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ul_1116 wrote:
說來也有趣,一個比較兩岸消費與物價的議題也可以討論這樣久,我一直以為上海生活消費費用超越台灣乃至於台北,已經是定論,我在上海數十位台灣朋友相信沒有一個不同意這個論點,但是不同意者卻還要我提出一堆統計數據來證明,然後提出權威數據後,又說這些數據不具代表性。。。...(恕刪)
你的觀點錯在哪裡,其實我前面指出了,是你忽視了或者是沒有理解我的意思。
你說“在上海的數十位台灣朋友”,你的這些朋友,和你背景類似、收入類似、消費習慣類似,你們的看法也高度一致,這很正常。
但是你们對物價的看法,對消費支出的體驗,無非是代表“在上海的某種收入階層的台灣人”的看法和親身體驗而已。如果你的觀點不是“上海的消費比台北貴30%”,而是“在上海的台灣人體會到的上海消費比台北貴30%”,那麼我們根本沒必要爭論。
問題就在於,你把你們小圈子的消費習慣和支出情況,放大後拿來代表全上海2500萬人,這就完全錯誤,偏差極大了。兩地政府關於GDP、收入的統計報告,完全不支持你的觀點。就算你列舉出50萬台灣人在上海和台北的消費對比情況來做證據,這50萬人相對全上海2500萬人,也不過2%而已,不能代表全上海。
政府的統計報表,才是能代表全上海人加上在上海的外來人口的數據。台北也是如此。
你拿一餐牛扒幾千台幣的消費做例子,非常不妥。
首先,你每月三十天、九十餐,有幾餐是這樣吃的?有多少餐是在家裡或者較為便宜的餐廳吃的?這樣在高級餐廳的消費占你日常消費的比例是多少,超過10%嗎(我猜不會太多,吃太多牛扒對心臟來說負擔不輕,吃太多海鮮容易痛風,沒人會這麼玩命)?
其次,台北有百分之幾的人能在一個月中消費這樣一餐?回答這兩個問題之後,拿台北消費得起這種餐飲的人口比例,乘以此類消費的頻度,得出來的數字可能只有1-3%。這說明你舉的牛扒價格案例,數據或許沒錯,但拿來證明上海和台北的物價情況,完全缺乏代表性。
當你要證明上海的物價比台北貴30%時,為什麼不拿上海、台北的早餐店價格、午餐盒飯價格、菜市場豬肉價格、青菜價格、服裝價格、水電費、寬帶接入費、地鐵/捷運價格、出租車價格、汽油價格、租房/買房價格、大學/中學學費、教科書價格、文具價格等等...99%以上的上海和台北人每天、每週、每月都會消費到的項目作對比?那樣才能讓別人信服。
我拿GDP以及收入/個人消費占GDP的比重做分析,就是對這些日常消費的總和作對比。而你的牛扒價格,顯然不具有代表性。
把這個問題想清楚,你就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