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

為什麼我身邊的人都不想去上海工作呢? 上海真的沒這麼差.

paul_1116 wrote:
說來也有趣,一個比較兩岸消費與物價的議題也可以討論這樣久,我一直以為上海生活消費費用超越台灣乃至於台北,已經是定論,我在上海數十位台灣朋友相信沒有一個不同意這個論點,但是不同意者卻還要我提出一堆統計數據來證明,然後提出權威數據後,又說這些數據不具代表性。。。...(恕刪)

你的觀點錯在哪裡,其實我前面指出了,是你忽視了或者是沒有理解我的意思。

你說“在上海的數十位台灣朋友”,你的這些朋友,和你背景類似、收入類似、消費習慣類似,你們的看法也高度一致,這很正常。

但是你们對物價的看法,對消費支出的體驗,無非是代表“在上海的某種收入階層的台灣人”的看法和親身體驗而已。如果你的觀點不是“上海的消費比台北貴30%”,而是“在上海的台灣人體會到的上海消費比台北貴30%”,那麼我們根本沒必要爭論。

問題就在於,你把你們小圈子的消費習慣和支出情況,放大後拿來代表全上海2500萬人,這就完全錯誤,偏差極大了。兩地政府關於GDP、收入的統計報告,完全不支持你的觀點。就算你列舉出50萬台灣人在上海和台北的消費對比情況來做證據,這50萬人相對全上海2500萬人,也不過2%而已,不能代表全上海。

政府的統計報表,才是能代表全上海人加上在上海的外來人口的數據。台北也是如此。

你拿一餐牛扒幾千台幣的消費做例子,非常不妥。

首先,你每月三十天、九十餐,有幾餐是這樣吃的?有多少餐是在家裡或者較為便宜的餐廳吃的?這樣在高級餐廳的消費占你日常消費的比例是多少,超過10%嗎(我猜不會太多,吃太多牛扒對心臟來說負擔不輕,吃太多海鮮容易痛風,沒人會這麼玩命)?

其次,台北有百分之幾的人能在一個月中消費這樣一餐?回答這兩個問題之後,拿台北消費得起這種餐飲的人口比例,乘以此類消費的頻度,得出來的數字可能只有1-3%。這說明你舉的牛扒價格案例,數據或許沒錯,但拿來證明上海和台北的物價情況,完全缺乏代表性。

當你要證明上海的物價比台北貴30%時,為什麼不拿上海、台北的早餐店價格、午餐盒飯價格、菜市場豬肉價格、青菜價格、服裝價格、水電費、寬帶接入費、地鐵/捷運價格、出租車價格、汽油價格、租房/買房價格、大學/中學學費、教科書價格、文具價格等等...99%以上的上海和台北人每天、每週、每月都會消費到的項目作對比?那樣才能讓別人信服。

我拿GDP以及收入/個人消費占GDP的比重做分析,就是對這些日常消費的總和作對比。而你的牛扒價格,顯然不具有代表性。

把這個問題想清楚,你就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了。
iantsai74 wrote:
你的觀點錯在哪裡,其...(恕刪)


對的,如果要比較兩岸城市的物價指數,我不能單純只用大量在上海居住的台灣人感受來說明兩岸大城市物價的高低
所以我列出經濟學人與美世的城市調查報告來佐證我們的真實感受
你知道為何國際大公司要花錢去買這些權威調查機構的報告嗎?就是因為國家乃至於城市的人均GDP數據無法代表城市消費指數,因此才會有機構花費大量的財力與人力進行這種全面性的調查報告,這個原由在前面我已經有說明,因為人均GDP, 人均收入與消費指數這三者不一定具有絕對正向關聯,所以這些國際公司不會笨到用簡單可以取得的GDP數據來做各地薪資與差旅費的判斷

最後,請你看看本棟樓的主題
就是要比較台灣人到上海工作的兩岸差異狀況,而且重點是我們台灣人的兩岸生活環境與費用比較
所以,當我們長期住在上海的台灣人提出並分享在上海生活對於物價的感受當然對於01的網友來說是有意義的

樓主希望得到的訊息不就是我們這些長期在兩岸奔波的台灣人經驗嗎?
而不是一位住在上海外並沒有到過台灣的非上海的大陸朋友用隨便百度或google就可以得到的政府數據來辯解

從你的回覆內容來看,你應該也是有一定能力的,但是提醒一下,判斷一個狀況與問題時,如果單單用一個政府數據就想要武斷的下結論,其實是很危險也很容易得到錯誤的結論,這箇中的原因我認為如果你靜下來細思後應該可以理解的
iantsai74 wrote:
.當你要證明上海的物價比台北貴30%時,為什麼不拿上海、台北的早餐店價格、午餐盒飯價格、菜市場豬肉價格、青菜價格、服裝價格、水電費、寬帶接入費、地鐵/捷運價格、出租車價格、汽油價格、租房/買房價格、大學/中學學費、教科書價格、文具價格等等...99%以上的上海和台北人每天、每週、每月都會消費到的項目作對比?那樣才能讓別人信服。.(恕刪)


所以,我才提出經濟學人與美世的城市消費報告,因為他們這兩家機構在每個城市都統一挑出相同300~400項可以代表消費指數的物品或項目作為標準來比較

我們一般人怎麼會有時間,有財力去做這些數據的蒐集與比較

所以如果你要查閱全球城市生活指數的比較,還是要好好參考這些數據,其實一般大公司針對這些詳細的統計報告數據如果真要拿來使用,還是需要付費的,因為付費後的報告才會將整個詳細的內容看的清楚

paul_1116 wrote:
對的,如果要比較兩...(恕刪)

那麼你是確認你想要表達的是“一個台灣人在上海消費與在台北消費對比,上海高出30%”咯?

我想對於多數職場版的人,更關心的是是兩地消費的絕對值對比,以便計算:如果自己打算過來上海工作,對比目前在台北的薪水,要高出多少才值得。

相對而言,你個人在兩地的消費習慣不同,也許在上海更敢花錢,因此而得出的對兩地物價的感受,對其他人來說未必有參考價值。
paul_1116 wrote:
所以,我才提出经济学...(恕刪)

不需要拿别人的报告做论点,大家可以直接贴身边的实例啊,比如在上海消费家电是这样的,你可以找找台北的价格
你们讨论的上海牛排馆,人均400rmb的消费,点个498rmb的套餐,应该能吃饱吧
常喝饮料的人完全可以在京东淘宝上买整箱放在家里,这是可乐的价格。
超市卖2.5元左右,便利店卖2.5--3元左右。

iantsai74 wrote:
那麼你是確認你想要表達的是“一個台灣人在上海消費與在台北消費對比,上海高出30%”咯?

我想對於多數職場版的人,更關心的是是兩地消費的絕對值對比,以便計算:如果自己打算過來上海工作,對比目前在台北的薪水,要高出多少才值得。

相對而言,你個人在兩地的消費習慣不同,也許在上海更敢花錢,因此而得出的對兩地物價的感受,對其他人來說未必有參考價值。


完全正確,我是站在支持“一個台灣人在上海消費與在台北消費對比,上海高出30%”

以我個人的建議,在台北的台灣人如果打算來上海工作,只要是中階工作以上的,要求比台北至少高出30%的薪資是合理的
當然,如果願意降低生活品質,爭取更大的市場與機會,平薪過來生活還是可以勉強生存的
只要站穩腳步,加上個人的努力,薪資的快速提昇是完全可以預期的

饭也稀 wrote:
不需要拿别人的报告做论点,大家可以直接贴身边的实例啊,比如在上海消费家电是这样的,你可以找找台北的价格...(恕刪)


我再幫你加一筆更便宜的電視機 小米4A 55吋,事實上上個月的小米活動節,這一款還降到2499元


但是請問你天天買電視嗎?

生活物價指數是綜合性的,如果要單獨挑出幾項產品來比較,我也可以上網找出日本與美國一堆比大陸及台灣便宜很多的產品,難道我找出來之後,就可以證明日本與美國物價比台灣與大陸低廉嗎?

住在上海,我也買大量的小米產品,當然也到淘寶京東網上購物,購買機票也會到春秋航空,美團與餓了麼更是天天必用的
這些產品與服務的高性價比,我通通非常了解
但是,在上海生活有些不可避免的剛需卻是很高的價格,例如居住與教育的需求

不多說了,
綜合的來看,我個人認為那些權威經濟報告還是值得參考的

饭也稀 wrote:
不需要拿别人的报告...(恕刪)


你貼的應該是“什麼值得買”上的特價信息吧?這個平臺初期是我兩個熟悉的網友在我們一個小眾論壇里分享特價商品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它本身就是爆料秒殺價、白菜價、限時特價的導購平臺,正常商品價格要高出一些。

另外,大陸買的LG、SONY電視多數都是大陸本地生產的,價格比日本或者韓國生產的要低許多,不知臺灣買的SONY電視是日本産的嗎?如果是,一般同款同產地在大陸買估計要更貴些。
  • 4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4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