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變化本來就比較大從錄音帶->CD->mp3日本3C走下坡並非全部品牌其實還是買的人第一考量沒品牌形象就像雜魚雜魚那麼多我怎麼知道你的跟他們不同你的我買了還有其他附屬價值例如汽車 手機(山x VS 品牌)這是成品如果是提供原物料買賣應該會更辛苦一點
cckm wrote:從整體來看並沒什麼問題,產量大,單位成本降低,競爭力就強,3C是個最好的例子....(恕刪) 產量大,單位成本降低,相對庫存壓力卻增加,資金積壓的壓力也增加。兢爭力變強,只是在"單位成本"上。是否會直接反應到尾端售價上?卻是不一定。且單位成本降低與競爭力強弱並不能畫上等號。更何況銷售量不只是取決於售價.....
mtsui wrote:產量大,單位成本降低...(恕刪) 如果一種產品成本100元,終端售價150元,競爭者以相同品質,成本降到70元,可能售價也是150元,後者售價只要降低到100元,前者就欲哭無淚.相對庫存壓力卻增加,資金積壓的壓力也增加。 在高度競爭的市場裏,供貨來不及,訂單可能就沒了.所以資本會越來越集中,大者恆大.更何況銷售量不只是取決於售價..... 利潤空間越大,籌碼越多.
如果一家公司無法靠品質來賺錢. 那就只能淪為"代工"的血汗工廠.台灣的公司並不是都不賺,套句馬鹿茸的話. 因為老闆的錢還沒賺夠.生意不好時,但老闆仍要保持他的固定收益,就只能從人事/管銷/材料上去上下其手.如 公司一年獲利1000, 老闆拿走800. 剩200就給公司當年終. 下一年獲利800,老闆拿800. 老闆就會說今年沒賺錢,所以就沒年終. 然再下下年.公司獲利400. 老闆仍要拿800. 那800-400=400的差額從那生出來,老闆就會說今年公司還是沒賺錢,所以 共體時艱,大家減3成薪吧. 過2年後,公司穫利100. 老闆還是拿800. 那差額??老闆就問人事,因業績不好,所以人員遇退不補,大家工作變加倍(不爽就請自行去職).這就目前台灣公司的現況. 看看APPLE. 一台iphone. 賣多少錢. 他吃肉.剩下的屑才是給組裝廠的毛利.台灣也有靠品質來高收益. 如大立光,台積電......台灣已經不能再玩價格戰,因為你玩不過中國/新興市場.一旦打價格戰時, 老闆的收益還是不會自行降低,只是差額轉向公司人事/管銷/材料上去偷龍轉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