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不是工程師,只要是當員工都是吃人頭路, 在不同公司中不斷的換工作,這還是工作,而不是事業。都是只是想求安穩的環境,不敢思考創業擁有自己事業的可行性,不敢靠自己負擔失敗風險,把自己人生命運交到公司手上反到會面臨更大的風險
主計處統計
50 歲以前,薪水是往上走,一路加薪
50 歲是分水嶺,自此之後一路往下走,進入減薪階段
65 歲以後,若是還要繼續工作,薪資比 25 至 29 歲年齡層還低,比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領得少
年輕時,要學習的是如何準備就業,以及爭取加薪;中年以後,要學習的竟然是相反的課題,如何面對失業與減薪。
---
不管是不是工程師,只要是當員工都是吃人頭路, 在不同公司中不斷的換工作,這還是工作,而不是事業
薪水是奴化人的一種手段
首先要說,佩服樓主的毅力,但是有些並不認同,沒有人天生就是工程師,也沒有人天生就是主管!
我算跟樓主同業,1990 年我在當時號稱地球上第三大主機板製造廠_旭青上班,只不過我是待 RD 部門
請思考兩件事:
評估員工的貢獻度有兩種:
1. 工作時間_技術員、作業員
2. 工作成果_研發、業務
年輕時,曾因某種因素心情不好,跟我的主管訴苦,他叫我從後門離開公司,散散心,隔天填忘刷單,因為 RD 求的是工作成果,樓主 PO 的薪資單中,有一筆請假扣款 -1600,也就是說,在樓主上班的公司,把樓主薪資歸在工作時間。
我三十餘年都在電子業,都在 RD,我有一個定義:
工程師_做東西給別人(製造)玩
技術員_玩別人(工程師)做的東西
樓主會 20 餘種機台,算做東西給別人玩,還是玩別人做的東西?
抱歉,我直言!
有人資經理告訴我,要混得好,有五個要素,缺一不可:
在對的時間、讀對的科系、進對的公司、跟對的主管、做對的案子。
不清楚樓主的後三項,第二項是對的,第一項可能慢了!
如果樓主早生 10 年,今天可能不是如此光景!
所以要在35歲以前達到月薪二十萬的話,年薪用最少十四個月計算就兩百八十萬,有下面一些條件
1.最好台清交成電機電資系畢業
2.要走研發且有一技之長,且是這個計畫核心know how的負責人
3.成功完成這個計畫
以上是用理工角度來說明
這樣年薪超過三百萬就離你很近了
再換到本科系的機械、模具製造產業,
產線也有待過一陣子,
那時就已經了解產線製程相關的工作,
都是被訂單追著跑,
不管是傳產、電子業的產線,
都有著極大的時間壓力,
也就是說基本上我在35歲前都是過著每天加班的生活,
然後薪水加上加班費也不高,
所以後續的工作就朝著研發、開發的工作轉換,
幸運的進到傳產研發的工作後,
雖然薪水也不高,
但有時間進修補了在職碩的學歷,
前二年開始轉進電子業的研發單位,
現在的工作大部份是靠腦子(做報告)和嘴巴(打好人際關係)在做事,
也比較沒直接接觸產線的事情,
但研發工作的確是有很大的門檻,
若沒有年輕時待過產線、製造單位現場的經驗,
其實很快就會被淘汰。
==============================================
我是很早就知道產線我沒辦法待一輩子,
所以朝產品研發、開發的方向準備,
過程也不是很順利,
前後也花了近十年才達到,
我想說的重點在於,
每個人都要掌握自己在整個產業鍊的哪個位置,
否則只是在原地一直打轉,
運氣好的就持續加薪到退休,
運氣差的公司結束營業或裁員,
越早能看清楚的,
才能開始準備未來的下一步

內文搜尋

X