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shua_HST wrote:
Dear 大大您好:...(恕刪)
雖然我不是經濟專家,有些想法可能會有謬誤之處,但大家可以一起討論,
首先社會福利跟勞工福利我覺得應該要分開來看,因為良好的社會福利的確是需要仰賴高稅率來支撐,
但一些勞工相關的福利的成本則大多是由企業來吸收,所以我覺得二者應該分開,
再來若要看工時的話,其實工時的多寡與國民所得不必然相關(國民所得越高的國家工時反而越少),如日本,雖然國民所得高,但工時比起台灣有過之而無不及,韓國也是一樣的狀況,而其實中國大陸的工時也是長的
撇開這次華航罷工飛安的相關議題,
我反而覺得工時長短跟產業類型與民族性、文化比較相關。很多時候是亞洲與歐美文化的不同。
而以台灣的狀況,要能夠降低工時、提升生活品質,短期來看,我認為是有賴產業的轉型升級,不再仰賴科技、製造業為主,必須發展品牌、設計、精緻服務業、影視、與觀光等產業,才能擺脫那種論斤論兩在賺的辛苦錢,同時結合勞工意識抬頭,雙軌並行,企業利潤提升了,再加上勞工願意挺身爭取權益,這才有可能造成整個薪資所得的改變,否則還是企業在賺,勞工在窮、在忙。
而長期來講的話,其實真的仰賴的還是教育,以上講的這些產業方向其實大家都知道,但都做不起來,為何?因為人的素質不夠。
這個素質是在各方面的,包括美學、藝術、創新、獨立思辯、科技等等等等,是全方位的,甚至包括公民的政治素養,大家都在罵政府很爛,不管藍的綠的都很爛,但大家不願意承認的是,其實真正爛的是人民。如果人民選舉時總是容易被意識形態綁架、容易被特定議題綁架、甚至是因為候選人中槍了所以很可憐要投他,那說難聽一點,政治人物為何需要好好做事? 反正選前我就炒一些特定議題,營造出藍綠對決氣氛,到時藍的綠的選民還是會自動歸位含淚投票。
而當政府爛的時候,他要拚經濟,怎麼可能會拚得好? 或者說,政府怎麼會好好擘劃長期的產業經濟藍圖?如果我做一做短期間還看不到成效,結果4年後換人做被收割怎麼辦?這些都是得仰賴高素質的民眾去監督、去分辨、去思考誰的政策對國家長遠最好,然後選出真正適合的人,但很抱歉,目前台灣人民不在意這些,或者說,不知從何在意起,也因此,政治人物也不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