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

中國大陸人的一些好奇,請別見怪。

台灣缺乏美學其實跟歷史文化有關
經歷過紅毛 漢人 日本人統治
台灣文化根本是個大雜燴
而且台灣算是包容性比較高
不太排斥外來文化
所以各方面看起來就有點亂
是想如果建築蓋的都有一致的風格是不是美多了
但台灣自由慣了 大家各蓋各的
什摩式都有 就變成現在這個樣了
金聲子 wrote:
我是中國大陸人,住...(恕刪)


1998年去成都,那時雙流機場還是2層樓的老建築,我行李內因為有一本"財訊"反動刊物被攔下來
第一次是去北邊綿陽長虹的工廠,在高速公路上遇到逆向的卡車,載我的師傅也闖收費站沒繳過路費
那時車間老大就問我薪水多少,我記得很清楚回說五萬,他們眼睛張很大,我說花費也大啊,牛肉麵一碗就100元了
我忘了他薪水多少了,他與我交換了兩張百元新台幣紙鈔,
半年後再去成都市內開會,住在錦江的花園飯店,網路還找得到這飯店,大門還是當年那個樣子沒變
住一天單間好像2百元人民幣,叫川妹子來房間內純的按摩150元
在飯店旁第一次吃到川味牛肉麵,5元,牛肉沫子好鹹! 加顆荷包蛋5角。
記得太平洋百貨就在旁邊,晚上逛完回飯店人行道睡滿了人!
包飯店師傅的車一天500元,雪弗蘭美國政府送的車,他帶我去都江堰、青城山逛逛,來不及去看大佛是個遺憾
那時路邊有家裡面拉出來的付費電話,大馬路口還有帶路人服務
師傅說他薪水一個月是4百多人民幣,惟一一次的外地旅遊是組織招待的坐火車去北京看天安門廣場,
晚餐他帶我去餐廳買了一隻北京烤鴨,120元,他說我被騙了,要去找店家理論,我說算了,
我們就一人一半分了鴨子,他帶回去給老婆吃這貴到無法無天的鴨子,還不錯吃!
後來我也去天安門吃烤鴨,沒比較好吃
轉眼間20年過去了

金聲子 wrote:
脫離學生時代太久,...(恕刪)

看來成都畢業生也賺不多, 比我想像的還少, 甚至比台灣學生還少
其實台灣論壇充斥著大陸大城市所得比台灣高的聲音
不過看統計資料根本不是這樣的, 想來是有能者才有機會賺大錢
這讓我想到大約20年前新竹科學園區蓬勃發展的年代, 大多數公司都採用員工股票分紅的方式操作, 而業績蒸蒸日上的科技業, 拿到股票的人年薪大多可以達到300~500萬台幣, 主管甚至可以超過千萬台幣, 對比當年房價約落在500萬, 工作一年買一棟房
所以當年有個名詞"科技新貴"

不過現在已經過去了, 科技業榮景不在, 園區新人薪資大約落在100萬上下, 而房價則是1500萬上下
除了房價年輕人買不起外, 說真的我覺得台灣年輕人其實過得還不錯, 競爭壓力不大, 也不想爭
而老人享受成功的果實但卻沒幫下一代做準備, 所以就造成台灣現在停滯不前的局面
金聲子 wrote:
我是中國大陸人,住在...(恕刪)

問第五點,充分顯示樓主是專制體制教育下的產物。
竟不知什麼是民主、代議政治。
台灣有腳踏車啊,各市都有

YouBike微笑單車(公共租用腳踏車)


有手機 APP 可以查詢:站點地圖資料,租用紀錄、費率。

好像是前30分鐘免費,之後每半小時10元的樣子,超過4小時會有逞罰性的增價,沒要騎要趕快拿去還。可以甲地借、乙地還。

用悠遊卡嗶一下就可以借。卡片要先綁電話號碼,會有簡訊認證。好像也可以綁信用卡。

其實也不少人騎,短程很好用。
如果騎自己的單車,停在路邊怕被偷。騎這種的沒人要偷。

有些城市還有腳踏車專用道


大陸 1~2線城市,記得也有這種公共腳踏車系統吧。


那為什麼多數人還是騎機車?

道理就和對岸一樣吧,對岸還不是到處電動機車。

騎腳踏車費體力啊,偶而騎一下運動還行,或者短程交通。每天騎這種的通勤上下班誰受得了。

又台灣天氣炎熱,如果騎這種去上班,到了公司怕是整件衣服都流汗溼透了,那就會一整天汗臭味,不舒服還不禮貌。

此外台灣這套公共腳踏車系統,不夠人性化。它一定要定點還,站點有控制台,只接受在那邊還車。想去的地方要是沒有站點,就還不了,錢會被一直扣。

印象外國有一種不必定點還的,隨便停,用手機感應就可以 借車/還車。


**********************************

好奇大陸騎這種「電動滑板車」的人多嗎?



掏寶上看到都很便宜,很方便的樣子。

速度也不慢,可以到時速 40 左右。

折疊起來不佔空間,可以放在汽車後車廂什麼的。
進大樓電梯,應該也可以吧
汽車停遠一點,停車位較多,然後直接騎這個去辦公室。

台灣應該多推廣,才不會違停那麼嚴重。

不過在台灣還真沒看過有人騎,主要是台灣的都賣太貴了,掏寶 4~5倍價,規格還更差。很多根本掏寶進貨轉一手來賣的。

fedora wrote:
好奇大陸騎這種「電動滑板車」的人多嗎?
掏寶上看到都很便宜,很方便的樣子。
速度也不慢,可以到時速 40 左右。
折疊起來不佔空間,可以放在汽車後車廂什麼的。
進大樓電梯,應該也可以吧
汽車停遠一點,停車位較多,然後直接騎這個去辦公室。
台灣應該多推廣,才不會違停那麼嚴重。
不過在台灣還真沒看過有人騎,主要是台灣的都賣太貴了,掏寶 4~5倍價,規格還更差。很多根本掏寶進貨轉一手來賣的。


滑板車安全性比腳踏車更差,大量出現,會是交通災難。而在台灣,電動滑板車只能在"非道路"使用,所以上路是違法的。
三年前北京YouBike微笑單車曾經盛行,現在掛了。三月去了一趟,一般路上沒看到,卻集中在某一區。

fedora wrote:
台灣有腳踏車啊,各市...(恕刪)


meridian wrote:
看來成都畢業生也賺不多, 比我想像的還少, 甚至比台灣學生還少
其實台灣論壇充斥著大陸大城市所得比台灣高的聲音
不過看統計資料根本不是這樣的, 想來是有能者才有機會賺大錢


我認為畢業生薪資高低看最低基本薪資是可以參考的,所以大陸剛畢業的薪資一般較低,如再扣5險一金就更不用說了。但以大陸的市場規模,頂尖CEO薪資不是台灣能比的。之前我們一個集團執行副總,被以1500萬RMB挖走。

我覺得總平均的概念一般會失真,我個人的薪資所得已在台灣有報稅的1%所得內,但以全家平均個人所得,還在5萬元/月以下,即使加台灣不報稅部分,也沒超過,所以我都不知道這個總平均是什麼概念。
才看到這個樓,我5/31到6/5在成都和雅安,
這個Mobile01在四川應該是封的,樓主翻牆可辛苦??
這個站有些省份不封,只是連進來比較慢.

阿啡 wrote:
我覺得總平均的概念一般會失真,我個人的薪資所得已在台灣有報稅的1%所得內,但以全家平均個人所得,還在5萬元/月以下,即使加台灣不報稅部分,也沒超過,所以我都不知道這個總平均是什麼概念。
...(恕刪)

我記得是以所有薪資所得者的平均
所以你家如果只有你領薪水, 平均還是300萬

其實主計處還有統計戶所得資料, 2016年全台平均120萬, 每戶人數3.07人, 每戶成年人數2.54人, 每戶就業人數1.42人, 每戶所得人數1.75人
以1.75人來算, 每人月收入是5.7萬元
以1.42人來算, 每人月收入是7萬元

台北市2016年戶所得157萬, 每戶人數3人, 每戶成年人數2.56人, 每戶就業人數1.29人, 每戶所得人數1.75人
以1.75人來算, 每人月收入是7.48萬元
以1.29人來算, 每人月收入是10.14萬元

台灣平均每戶年消費支出77.7萬, 以每戶3.07人計算, 每人月支出2.1萬
這數字應該能代表台灣生活支出的常態吧

台北平均每戶年消費支出102.5萬, 以每戶3.0人計算, 每人月支出2.85萬
  • 3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