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er1000 wrote:
我不太信灣區一兩百萬的房子是一般上班族能買得起的,都是先逢低入場,再以屋換屋慢慢爬
這個是真的,這些年來灣區房價爬升的速度真的不是薪水跟得上的. 1996年小弟很衝動的買了人生第一棟房子,當年24歲,不是好區. 2003年賣超出一倍的價錢,如果是好區,二倍都有可能. 而這間房子後來的屋主很幸運在2007泡沫破裂前也賣掉了,剛好是我1996年買價的3倍,也就是一個很普通不搶手的房子在10年間漲了2倍. 這是個很普通的例子,如果是好區,成長的倍數更驚人. 如果有人問我買房子的事,尤其是年輕人,我都會勸他們不要太挑,先求有再求好,就是要抱著撿貝殼的心態. 如果要找到夢中理想的房子再出手,可能走到滅頂了都撿不到貝殼.
joshwang wrote:
天才很多,本樓就有一位辣。
你講通勤,他就說他那裡比台灣好。
你講薪資,他就說Facebook更好(廢話,還用你講,我不會自己看新聞嗎?)。
反正他那裡一切都好,別人一切都不好。
能不能別這麼酸?
我覺得好是我個人感覺,這我在第一篇就講了呀
我上班開車30分鐘到,走路不需三分鐘,從家裡走進車庫,從停車場走進公司
臺北通勤,就算地點好,走到捷運也要十分鐘吧,捷運上也不見得有位子坐
站30分鐘跟坐30分鐘開車看風景上班,哪個好?
我覺得坐比較輕鬆點,當然比較不健康,有人覺得不好,要運動才好,那是個人感受
至於薪資
我也覺得這邊好,因為我覺得在臺灣我拿不了類似的薪水
前面也有人說,臺灣也有人能拿高薪,這我同意,但以我的情況,薪資還是美國要好些
我所謂的好,是個人覺得好,你也可以覺得我一切都不好,我不會怪你的

剛巧瞄到個新聞
厭惡下班責任制 台灣上班族半數日做10小時以上
新聞URL
真的要珍惜擁有的東西,不該嫌東嫌西了
Mainline Pocket wrote:
你管自己就好了,別人愛住多大干擾到你了嗎?你好像把2個人搞混了,可能需要debug 以下
沒干擾,只是生活苦,我們要看清楚是怎麼個苦法,我沒搞混,你該去debug才對
看看下面吧
Monte920 wrote:
我大學畢業後就在美國深造然後留下來工作了. 我曾經回台南工作2~3年.
我在美國拿的薪水,是在台南拿薪水的2.5倍(稅前). 但是當初我在台灣用這份薪水養活全家四口,吃喝玩樂都沒有在省,小孩子也是花大錢讓他們補習和才藝班,那時還沒有高鐵,回台北去見老父母都是坐復興航空,每個月還可以省下薪水的一半存下來.
在美國,帳目數字雖然比台灣多不少,但是同樣是養活一家四口,省吃儉用,一年存下來的錢大概僅有總收入的1/10而已!
隨便舉個例好了,我美國的房子室內坪數約90坪(在這裡是很普通的一棟房子),一年繳的房屋地價稅就換算台幣差不多是30萬(將近一萬美金). 我女兒今年上大學,還只是州立,不是私立大學,扣掉獎學金後學宿費一年仍然要3.5萬美金(超過台幣100萬),四年下來要為她付掉14萬美金,你說這樣怎麼存錢?
灣區90坪,稅金一萬美金,市價1M的叫做普通房子?
那灣區應該有一大堆不叫房子了, townhouse叫貧民窟,condo是土人住的了
每個人有自己的過法,有人住90坪房子嫌普通,小弟覺得是很棒了
所以你看有人說這邊過得苦,有人說過得好,有時根本是大家標準不一樣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