪資水準的成長
惡性循環!!

PS:你可以想像一下,如果台灣的幾十萬外勞有一天忽然全部消失,會怎樣??

ga603055 wrote:
國外大廠發包給國內...(恕刪)

小的正好待在中小企業
自家部門也有再幫大廠做代工

老實講~利潤真的不高
但套大家常說的一句話:
你不做...還有其他人搶著做

這句話不單適用於勞工
同樣也是用於國內的各家大中小企業

至於小店家之類的微型企業
老闆搞不好連自家都快養不起了
哪有可能會給員工更好的待遇
冷酷的豆豆龍 wrote:
小的正好待在中小企...(恕刪)


不完全正確

小弟待過一間代理 日本零件培林的中小企業 客戶也不乏大廠

同等職位 比很多大公司 薪水來的好 而且高不少
經濟部有派過人輔導上市櫃

但老闆親口述說 不想、太累了,賺夠了, 而且也沒兒子
卍歲達人 wrote:
不完全正確小弟待過...(恕刪)

大哥
我想代理這類別屬於商業
而不屬於工業
更談不上製造業
充其量就是賣口才衝業務的
這類公司本身並沒有技術含量

當然
你要把他歸類為服務業也行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